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五胡明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oghosun
而这些发音和当时的鲜卑语是不是相同的呢?为什么这里指出的蒙古语和弱落水的发音如此相同呢?难道蒙古语完全继承了鲜卑语?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 sira-muren?
吐谷浑是不是toghosun?
吐谷浑我们今天就不去考证了,以后说吐谷浑的时候再说吧。
我想我们先不要马上下结论 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
《晋书.慕容氏载记.慕容廆传》云:慕容廆字弈洛环!
哦,原来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环,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环就是弱落水的谐音,也就是说如果慕容廆当时还没有被冠以慕容这个族长名号时,他就是廆,跟他的父亲涉归,祖父莫护跋一样,游牧民族是没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么加上的小名,弈洛环,也就是弱落水,我们完全可以叫他为弱落廆,
那么这种奇怪的语法,有没有现代的近似语法,我本来是把这段删掉的,因为太过复杂,也很容易被攻击,但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讨论的
譬如 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权,很多人就留了下来,而根据考证和我亲身的体验
我发现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儿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兰兰的话
那么他们称呼你就是
兰兰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别人介绍你的时候,就是兰兰女婿
而不会说 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儿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以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发音了,这种谬误这大概就是一直困扰我们所有史学家的痛苦之处。这是我的独家之言。
也就是说,一旦当时16岁左右的弱落廆继承了涉归的位置,成为慕容部的首领,那么大家要怎么称呼他?应该就是慕容廆吧,而不会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后再加上慕容内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对慕容首领廆的叫法,让这一个弱落廆和慕容廆就从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反而倒成了许多历史学家之间争论的鸿沟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韦,公元311年时称为失韦,《魏书》上有记载,我就不复述了,他们都是东胡语系,也就是说,蒙语和鲜卑语是很相似的,鲜卑也是从大兴安岭那边慢慢迁移过来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来作证,土耳其语被许多史学家引用来和古代匈奴的语言做对比。
然而学者们对于用现代满语,蒙古语去判别附会古代的语言,很多时候是有不合理的,因为语言的变迁甚至语系的变化都会产生误解,那么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的对不同时代的史书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当时的语言和留存下来的其他语言综合来做判断,接下来的考证我会使用到。
那么既然大家翻译的时候针对性发生了错误,全集中到翻译慕容廆小名弱落水上去了,那么当时的慕容二字的发音到底是什么呢?
近代学者们(大致是清宣统年间,法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按照晋代的古音对《魏志》,《后汉书》,《东夷传》上面的记载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了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根据这些书,他们把朝鲜半岛的一些国家称之为:辰韩,马韩
而《宋书.倭国传》 中记载倭王 武 自称“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这些记录中,发现了当时的慕韩就是马韩,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民族融合的进展,发音也有了一些变化。
然后根据严格的语言文字的考古,《宋书》时的慕字应该读 ba 或者 ma
然后学者们又在《魏书.官氏志》的记载上发现了“莫舆氏改舆氏”
接着学者们又看到陈毅的《魏书.官氏志.疏证》上说道:莫当为慕,声之误也!
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云:慕舆代北地复姓,本慕容氏,音讹为慕舆。
也就是说莫舆就是慕容的发音讹传。
那么后世为什么确实有慕容和慕舆这两个不同的姓氏存在并且各自分家呢?
而其实这种情况在十六国时期是很普遍的,也就是嫡出和庶出之分,譬如拓跋和秃发,拔拔,大夏的赫连氏和铁伐氏,都是王室是拓跋,支系为拔拔,王室为赫连,支系为铁伐,王室为慕容,支系为慕舆,而拓跋与秃发之间的关联就更神秘了,而这些姓氏之间的隐秘,不是今天慕容氏姓氏考证的内容,我就先不说了。
我们继续说下去
也是因为这个发现,学者们考定了晋代的莫应该读 bak 或者 mak 而古音里,k其实发音很轻微的,几乎听不见,而这样的古音也不少,我以后会在说拓跋氏提起另外几个古音,譬如h这个转音和 g这个轻唇音,
而ma ba 和 mak bak 根据考证,发音相通。
那么既然之前提到了马韩,那么晋代的马字古音是什么? 就是ma 或者 ba
可见慕字和马字同音
容字没有什么异议 考订为 yung
也就是说慕容的晋代古音应该是 ma-yung 或者 ba-yung
而步摇恒古至今的发音都差不多是 po-yu 可见步摇与慕容发音雷同一说不攻自破,理由不成立。
那么慕容的 ba-yung 在更古的时候的另外一个发音是什么呢? ba-yan
也就是慕容真正的原名是 富 和 古代北方民族之君长的意思
长城附近和黑龙江附近蒙古语曰富 ba-yan
通古斯语曰富 ba-yan
土耳其语曰富 ba-yan
那么史书上有没有对ba-yan的记载?
