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上真实的“蝴蝶效应”——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当时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举行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的目标对着塞尔维亚(当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现在大概也是),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参加这次军事演习。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从小就被送到军队里去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主张用武力吞并塞尔维亚,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举行这次军事演习,不仅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同时也是为了向波斯尼亚显示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力。奥匈帝国的猖狂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为了打击奥匈帝国的嚣张气焰,报复斐迪南的挑衅行动,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这一刺杀行动是由一个名叫“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周密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居然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灾难,并永久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军事进攻。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在这一瞬间,刚赶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中弹身亡。周围顿时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后来死在狱中)。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国皇帝威廉帮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人预感到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军事力量正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于是德国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他决定这次绝不让步。
得知俄国准备出兵援助盟国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发去了电报,请他推迟出兵,以防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犹豫不决的沙皇得到了大臣们的告诫:俄国大军已成待发之势,此刻收兵如同强行阻挡全速运转的“巨大机器”,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150万俄国官兵准备向西挺进。最终,俄国出兵的消息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英国方面也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英国国内,12名内阁成员不赞成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7月23日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大军的西进,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帝国主义不可能拒绝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复仇,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奥匈背后有德国,塞尔维亚背后是俄国。俄国还有两个曾经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兰西共和国。
7月29日,时任英国首相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做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警告法国保持中立,不得选边。法国当即拒绝,德国立即向法国宣战,并迅速侵入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是英国的安全屏障,德国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得已卷入战争,对德,以及奥匈宣战。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德国皇帝命令50万德国士兵向东开进,迎敌作战,抗击俄军。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同时警告德国,对其边界的任何侵犯都将遭到抵抗。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150万大军向法国边界开去,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四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于8月4日当天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结果,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德国的罪行引起了世界的公愤。
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4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日本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日本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日本: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日本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山东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8月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日本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日本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日本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9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小幡酉吉:如日本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日本放逐居留日本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小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
日本要参战了。日本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日本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日本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日本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日本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日本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日本的说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日本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山东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德国希望将其在山东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交涉。青岛、山东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只是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将山东优先开发权让渡给德国。
中国此时如大胆接受德国请求,只是提前终止租借合同,即便与英日发生某种不愉快,但大致上还可以理解。收回主权还可以使领土人民免遭战祸,此上上之策。然而中国政府鉴于英日软硬两手,特别是日本的诱惑,中国硬是雷人拒绝了德国方面实现两国双赢的请求。
中国方面对德国说不的理由很简单:英日反对。这是明着的台面话,暗的不便言说的理由是:1、日本已承诺会将青岛交还中国;2、日本会接受中国请求,驱逐孙文那些“乱党”,甚至帮助中国平息内部动荡。这第二点对政府太尼玛有诱惑力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有智慧者曾想到日本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将山东权益还给中国,曾派员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出面向德国接管山东权益,之后由美国还给中国。
美国没有急于选边,其立国原则为贸易自由。只要不损害贸易自由,美国对世界事务并不愿意多事,所以对于中国请求,美国不愿得罪日本,拒绝考虑,仅劝说日本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信守诺言,尽早寻机将青岛还给中国。一堆没有杀伤力的废话,但又是足以满足中国要求的漂亮话。
对于美国的要求,日本狼再作郑重承诺: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只要德国无条件交出青岛,日本一定寻机还给中国。狼对羊说,你那块肉我吃了后再给你。
假如日本真的履行承诺,中日关系一定会在过去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上提升一大步,中国一定会感谢日本的担当、大度:对英国够朋友,对中国够意思。可日本毕竟是个短视的国家,一个利益至上的小人。另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实力,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正义是需要实力背书的,弱国无外交!!
不久之后,缺乏实力的北洋中国只能再次重演十年前日俄战争中大轻国“局外中立”丢人现眼的荒诞弱国国际外交故事。
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强国的日本为了盟国大英帝国不惜一战,这是履行承诺。但日本不是发兵欧洲,与英军并肩对阵德国,那样成本太高,费力多还没有果子吃。日本选择了一条便捷的路,帮助英国在远东发难,摧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办法不费太多力气,大英在欧洲吸引德军主力,太郎这边完全是下山摘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日本无法接受中德磋商,无法同意德国将青岛交给中国。道理很简单,青岛交给中国了,日本还怎样帮助盟友呢?
