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铁骑之虎啸狼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燕的这场瘟疫始于春夏之交,并随着盛夏的到来日趋严重。 古时的医疗手段比较落后,普通百姓的卫生意识也不强,导致这场瘟疫迅蔓延开来。在古代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没什么好办法的,只有苦熬,熬到冬天到来瘟疫就会褪去。可是真正能够熬到那时候的人,实在是不多。
鉴于瘟疫日趋严重,肃正帝调用军队封锁了通往京城的道路。除了运送物资的车队、太医署的医官以及传递信息的信使之外,疫区的军民人等全部被封闭在原地,不得离开。
按说做到这一步应该不会再让瘟疫蔓延开来了,但是却偏偏天不遂人愿。也不知是哪里出的问题,一股流民从瘟疫重灾区的江南,越过清江逃亡到疫情相对较轻的江北各州。由于人数太多,江北各州一时猝不及防,拦截不力,导致流民大潮向着奉天汹涌而来。
肃正帝得知后大吃一惊,迅下旨各地驻军拦截流民,把他们赶回江南去。这道圣旨刚一出口就遭到众臣反对。以户部尚书陈九龄为代表的一帮大臣建议就地安置流民,救治其中染病者。他们的理由是百姓既然已经逃出来了,断然没有再逼他们回死地的道理。陈九龄等人跪地哀求肃正帝给百姓们一条生路。而此时向来和肃正帝站在一条线上的李克,却建议肃正帝将这些流民中没有染上瘟疫的人,分流到各地以减轻延江各州的压力。
李克的这个办法不能说不对,因为流民的数量过于庞大,禁锢在沿江各州无疑会对各州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分流出去,既可以保住这些流民的性命,又可以为将来恢复疫区的农耕各业做好人力上的准备。只是这个操作过程实在是不好把控,谁知道那些流民中到底有多少没染上瘟疫的人。再说大量的粮食物资已经运进了疫区,再往回调运浪费实在是太严重了,而且一时间也来不及。
流民吃不饱肚子,就很难留在原地。更可怕的是会引骚乱。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当庭辩论起来,吵得肃正帝脑袋嗡嗡作响。
最后还是李克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流民先在沿江各州滞留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现有染上瘟疫的状况。就迅分流到其他州府。至于粮食先以军粮应急,等运到疫区的的粮食回运之后,再补充到军中。 肃正帝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同意。这样一来,从江南疫区渡江而来的流民日益增多。沿江各州已经快要安置不下了。太医署的医官们连连上书,都说流民如此密集,恐怕会引更大的瘟疫。肃正帝实在是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得下旨分流流民。
朝令夕改让下面的人跑断了腿,个别州刺史实在是等不起了,于是擅自下令放流民离开。他们知道不能把流民往京城方向赶,就引导流民逃向云州、青州、冀州、肃州这些没有生瘟疫的地区。如此一来,通往这些地区的官道上每天人流如潮,哭声震天。沿途倒毙在路上的流民比比皆是。沿途各州县关门闭户人人自危,一时间粮食物资等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朝廷的救援又不能及时到达。肃正帝想收集民间粮商的存粮救济灾民的想法落空。大燕各地到了米贵如珠,人贱如狗的地步。
俗话说良心丧于困地,在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礼义廉耻这些道德底线就彻底的不复存在。饥饿难耐的流民们开始组织起来抢夺运过来的粮食,甚至攻击一些县城府库,抢劫村庄中的百姓人家。一时间各地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京城。肃正帝震怒了,压抑多时的怒火终于爆。他不顾众臣的反对下旨平叛,十六卫大将军有一多半被派出去平息地方骚乱,这其中就有军之子。这支部队严格贯彻了肃正帝的旨意,全军杀气腾腾的冲向沿江各州。所过之处流民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
这样一来滞留沿江各州流民中有一部分含恨返回江南,一部分向着冀州青州这些地方逃去。军之子的做法引得民间百姓怨声载道,但是肃正帝对此却不闻不问,下旨褒奖军之子大将军乌利特行事果断。稳定地方有功。如此一来个别大将军有样学样,对流民展开了围追堵截,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龙兴荣接连三天跪在泰和宫前请求肃正帝收回成命,但是肃正帝这回是铁了心不见太子。逼得龙兴荣以绝食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可就算这样肃正帝还是不见回心转意。直到青州刺史传来急报说是已经现可以治愈瘟疫的办法之后,肃正帝这才下令停止平叛。召回大军,责令地方维持稳定。
龙兴荣被抬回东宫之后接连几天昏迷在床,牛天赐衣不解带悉心照料,这才让龙兴荣苏醒过来。 龙兴荣醒过来之后抱着牛天赐大哭,牛天赐眼中含着泪,心中却在流血。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是有人从中谋划故意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据虎眼传来的讯息,本来不会出现流民过江的情况,因为在虎眼各地堂口的协助下,疫区的民心已经逐渐稳定,朝廷的物资也已经6续运到,疫区百姓根本用不着过江躲避瘟疫。
但就在这时疫区谣言四起,说什么这是当今陛下不仁,天降灾难惩罚大燕百姓,不离开疫区就会死的一个不剩。刚刚稳定的人心瞬间就被挑动动起来,百姓们在一些人的带领下拉帮结伙的逃出疫区,这才造成了如今的惨祸。
牛天赐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查出散布谣言和挑头闹事的人,但是虎眼抓获几个散布谣言的人之后还没来得及询问,这些人就服毒自尽。而且在流民过江之后,那些领头的人就凭空消失,再也查不出丝毫线索。
如今逃回江南的百姓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但过去的家... -->>