有的,《史记.匈奴传》有白羊王,亦ba-yan 发音的音译 这是ba-yan一词最早见于史书的的地方。
基本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慕容的意思就是君长的意思,而可汗之音的记载却是始于吐谷浑的,这个就不多说了,以后讲吐谷浑起源的时候我们再一起讨论。
而突厥阙,特勤等碑文上对君主的说法是 kagan 也就是可汗,可寒的原始发音,可见慕容的君长应该是一种区别于可汗的尊称,但又是只有德高望重的首领级别的人才可以使用的尊称。
所以ba-yan一词,也就是慕容一词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富有的君主
也就是说慕容一词本来是鲜卑的一个首领因为非常富有而被冠以了慕容的美称,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后代都认为这是骄傲的事,就以这个慕容为部落之名了。由此也可见,当时的中部慕容,应该是非常强大和富有的。
那么之前说到的第三种说法,中部大人的说法怎么看呢?
从《魏志.鲜卑传》引《魏书.鲜卑疆土》上也看到,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等(殿本为寺)为大帅,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部大人不止慕容一个部落。
至于殿本为寺是什么意思我没搞懂,但是百度竟然罔顾史记内容说中部大人是,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这是什么狗屁不通,害人匪浅!草原上什么时候建慕容寺了?胡扯啊!这让那些百度学者们情何以堪?
而宋元之际的胡三省也认为这个在檀石槐时期自称慕容的部落,就是魏晋时代的慕容氏。
那么中部是指哪里? 就是檀石槐划分的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而魏晋时期的慕容氏居住在东部,也就是自右北平以东接扶余,邑娄,这些地方为东部,
那么到底这支慕容是不是中部大人的后裔,还或是涉归到达西辽河流域后,发财了,等到他儿子慕容廆时更强大了,就使用了中部大人的名号---慕容呢?
史料没有详细说,也就是说没有文献可以参考其中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檀石槐死后肯定发生了什么,我会在以后的鲜卑之檀石槐上仔细说的,也会说清楚他死后发生了一些什么重大的事件,而我的推论结果也会在下期慕容族的起源上给出答案。
或者,大家可以读我的小说《五胡明月》来参考,百度一下就能看见,其中有详细的解说,剧情也很精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时期的慕容廆是辽地慕容的始祖,而慕容的意义也很清晰了,就是富有的君主,君长。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再见。
本书首发来自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oghosun
而这些发音和当时的鲜卑语是不是相同的呢?为什么这里指出的蒙古语和弱落水的发音如此相同呢?难道蒙古语完全继承了鲜卑语?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 sira-muren?
吐谷浑是不是toghosun?
吐谷浑我们今天就不去考证了,以后说吐谷浑的时候再说吧。
我想我们先不要马上下结论 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
《晋书.慕容氏载记.慕容廆传》云:慕容廆字弈洛环!
哦,原来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环,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环就是弱落水的谐音,也就是说如果慕容廆当时还没有被冠以慕容这个族长名号时,他就是廆,跟他的父亲涉归,祖父莫护跋一样,游牧民族是没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么加上的小名,弈洛环,也就是弱落水,我们完全可以叫他为弱落廆,
那么这种奇怪的语法,有没有现代的近似语法,我本来是把这段删掉的,因为太过复杂,也很容易被攻击,但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讨论的
譬如 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权,很多人就留了下来,而根据考证和我亲身的体验
我发现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儿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兰兰的话
那么他们称呼你就是
兰兰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别人介绍你的时候,就是兰兰女婿
而不会说 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儿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以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发音了,这种谬误这大概就是一直困扰我们所有史学家的痛苦之处。这是我的独家之言。
也就是说,一旦当时16岁左右的弱落廆继承了涉归的位置,成为慕容部的首领,那么大家要怎么称呼他?应该就是慕容廆吧,而不会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后再加上慕容内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对慕容首领廆的叫法,让这一个弱落廆和慕容廆就从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反而倒成了许多历史学家之间争论的鸿沟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韦,公元311年时称为失韦,《魏书》上有记载,我就不复述了,他们都是东胡语系,也就是说,蒙语和鲜卑语是很相似的,鲜卑也是从大兴安岭那边慢慢迁移过来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来作证,土耳其语被许多史学家引用来和古代匈奴的语言做对比。
然而学者们对于用现代满语,蒙古语去判别附会古代的语言,很多时候是有不合理的,因为语言的变迁甚至语系的变化都会产生误解,那么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的对不同时代的史书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当时的语言和留存下来的其他语言综合来做判断,接下来的考证我会使用到。
那么既然大家翻译的时候针对性发生了错误,全集中到翻译慕容廆小名弱落水上去了,那么当时的慕容二字的发音到底是什么呢?
