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民国之苏锦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十小姐,我是老太太屋里的红绣。……咱们到二门了,劳请十小姐十三少爷换轿。”锦歌看着红绣指了四个粗壮的婆子抬了顶绿呢子的轿子,看着比一般的还大些,心里清楚。
红绣待这姐弟二人上轿,方才又解释:“原本老太太吩咐备轿子,几位爷还笑老太太弄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怪封建的。其实咱们府里少爷小姐们进出也不受拘束,只要禀了大人别过了门禁,一般是不限制的。只是这天寒地冻的,十小姐和十三少爷自小生在南地,恐不适应咱们北方的天气。”锦歌明白这是红绣怕她姐弟二人不适应拘束,心道这老太太怕是不难接触,嘴里也说:“这是老太太疼我们俩呢,这北地风光果然不同,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到雪呢。”锦诺正是爱说话的年纪,也跟着嚷嚷:“姐姐答应我打雪仗呢。”红绣听了笑道:“这回怕是不行呢,十三少爷第一次来北方,还不适应,等在家里住惯了,再下雪时,便无大碍了。”轿子里没有声音,大家知道这是小孩子心里闹别扭,正想哄,却听锦歌说:“让夏湘她们堆个雪人,你在一旁看着也不错。”锦诺还是不应,锦歌的声音便有些严肃:“阿诺若是这般不听话,就静静吧。”就连红绣都以为锦诺要再讨价一番,谁想,小小的人也能发出谄媚的声音,隔着帘子听去,人就那么娇气得让人心怜:“好姐姐,阿诺很乖的,就听姐姐的。”红绣琢磨着,静静是什么意思呢。
又进了一重门,方进得正院,下了轿,锦歌对红绣说:“还是红绣姐姐先行一步,跟老太太禀报一声吧。我和阿诺这就过去。”红绣见锦歌放下弟弟,给彼此正了正衣袍,心中暗暗点头。
正厅此时已坐满人,听闻红绣来报,老太太忙不迭的让人进来,片刻,一个身着粉底儿银花对襟锦缎棉袍的俊俏女孩右手领着一身天蓝绣袍的男娃娃大大方方端端正正的站在了厅中央。在座的人心思各异,却有一点共鸣,那就是六爷这些年定发了不少的钱财,瞧着这小丫头梳着简单的麻花辫子,却不知辫子上缀的那一溜儿指甲大小亮兮兮的粉晶要闪了多少人的眼睛;便是那小娃子身上挂的佩饰也是老年间的东西。
那边众人品评着锦歌姐弟,这边锦歌姐弟也小心翼翼的打量着众人。过来前,爹爹特意将她二人嘱咐了一天,对于府里的情形,她心中也有较量,总的来说,就是摆正心态,放手生活。(苏家六爷的原话是:“闺女,有你爹给你罩着,你就舒心的过日子,想怎么舒服就怎么舒服,跟在咱家里没有两样;有那不开眼的就尽管揍他丫的,不用给你爹省力气,尤其是行二的那一家子,他们想作死,就不用给他们惜命,你俩只管放心,别看你爹我离你们远着,他们照样不敢惹你。”苏锦歌:“……”)
望眼过去,正堂坐着的两位老人,便是苏家的老太爷和老太太。苏老太爷一身浅褐色棉服,头发夹杂着几丝银白,国字脸上既无深刻的皱纹,也无甚么斑点,就是皮肤稍显黑些。一旁的老太太身上穿的是宝蓝色的汉式华服,这件衣服她认识,正是她娘苏六夫人找的苏绣师傅成就的佳品,当初作为生辰贺礼送来京城的。老太太是圆脸,面颊丰腴,眉淡眼长,肌肤白皙,盘着的头上只戴着凤钗配金篦,正和耳朵上的金?,脖颈上金珠镶翠链以及手腕上的万福双镯、手指上的镶玉指环配成一整套。老太太虽显年轻,却能看出姿容普通,远不若坐在老太爷右下方那个一脸病容的女人看着出众。只是老太太慈眉善目,一身的气派和通透倒是那女人所不能及。锦歌想,要是爹爹所言不虚,这位老太太可就是个聪明人呢。
