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小殓及孝服,顺序如下:
1.小殓——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则由忤作办。
2.领香——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3.“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有句谚语:“孝子头,满街流,见了谁都先叩头。”
姑爷辈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线罗马褂,帽子上加一条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带,孙姑爷则在背后加一红绒球。
送孝是给未过门的媳妇(XX孙媳)。
由家人用托盘一个,上边放一块白布,用红绒线打上十字衬上红线托,送到女方,是一种象征性的孝服。
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开红线,拿去白布,接着放赏钱。
如果这些女方在丧家出殡前送上挽帐等奠礼,则丧家要给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
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材内。
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后辈人“留福”。
……
……
……
入殓前后,顺序如下:
1.转咒——这个举动是死者停放妥当后,请来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
2.迎材——这个节目很简单,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
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3.入殓——所谓入殓先由阴阳生看好时辰,请来的吹鼓手先奏大乐。
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瘆人,由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
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
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
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
后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
当时孝子、女等都站在棺两旁看着。
这时茶房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此时亦是向遗体告别。
茶房喊:“还有哪位看看”
如无人再看,由忤作放“子盖”,漆封口,后将大盖浮盖。
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
入殓后就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
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
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
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头”。
4.烧包——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
5.接三——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时)后“送三”。
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
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
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
接着是“放焰口”。
和尚念“召请各路鬼魂”,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
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
看热闹的小孩抢着捡。
5.唪经——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
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除去在家请的经外,还有至亲“送经”。
念一棚经的价钱也不一样,一般说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钱(民国时用银元)。
念经这个“节目”也很复杂。
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
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十殿阎君。
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
这都是庙里的“排铺”应做的工作。
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尼姑同),到下午“烧门子”时,排铺向和尚喊一声“师傅们搭衣”,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6.烧门纸——将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
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点着了“疏”,烧纸活。
这些仪式完毕后,和尚仍归本宅或暂回庙,晚上再来放焰口。
7.放焰口——这个项目分两种,一是“接三”之后有一场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种形式更为复杂,包括如下三点:①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
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
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
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时间很长,有时得孝孙暂时代替。
②渡桥: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
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
念经的和尚均着法衣。
四层高处正中坐着“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
孝子还要跪听念经。
9.家祭——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10.开吊——家祭后算是“礼成”,此时可以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门外有一组吹鼓手,一遇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
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
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来客有较客气的先将红毡掀起再行礼),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单腿打扦),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招待员)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帖为深灰色或土黄色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
12.讣闻——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X月X日首七·经送库X月X日辰刻发引孤哀子泣血稽颡(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族繁不及备载,这就是送帖的整个内容,礼教的又一表现。
13.题主——神主又称“灵书”,是写着死人姓名(有的带官衔)的木牌位。
讲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带座、带木套。先是请书家名士写神主,名曰题主。题写时孝子去孝服、换吉服(青布袍子马褂),跪在桌下的红毡上,写完后叩头送客,然后送上席一桌。
14.点主——仅是在写完的神主上点一笔红点,就要大费周折。
点主所请的人要请有功名的文官,称为“点主官”。
被请者到丧宅时前边鸣锣开道,着官便衣、坐八抬大轿,另有长随捧官服。
到后在客厅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
&nbs... -->>
关于小殓及孝服,顺序如下:
1.小殓——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
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
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则由忤作办。
2.领香——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
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
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
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
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3.“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
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
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有句谚语:“孝子头,满街流,见了谁都先叩头。”
姑爷辈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线罗马褂,帽子上加一条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带,孙姑爷则在背后加一红绒球。
送孝是给未过门的媳妇(XX孙媳)。
由家人用托盘一个,上边放一块白布,用红绒线打上十字衬上红线托,送到女方,是一种象征性的孝服。
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开红线,拿去白布,接着放赏钱。
如果这些女方在丧家出殡前送上挽帐等奠礼,则丧家要给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
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材内。
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后辈人“留福”。
……
……
……
入殓前后,顺序如下:
1.转咒——这个举动是死者停放妥当后,请来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
2.迎材——这个节目很简单,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
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3.入殓——所谓入殓先由阴阳生看好时辰,请来的吹鼓手先奏大乐。
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瘆人,由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
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
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
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
后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
当时孝子、女等都站在棺两旁看着。
这时茶房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此时亦是向遗体告别。
茶房喊:“还有哪位看看”
如无人再看,由忤作放“子盖”,漆封口,后将大盖浮盖。
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
入殓后就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
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
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
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头”。
4.烧包——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
5.接三——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时)后“送三”。
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
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
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
接着是“放焰口”。
和尚念“召请各路鬼魂”,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
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
看热闹的小孩抢着捡。
5.唪经——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
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除去在家请的经外,还有至亲“送经”。
念一棚经的价钱也不一样,一般说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钱(民国时用银元)。
念经这个“节目”也很复杂。
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
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十殿阎君。
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
这都是庙里的“排铺”应做的工作。
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尼姑同),到下午“烧门子”时,排铺向和尚喊一声“师傅们搭衣”,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6.烧门纸——将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
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点着了“疏”,烧纸活。
这些仪式完毕后,和尚仍归本宅或暂回庙,晚上再来放焰口。
7.放焰口——这个项目分两种,一是“接三”之后有一场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种形式更为复杂,包括如下三点:①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
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
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
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时间很长,有时得孝孙暂时代替。
②渡桥: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
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
念经的和尚均着法衣。
四层高处正中坐着“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
孝子还要跪听念经。
9.家祭——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10.开吊——家祭后算是“礼成”,此时可以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门外有一组吹鼓手,一遇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
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
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来客有较客气的先将红毡掀起再行礼),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单腿打扦),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招待员)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帖为深灰色或土黄色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
12.讣闻——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X月X日首七·经送库X月X日辰刻发引孤哀子泣血稽颡(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族繁不及备载,这就是送帖的整个内容,礼教的又一表现。
13.题主——神主又称“灵书”,是写着死人姓名(有的带官衔)的木牌位。
讲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带座、带木套。先是请书家名士写神主,名曰题主。题写时孝子去孝服、换吉服(青布袍子马褂),跪在桌下的红毡上,写完后叩头送客,然后送上席一桌。
14.点主——仅是在写完的神主上点一笔红点,就要大费周折。
点主所请的人要请有功名的文官,称为“点主官”。
被请者到丧宅时前边鸣锣开道,着官便衣、坐八抬大轿,另有长随捧官服。
到后在客厅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