大燕的这场瘟疫始于春夏之交,并随着盛夏的到来日趋严重。 古时的医疗手段比较落后,普通百姓的卫生意识也不强,导致这场瘟疫迅蔓延开来。在古代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没什么好办法的,只有苦熬,熬到冬天到来瘟疫就会褪去。可是真正能够熬到那时候的人,实在是不多。
鉴于瘟疫日趋严重,肃正帝调用军队封锁了通往京城的道路。除了运送物资的车队、太医署的医官以及传递信息的信使之外,疫区的军民人等全部被封闭在原地,不得离开。
按说做到这一步应该不会再让瘟疫蔓延开来了,但是却偏偏天不遂人愿。也不知是哪里出的问题,一股流民从瘟疫重灾区的江南,越过清江逃亡到疫情相对较轻的江北各州。由于人数太多,江北各州一时猝不及防,拦截不力,导致流民大潮向着奉天汹涌而来。
肃正帝得知后大吃一惊,迅下旨各地驻军拦截流民,把他们赶回江南去。这道圣旨刚一出口就遭到众臣反对。以户部尚书陈九龄为代表的一帮大臣建议就地安置流民,救治其中染病者。他们的理由是百姓既然已经逃出来了,断然没有再逼他们回死地的道理。陈九龄等人跪地哀求肃正帝给百姓们一条生路。而此时向来和肃正帝站在一条线上的李克,却建议肃正帝将这些流民中没有染上瘟疫的人,分流到各地以减轻延江各州的压力。
李克的这个办法不能说不对,因为流民的数量过于庞大,禁锢在沿江各州无疑会对各州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分流出去,既可以保住这些流民的性命,又可以为将来恢复疫区的农耕各业做好人力上的准备。只是这个操作过程实在是不好把控,谁知道那些流民中到底有多少没染上瘟疫的人。再说大量的粮食物资已经运进了疫区,再往回调运浪费实在是太严重了,而且一时间也来不及。
流民吃不饱肚子,就很难留在原地。更可怕的是会引骚乱。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当庭辩论起来,吵得肃正帝脑袋嗡嗡作响。
最后还是李克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流民先在沿江各州滞留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没现有染上瘟疫的状况。就迅分流到其他州府。至于粮食先以军粮应急,等运到疫区的的粮食回运之后,再补充到军中。 肃正帝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同意。这样一来,从江南疫区渡江而来的流民日益增多。沿江各州已经快要安置不下了。太医署的医官们连连上书,都说流民如此密集,恐怕会引更大的瘟疫。肃正帝实在是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得下旨分流流民。
朝令夕改让下面的人跑断了腿,个别州刺史实在是等不起了,于是擅自下令放流民离开。他们知道不能把流民往京城方向赶,就引导流民逃向云州、青州、冀州、肃州这些没有生瘟疫的地区。如此一来,通往这些地区的官道上每天人流如潮,哭声震天。沿途倒毙在路上的流民比比皆是。沿途各州县关门闭户人人自危,一时间粮食物资等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朝廷的救援又不能及时到达。肃正帝想收集民间粮商的存粮救济灾民的想法落空。大燕各地到了米贵如珠,人贱如狗的地步。
俗话说良心丧于困地,在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礼义廉耻这些道德底线就彻底的不复存在。饥饿难耐的流民们开始组织起来抢夺运过来的粮食,甚至攻击一些县城府库,抢劫村庄中的百姓人家。一时间各地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京城。肃正帝震怒了,压抑多时的怒火终于爆。他不顾众臣的反对下旨平叛,十六卫大将军有一多半被派出去平息地方骚乱,这其中就有军之子。这支部队严格贯彻了肃正帝的旨意,全军杀气腾腾的冲向沿江各州。所过之处流民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
这样一来滞留沿江各州流民中有一部分含恨返回江南,一部分向着冀州青州这些地方逃去。军之子的做法引得民间百姓怨声载道,但是肃正帝对此却不闻不问,下旨褒奖军之子大将军乌利特行事果断。稳定地方有功。如此一来个别大将军有样学样,对流民展开了围追堵截,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龙兴荣接连三天跪在泰和宫前请求肃正帝收回成命,但是肃正帝这回是铁了心不见太子。逼得龙兴荣以绝食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可就算这样肃正帝还是不见回心转意。直到青州刺史传来急报说是已经现可以治愈瘟疫的办法之后,肃正帝这才下令停止平叛。召回大军,责令地方维持稳定。
龙兴荣被抬回东宫之后接连几天昏迷在床,牛天赐衣不解带悉心照料,这才让龙兴荣苏醒过来。 龙兴荣醒过来之后抱着牛天赐大哭,牛天赐眼中含着泪,心中却在流血。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是有人从中谋划故意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据虎眼传来的讯息,本来不会出现流民过江的情况,因为在虎眼各地堂口的协助下,疫区的民心已经逐渐稳定,朝廷的物资也已经6续运到,疫区百姓根本用不着过江躲避瘟疫。
但就在这时疫区谣言四起,说什么这是当今陛下不仁,天降灾难惩罚大燕百姓,不离开疫区就会死的一个不剩。刚刚稳定的人心瞬间就被挑动动起来,百姓们在一些人的带领下拉帮结伙的逃出疫区,这才造成了如今的惨祸。
牛天赐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查出散布谣言和挑头闹事的人,但是虎眼抓获几个散布谣言的人之后还没来得及询问,这些人就服毒自尽。而且在流民过江之后,那些领头的人就凭空消失,再也查不出丝毫线索。
如今逃回江南的百姓们又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但过去的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