日本执意要用这种办法帮助英国,中国不希望这个结果,无奈与中国关系不错的美国不愿得罪日本;当时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的英国也劝中国不必这样做,可怜弱国只能被强国摆布。
英国公使朱尔典劝告外交部参事顾维钧:“接受这样的安排,不要去挣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了。日本既然答应归还,就不必一定要从德国手里直接拿回了。即便德国现在将青岛交给中国,鉴于情势,又有哪个大国会承认呢?”
当时的北洋中国没有铁杆盟友,更没有必须开战的敌人。中国曾想趁机与德国翻脸,与日本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无奈日本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日本指令给予答复。日本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日本人对山东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山东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日本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日本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日本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日本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日本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山东都督的报告。日本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日军在龙口登陆的行动已公然违反了国际公法,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那么根据国际公法,交战国双方应该尊重中国的中立。因此,为了表明中国确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中国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顾维钧明白主张中国应动用武力,抵御日军侵略。
参加会议的政务高级参事伍朝枢在发言中认为顾维钧的看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如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不是承认,也等于是默许日本的行动。
袁世凯转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祺瑞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袁世凯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四十八小时。袁世凯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段祺瑞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军队“不给力”,可能是袁世凯放弃武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可以肯定是外交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袁世凯环顾左右,期待各部总长说点提气的话,无奈各位沉默不语,静候总统指示。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然而我们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责任呢?他认为,国际法是人制订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国际法呢?袁世凯拿出一张事前准备的小纸条作为发言依据,他提醒各位同僚,十年前发生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军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一条走廊,日军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日本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区之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9月3日,外交部照会各国公使,以山东龙口莱州及连接青岛附近各地为交战国行军区域。中国重演十年前故事,局外中立看着两个“友邦”在中国境内厮杀。日俄战争屈辱一幕再次上演,地点换了山东半岛。十年前“局外中立”让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人民惨遭蹂躏,... -->>
历史上真实的“蝴蝶效应”——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当时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举行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的目标对着塞尔维亚(当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现在大概也是),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参加这次军事演习。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从小就被送到军队里去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主张用武力吞并塞尔维亚,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举行这次军事演习,不仅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同时也是为了向波斯尼亚显示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力。奥匈帝国的猖狂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为了打击奥匈帝国的嚣张气焰,报复斐迪南的挑衅行动,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这一刺杀行动是由一个名叫“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周密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居然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灾难,并永久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军事进攻。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在这一瞬间,刚赶到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中弹身亡。周围顿时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后来死在狱中)。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国皇帝威廉帮忙。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现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人预感到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军事力量正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于是德国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他决定这次绝不让步。