近代学者们(大致是清宣统年间,法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按照晋代的古音对《魏志》,《后汉书》,《东夷传》上面的记载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了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根据这些书,他们把朝鲜半岛的一些国家称之为:辰韩,马韩
而《宋书.倭国传》 中记载倭王 武 自称“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这些记录中,发现了当时的慕韩就是马韩,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民族融合的进展,发音也有了一些变化。
然后根据严格的语言文字的考古,《宋书》时的慕字应该读 ba 或者 ma
然后学者们又在《魏书.官氏志》的记载上发现了“莫舆氏改舆氏”
接着学者们又看到陈毅的《魏书.官氏志.疏证》上说道:莫当为慕,声之误也!
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云:慕舆代北地复姓,本慕容氏,音讹为慕舆。
也就是说莫舆就是慕容的发音讹传。
那么后世为什么确实有慕容和慕舆这两个不同的姓氏存在并且各自分家呢?
而其实这种情况在十六国时期是很普遍的,也就是嫡出和庶出之分,譬如拓跋和秃发,拔拔,大夏的赫连氏和铁伐氏,都是王室是拓跋,支系为拔拔,王室为赫连,支系为铁伐,王室为慕容,支系为慕舆,而拓跋与秃发之间的关联就更神秘了,而这些姓氏之间的隐秘,不是今天慕容氏姓氏考证的内容,我就先不说了。
我们继续说下去
也是因为这个发现,学者们考定了晋代的莫应该读 bak 或者 mak 而古音里,k其实发音很轻微的,几乎听不见,而这样的古音也不少,我以后会在说拓跋氏提起另外几个古音,譬如h这个转音和 g这个轻唇音,
而ma ba 和 mak bak 根据考证,发音相通。
那么既然之前提到了马韩,那么晋代的马字古音是什么? 就是ma 或者 ba
可见慕字和马字同音
容字没有什么异议 考订为 yung
也就是说慕容的晋代古音应该是 ma-yung 或者 ba-yung
而步摇恒古至今的发音都差不多是 po-yu 可见步摇与慕容发音雷同一说不攻自破,理由不成立。
那么慕容的 ba-yung 在更古的时候的另外一个发音是什么呢? ba-yan
也就是慕容真正的原名是 富 和 古代北方民族之君长的意思
长城附近和黑龙江附近蒙古语曰富 ba-yan
通古斯语曰富 ba-yan
土耳其语曰富 ba-yan
那么史书上有没有对ba-yan的记载?
有的,《史记.匈奴传》有白羊王,亦ba-yan 发音的音译 这是ba-yan一词最早见于史书的的地方。
基本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慕容的意思就是君长的意思,而可汗之音的记载却是始于吐谷浑的,这个就不多说了,以后讲吐谷浑起源的时候我们再一起讨论。
而突厥阙,特勤等碑文上对君主的说法是 kagan 也就是可汗,可寒的原始发音,可见慕容的君长应该是一种区别于可汗的尊称,但又是只有德高望重的首领级别的人才可以使用的尊称。
所以ba-yan一词,也就是慕容一词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富有的君主
也就是说慕容一词本来是鲜卑的一个首领因为非常富有而被冠以了慕容的美称,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后代都认为这是骄傲的事,就以这个慕容为部落之名了。由此也可见,当时的中部慕容,应该是非常强大和富有的。
那么之前说到的第三种说法,中部大人的说法怎么看呢?
从《魏志.鲜卑传》引《魏书.鲜卑疆土》上也看到,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等(殿本为寺)为大帅,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部大人不止慕容一个部落。
至于殿本为寺是什么意思我没搞懂,但是百度竟然罔顾史记内容说中部大人是,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这是什么狗屁不通,害人匪浅!草原上什么时候建慕容寺了?胡扯啊!这让那些百度学者们情何以堪?
而宋元之际的胡三省也认为这个在檀石槐时期自称慕容的部落,就是魏晋时代的慕容氏。
那么中部是指哪里? 就是檀石槐划分的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而魏晋时期的慕容氏居住在东部,也就是自右北平以东接扶余,邑娄,这些地方为东部,
那么到底这支慕容是不是中部大人的后裔,还或是涉归到达西辽河流域后,发财了,等到他儿子慕容廆时更强大了,就使用了中部大人的名号---慕容呢?
史料没有详细说,也就是说没有文献可以参考其中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檀石槐死后肯定发生了什么,我会在以后的鲜卑之檀石槐上仔细说的,也会说清楚他死后发生了一些什么重大的事件,而我的推论结果也会在下期慕容族的起源上给出答案。
或者,大家可以读我的小说《五胡明月》来参考,百度一下就能看见,其中有详细的解说,剧情也很精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时期的慕容廆是辽地慕容的始祖,而慕容的意义也很清晰了,就是富有的君主,君长。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再见。
本书首发来自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