老太太左边,一排三人锦歌在照片里见过,分别是嫡出的大爷、九爷和十爷夫妇,再右边只一个妇人,却是六爷的双胞胎哥哥的遗孀——苏五夫人。大爷早年过继给了老太爷的亲弟弟,已不算是这一枝的人;九爷继承了老太太娘家的家业,自改了姓氏,说是要给冯氏一族传宗接代,方不负外祖家一片真心相待,因此九爷一家平素并不住苏府,用老太爷的话讲“那个孽子已算不得我苏家人,苏某人百年后,必不会给他产业相继。”家中嫡子一系,只剩五爷、六爷和十爷;六爷,也就是她爹,不用说,刚刚成人,便忤逆了他爹,自出门户,要不是老太太拦着,也早早的自改了姓氏,就是未改名换姓,却已三十载未归家,平时联系的,不过是自己的老娘和自家嫡亲的兄弟而已;五爷倒是高才,人也忠厚规矩,像足了大哥,性子和双胞胎弟弟却是南辕北辙,按嫡庶也是合该他来承袭家中产业,便是素来偏心的老太爷,也是对这个五儿子极为看重,家业也在族里提前做了交接,只等着享儿子的福,谁承想五爷这么个老实人,那几年里竟给革命党偷偷运输物资药品,结果被洋人抓住直接给害了。
老太爷老太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悲恸难当,又不料最小的儿子竟然扛起枪,跑到主战派那里请命退敌,甚至带着军队跑到山东那里和洋人的队伍对抗,这一打就是三年,等洋人提出和谈,并退出京城,总统府又要给他做财政长官时,这位十爷自己却收拾包袱回了家,表示从此远离政治、军队。老太太以为他要继承苏府,心中甚慰,却不想这家伙自己拿着这几年收缴的财物,做起了洋人的买卖,很是赚了一笔,好好的发了家。在老太太面前的说辞是“只有儿子不靠苏家,自己有了权势,才能给嫂子侄儿们撑腰。”几年过去了,老太太也淡了让小儿子承家业的想法。
回十小姐,我是老太太屋里的红绣。……咱们到二门了,劳请十小姐十三少爷换轿。”锦歌看着红绣指了四个粗壮的婆子抬了顶绿呢子的轿子,看着比一般的还大些,心里清楚。
红绣待这姐弟二人上轿,方才又解释:“原本老太太吩咐备轿子,几位爷还笑老太太弄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怪封建的。其实咱们府里少爷小姐们进出也不受拘束,只要禀了大人别过了门禁,一般是不限制的。只是这天寒地冻的,十小姐和十三少爷自小生在南地,恐不适应咱们北方的天气。”锦歌明白这是红绣怕她姐弟二人不适应拘束,心道这老太太怕是不难接触,嘴里也说:“这是老太太疼我们俩呢,这北地风光果然不同,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到雪呢。”锦诺正是爱说话的年纪,也跟着嚷嚷:“姐姐答应我打雪仗呢。”红绣听了笑道:“这回怕是不行呢,十三少爷第一次来北方,还不适应,等在家里住惯了,再下雪时,便无大碍了。”轿子里没有声音,大家知道这是小孩子心里闹别扭,正想哄,却听锦歌说:“让夏湘她们堆个雪人,你在一旁看着也不错。”锦诺还是不应,锦歌的声音便有些严肃:“阿诺若是这般不听话,就静静吧。”就连红绣都以为锦诺要再讨价一番,谁想,小小的人也能发出谄媚的声音,隔着帘子听去,人就那么娇气得让人心怜:“好姐姐,阿诺很乖的,就听姐姐的。”红绣琢磨着,静静是什么意思呢。
又进了一重门,方进得正院,下了轿,锦歌对红绣说:“还是红绣姐姐先行一步,跟老太太禀报一声吧。我和阿诺这就过去。”红绣见锦歌放下弟弟,给彼此正了正衣袍,心中暗暗点头。