得知俄国准备出兵援助盟国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表兄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发去了电报,请他推迟出兵,以防欧洲发生大规模战争。犹豫不决的沙皇得到了大臣们的告诫:俄国大军已成待发之势,此刻收兵如同强行阻挡全速运转的“巨大机器”,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150万俄国官兵准备向西挺进。最终,俄国出兵的消息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英国方面也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英国国内,12名内阁成员不赞成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7月23日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大军的西进,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帝国主义不可能拒绝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为斐迪南大公夫妇复仇,揭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奥匈背后有德国,塞尔维亚背后是俄国。俄国还有两个曾经的敌人,现在的朋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英国)和法兰西共和国。
7月29日,时任英国首相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做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警告法国保持中立,不得选边。法国当即拒绝,德国立即向法国宣战,并迅速侵入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是英国的安全屏障,德国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不得已卷入战争,对德,以及奥匈宣战。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德国皇帝命令50万德国士兵向东开进,迎敌作战,抗击俄军。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同时警告德国,对其边界的任何侵犯都将遭到抵抗。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150万大军向法国边界开去,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四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入侵比利时后,于8月4日当天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但德国宰相贝特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结果,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德国的罪行引起了世界的公愤。
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这样,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的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为期4年的血腥战争。
这一刺杀事件即刻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起初,没有人想到刺杀事件会在不久之后让无数成年男子命丧沙场。然而,由于帝国之间的结盟、殖民地的利益争夺和相互猜疑,灾难终于发生了。
这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灾难,那几颗子弹还引起了亚欧大陆东方一个古老国家长达几十年的苦难——落魄千年古国与新兴岛国之间几十年的血战,“中日战争”,远东版的“三十年战争”抑或“百年战争”。
起初,这场混战与东方并没有关联,但日本自从甲午以来相继打败中俄两个大国,自以为跻身于世界强国俱乐部,格外热衷于国际事务。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鉴于日本与英国的同盟关系,英国参战后照会日本:假如战争波及远东,务请协助英国保护威海、香港。日本迅即表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
再看地主肥羊国,中国。
当时的英德两国在远东都有巨大利益,英国不仅占有香港,而且租借了威海卫;德国租借胶州湾,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其经济影响力遍及山东及华北。英德战争很可能会在中国打响,那时中国该怎样应对?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样考虑的:
中国与交战各国都有外交关系,不好也不坏,既没有敌对国也没有铁哥们盟国,反正都是狼,都是惹不起的主。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洁身自好,置之度外。8月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发布一个通告,强调交战各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及租借地交战。紧接着,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切盼尚未加入战团的美国、日本两国能出面劝告交战各国不要将战火引向远东”。
可是巨大的利益摆在那里,中国要想置身事外绝对不是一句空洞声明能办的了的。和平需要实力,需要硬实力,也就是足够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
历史上,人家美国没有发表过任何的类似声明,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几乎都没有燃烧到美洲本土(某些德国潜艇艇长不知好歹做事的例外)。美利坚合众国的强大实力让她保护下的这块大陆远离战火,谁也不想招惹一个巨人。那时美国也不需要中国帮忙,从来都是中国需要美国。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宣布:“美国支持中国方面的和平声明,赞同租界、租借地中立。”
与美国的和平主义表态相比,好战的日本狼则不买中国羊的账,狼从来都不买肥羊的帐,有史以来,大明,大清,除非羊打败狼。日本拒绝了中国限制交战地区的和平建议,并接受英国邀请,派遣军舰至青岛附近海面游弋实施港口封锁,制定并提出作战计划要配合英军歼灭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
两条路摆在中国面前,北洋政府可以不参战,也可以参战。但做这样的决断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至上,政党、派系利益不应在外交事务中提及。参战有参战的国策和法度,不参战就要执行中立国的法度。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8月9日,外交次长曹汝霖竟然面告日使小幡酉吉:如日本政府能对流亡东京的“乱党”首领孙文等断然处置,予以驱逐,那么中国可以允许日军在青岛登陆。北洋政府此类荒唐“无法度”做法,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日军后来侵入莱州时,外交总长陆宗舆依然利用日人急于寻求中国帮助的心情,要求日本放逐居留日本的革命党人。泱泱大国的中央政府居然在用国家主权换取某小国对政治对手的迫害,这样包藏政治私心的对外交涉如何能不被对手牵制!!后来的蒋政府还是这样被日本人牵着鼻子走。
日本要参战了。日本参战,除了履行英日同盟责任,主要目的还是要扩大在中国的权益。日本政治家清晰看到西方的混乱不会很快结束,这正是日本在亚洲扩张的最好时机。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要求德国在9月15日前将青岛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
日德交涉关涉中国权益,日本在提交最后通牒时,也曾向驻日公使提交副本,外相加藤高明面告中国公使:日本并没有占领中国土地的野心,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如中国自生内乱不能自平时,日本将和英国一起帮助中国平息动荡,维持远东和平。日本的说辞,具有极大诱惑力,这也是中国后来一再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之一。
