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舂风棠棣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河北霸州姓胡的人很多,但追根溯源,可分成那么几枝。其中,以煎茶铺大高各庄,王庄子菡荚地、靳家堡,东杨庄孙家坊,堂二里八街这一枝人数最多。文安十间房等地的胡姓也与其同出一族。燕王朱棣扫北的时候,始祖家住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在迁移到河北的过程中,据说不曾在山西大槐树下经过。

    朱熹作叙,文天祥做跋的家谱——胡氏家谱的故事

    早年文安和霸州的胡姓曾经有家谱,对胡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都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后来多在文革中被“破四旧”时销毁,现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不多,都比较支零破碎,再有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知道一些。老人们说胡姓早些年的家谱,曾有宋朝丞相文天祥作的胡氏族谱跋和明朝理学家朱熹作的胡氏族谱叙,这在文安县志上有相关记载,其文如下:

    胡氏族谱跋—文天祥: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欤。凡模容虽盛不久者,以无谱之故也。胡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胡氏族谱叙—朱熹:

    “自宗子法废而族无统,唐人重世族,故谱牒家有之;唐以后不能然,苟非世之富贵多文儒族,派系往往湮沦而莫考矣。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广公,以迄关内侯质公,为立谱之鼻祖,相传廿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以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右,邑人贡士胡一敬先生族谱序也。历汉、晋、宋、元,迄今相传三十五世,昭穆详载谱中,如敕文定胡安国、端明殿学士胡世将等纶音,并先贤虞允文、洪适、文天祥等赞叙辑为谱牒,洵希世之珍,不独胡氏之家乘光也。篇帙甚烦,不能尽载,仅录其一,以志景行云。”

    按家谱记载,胡姓是舜的后代。象孔、孟按字论辈份一样,姓胡的也按字论辈份。如菡荚地的胡是按“川、祥、子、文、帮、金、振、德、嘉、斋”这十个字排列的,现在已经排到了“嘉”字辈,再有个二、三十年,就可重排。(不过一些村子里在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下,已经不再按字排名了。)掐指算来,从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的胡姓始祖迁民,到今天的“振”字辈,整好是二十一世,其间因为家庭兴衰及人口繁衍速度等原因,堂二里八街的胡姓已达二十五、六世,而孙家坊的胡姓刚发展到第十八、九世。有时候这几个村子姓胡的要真论起辈来,孰大孰小一排“世”便知。

    在这一枝姓胡的人聚居的村子中,数菡荚地村历史年轻。据说是清朝道光年间,煎茶铺大高各庄胡俊川、胡梅川、胡本川三兄弟在东淀给台山老韩家看苇地,隧有了“韩家地”这个村名(当时这个村名叫了将近一百年,一九四五年后改成菡荚地,下文表述中以时间而定)。胡俊川在韩家地,胡梅川在王庄子,胡本川在靳家堡。王庄子的胡梅川无后,由韩家地胡俊川的一个儿子过继,胡梅川去世后,过继的儿子又搬回到韩家地居住。所以从大高各庄迁出去的胡姓人,现在就只剩靳家堡和菡荚地两支。菡荚地成村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在村子里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不是很多,现在从老人的讲叙中整理出来,给大家伙念叨念叨。

    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花桑木祖坟的故事

    这话说起来就是清朝道光到同治年间的事。胡俊川在韩家地给老韩家看苇地。那时候东淀里苇多水大,胡俊川就撑着只“小枪排”一边放鸭子一边巡逻。这在当时是一举两得的事。一天他远远的看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踉踉跄跄的走在中亭堤上,等那人走近,胡俊川才发现书生身材消瘦,形容憔悴,豆大的汗珠不断的在那张焦黄的脸上浸出,好象是生病的样子。书生走到胡俊川跟前,问了声大伯你有水吗?就一头栽到河堤下面,昏了过去。胡俊川赶紧从船舱里把水拿出来,给书生喂下,然后又把书生拖上船,拉回自家的草铺里,由几个儿子轮流照看。那时仅管穷,但东淀里有的是鱼,再加上吃鸭蛋方便,在胡俊川的精心调养下,一天后,书生睁开了双眼,三天后能够从铺上爬将起来,半个月后,竟奇迹般的康复了。书生脸上有了光泽,走路也有了劲。病好了,书生便向胡俊川告辞,在感激的同时他问胡俊川有什么要求没有,胡俊川是个江湖义气特浓的人,他哪能跟一个落魄的书生提什么要求。书生说要不这样吧,我会看风水,我给你看看阴宅。你说是希望人旺呢,还是希望财旺。胡俊川哈哈一笑,告诉书生就是要人,那时候仅他们父几个守管着一片诺大的苇塘,人少了哪里照管得过来。于是书生又在草铺里留了半日,他拿出罗盘,找啊找啊找,最终选定了在煎茶铺花桑木村东的那块老韩家苇地。书生指着那块地告诉胡俊川,说大伯,你看见了吗,这地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保管你将来人丁兴旺。胡俊川连声感谢,书生冲他深深一揖,向北扬长而去。