正厅此时已坐满人,听闻红绣来报,老太太忙不迭的让人进来,片刻,一个身着粉底儿银花对襟锦缎棉袍的俊俏女孩右手领着一身天蓝绣袍的男娃娃大大方方端端正正的站在了厅中央。在座的人心思各异,却有一点共鸣,那就是六爷这些年定发了不少的钱财,瞧着这小丫头梳着简单的麻花辫子,却不知辫子上缀的那一溜儿指甲大小亮兮兮的粉晶要闪了多少人的眼睛;便是那小娃子身上挂的佩饰也是老年间的东西。
那边众人品评着锦歌姐弟,这边锦歌姐弟也小心翼翼的打量着众人。过来前,爹爹特意将她二人嘱咐了一天,对于府里的情形,她心中也有较量,总的来说,就是摆正心态,放手生活。(苏家六爷的原话是:“闺女,有你爹给你罩着,你就舒心的过日子,想怎么舒服就怎么舒服,跟在咱家里没有两样;有那不开眼的就尽管揍他丫的,不用给你爹省力气,尤其是行二的那一家子,他们想作死,就不用给他们惜命,你俩只管放心,别看你爹我离你们远着,他们照样不敢惹你。”苏锦歌:“……”)
望眼过去,正堂坐着的两位老人,便是苏家的老太爷和老太太。苏老太爷一身浅褐色棉服,头发夹杂着几丝银白,国字脸上既无深刻的皱纹,也无甚么斑点,就是皮肤稍显黑些。一旁的老太太身上穿的是宝蓝色的汉式华服,这件衣服她认识,正是她娘苏六夫人找的苏绣师傅成就的佳品,当初作为生辰贺礼送来京城的。老太太是圆脸,面颊丰腴,眉淡眼长,肌肤白皙,盘着的头上只戴着凤钗配金篦,正和耳朵上的金?,脖颈上金珠镶翠链以及手腕上的万福双镯、手指上的镶玉指环配成一整套。老太太虽显年轻,却能看出姿容普通,远不若坐在老太爷右下方那个一脸病容的女人看着出众。只是老太太慈眉善目,一身的气派和通透倒是那女人所不能及。锦歌想,要是爹爹所言不虚,这位老太太可就是个聪明人呢。
老太太左边,一排三人锦歌在照片里见过,分别是嫡出的大爷、九爷和十爷夫妇,再右边只一个妇人,却是六爷的双胞胎哥哥的遗孀——苏五夫人。大爷早年过继给了老太爷的亲弟弟,已不算是这一枝的人;九爷继承了老太太娘家的家业,自改了姓氏,说是要给冯氏一族传宗接代,方不负外祖家一片真心相待,因此九爷一家平素并不住苏府,用老太爷的话讲“那个孽子已算不得我苏家人,苏某人百年后,必不会给他产业相继。”家中嫡子一系,只剩五爷、六爷和十爷;六爷,也就是她爹,不用说,刚刚成人,便忤逆了他爹,自出门户,要不是老太太拦着,也早早的自改了姓氏,就是未改名换姓,却已三十载未归家,平时联系的,不过是自己的老娘和自家嫡亲的兄弟而已;五爷倒是高才,人也忠厚规矩,像足了大哥,性子和双胞胎弟弟却是南辕北辙,按嫡庶也是合该他来承袭家中产业,便是素来偏心的老太爷,也是对这个五儿子极为看重,家业也在族里提前做了交接,只等着享儿子的福,谁承想五爷这么个老实人,那几年里竟给革命党偷偷运输物资药品,结果被洋人抓住直接给害了。
老太爷老太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悲恸难当,又不料最小的儿子竟然扛起枪,跑到主战派那里请命退敌,甚至带着军队跑到山东那里和洋人的队伍对抗,这一打就是三年,等洋人提出和谈,并退出京城,总统府又要给他做财政长官时,这位十爷自己却收拾包袱回了家,表示从此远离政治、军队。老太太以为他要继承苏府,心中甚慰,却不想这家伙自己拿着这几年收缴的财物,做起了洋人的买卖,很是赚了一笔,好好的发了家。在老太太面前的说辞是“只有儿子不靠苏家,自己有了权势,才能给嫂子侄儿们撑腰。”几年过去了,老太太也淡了让小儿子承家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