德国在接获日本最后通牒后曾与中国联系。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山东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德国希望将其在山东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交涉。青岛、山东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只是将青岛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将山东优先开发权让渡给德国。
中国此时如大胆接受德国请求,只是提前终止租借合同,即便与英日发生某种不愉快,但大致上还可以理解。收回主权还可以使领土人民免遭战祸,此上上之策。然而中国政府鉴于英日软硬两手,特别是日本的诱惑,中国硬是雷人拒绝了德国方面实现两国双赢的请求。
中国方面对德国说不的理由很简单:英日反对。这是明着的台面话,暗的不便言说的理由是:1、日本已承诺会将青岛交还中国;2、日本会接受中国请求,驱逐孙文那些“乱党”,甚至帮助中国平息内部动荡。这第二点对政府太尼玛有诱惑力了。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有智慧者曾想到日本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将山东权益还给中国,曾派员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出面向德国接管山东权益,之后由美国还给中国。
美国没有急于选边,其立国原则为贸易自由。只要不损害贸易自由,美国对世界事务并不愿意多事,所以对于中国请求,美国不愿得罪日本,拒绝考虑,仅劝说日本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信守诺言,尽早寻机将青岛还给中国。一堆没有杀伤力的废话,但又是足以满足中国要求的漂亮话。
对于美国的要求,日本狼再作郑重承诺: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只要德国无条件交出青岛,日本一定寻机还给中国。狼对羊说,你那块肉我吃了后再给你。
假如日本真的履行承诺,中日关系一定会在过去二十年和平发展基础上提升一大步,中国一定会感谢日本的担当、大度:对英国够朋友,对中国够意思。可日本毕竟是个短视的国家,一个利益至上的小人。另外,当时的中国没有实力,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最根本原因。
正义是需要实力背书的,弱国无外交!!
不久之后,缺乏实力的北洋中国只能再次重演十年前日俄战争中大轻国“局外中立”丢人现眼的荒诞弱国国际外交故事。
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强国的日本为了盟国大英帝国不惜一战,这是履行承诺。但日本不是发兵欧洲,与英军并肩对阵德国,那样成本太高,费力多还没有果子吃。日本选择了一条便捷的路,帮助英国在远东发难,摧毁、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办法不费太多力气,大英在欧洲吸引德军主力,太郎这边完全是下山摘桃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日本无法接受中德磋商,无法同意德国将青岛交给中国。道理很简单,青岛交给中国了,日本还怎样帮助盟友呢?
日本执意要用这种办法帮助英国,中国不希望这个结果,无奈与中国关系不错的美国不愿得罪日本;当时与中国关系也不错的英国也劝中国不必这样做,可怜弱国只能被强国摆布。
英国公使朱尔典劝告外交部参事顾维钧:“接受这样的安排,不要去挣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了。日本既然答应归还,就不必一定要从德国手里直接拿回了。即便德国现在将青岛交给中国,鉴于情势,又有哪个大国会承认呢?”
当时的北洋中国没有铁杆盟友,更没有必须开战的敌人。中国曾想趁机与德国翻脸,与日本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无奈日本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日本指令给予答复。日本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日本人对山东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山东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日本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日本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日本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日本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日本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山东都督的报告。日本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日军在龙口登陆的行动已公然违反了国际公法,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那么根据国际公法,交战国双方应该尊重中国的中立。因此,为了表明中国确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中国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顾维钧明白主张中国应动用武力,抵御日军侵略。
参加会议的政务高级参事伍朝枢在发言中认为顾维钧的看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如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不是承认,也等于是默许日本的行动。
袁世凯转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祺瑞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袁世凯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四十八小时。袁世凯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段祺瑞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军队“不给力”,可能是袁世凯放弃武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可以肯定是外交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袁世凯环顾左右,期待各部总长说点提气的话,无奈各位沉默不语,静候总统指示。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然而我们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责任呢?他认为,国际法是人制订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国际法呢?袁世凯拿出一张事前准备的小纸条作为发言依据,他提醒各位同僚,十年前发生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军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一条走廊,日军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日本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区之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9月3日,外交部照会各国公使,以山东龙口莱州及连接青岛附近各地为交战国行军区域。中国重演十年前故事,局外中立看着两个“友邦”在中国境内厮杀。日俄战争屈辱一幕再次上演,地点换了山东半岛。十年前“局外中立”让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人民惨遭蹂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