    药王庙和崔家窖在什么地方,估计现在到花桑木村都找不着。可自从胡姓在花桑木立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菡荚地的胡姓便由一人繁衍到六百多人,其中光男丁就有三百多。那个书生是谁,没人说得准,菡荚地村里的老人曾说是从大城去北京的李莲英,但无从考证。胡姓人不但繁衍得快,而且到了胡俊川的重孙子这一辈,还出了一个将军,叫胡津成,现年83岁,从太原警备区司令部离休,离休前是正师级。老人们说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胡津成曾带着部下回过菡荚地,那时候他的职务就已经不低。他给乡亲们每家每户发5块钱,在当时被十里八村的人传为美谈。在那个饥馑的年代,5块钱是个什么概念,恐怕只有过来人知道。八o年的时候,上班的一个月不才挣30元工资。

    有时候传说中的一些事是很准的。尽管至今没有人知道药王庙和崔家窑在什么地方,但那个书生神秘的风水之术却有待探究。据霸县志记载,花桑木,本是汉朝时一个王爷公孙浑邪的墓地,而在几年前,在花桑木村南的中亭河堤里,还挖掘出宋朝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的坟冢。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家族都在花桑木立坟,你说这块地方有没有风水?可也就纳了闷了,当时一百多年前的花桑木,本在一片苇塘的包围之中,那个书生是怎么看出这个地方的风水的呢。据说后来文革期间闹运动,也不知是哪个村子的人在坟地里埋了一匹大黑马,这块坟地的风水也就远不如从前灵验了。

    你让他先说吧——胡文冀的故事

    到了“文”字辈上,菡荚地的胡姓人家已经繁衍到了四、五十号人。人口多了,看苇地也就用不着那么多人,于是就有人出去扛长活、放鸭子,日子变得瓷实起来。上世纪二十年代闹大水,淀里没法子住人,于是整个村子的人都搬到堤外面的胜芳、崔庄子等地居住。有的在外一住就是几十年,但彼此间都保持联系,水退了又陆陆续续地搬回来,所以至今村子里仍有几种不同的说话语调。

    胡文冀就是那时迁出去的。经过多年打拼,解放前在胜芳镇前进街置下了三间实砖大瓦房,在石沟和花桑木买下了两百多亩地(胡氏祖坟所在的那块地),平时养着两千多只鸭子,五六条船十来个人地在淀里放着。在当时的胜芳镇,算得上个中产阶级。解放前胜芳有六家大的鸭蛋行,专卖青果、松花,其中三分之一的鸭蛋由淀里姓胡的养鸭人提供,所以到现在一些老胜芳都管在野外产蛋的鸭子叫“胡鸭”这个叫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个给人扛长活的人,能够置下当时的那片家业,实属不易。当然,这是与胡文冀的勤奋、聪明分不开的,至今在胡文冀的后人那里,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胡文冀早年曾在胜芳一地主家做长工,他和张三是地主家的两个把头,每人负责带着五、六个伙计给地主管理农田。地主家境殷实,从来不下地,只是每天收工后过问一下进度,由此决定长工的待遇。刚去的那天收工回来,地主就问他们今天耪了多少地。胡文冀实诚,他实话实说耪了三亩。地主又问老张,老张说耪了五亩。地主一高兴说老张跟我到屋里吃,老胡在外面吃吧。赶情地主的屋里有酒有肉,屋外却是饼子咸菜。屋里屋外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第二天下地回来,地主又问。反正地主又不实地查看,胡文冀便壮着胆子,多说了两亩,说成五亩。谁知老张却说耪了六亩,于是老张便又被地主拉到屋里去吃。

    连续几次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