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环保意识要早抓 (2/2)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长安朗月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失严重,无数泥沙便就此流入黄河,被黄河带往下游。”
虽然对“水土流失”这个新词感到有一丝陌生,但其字面意思十分浅显,马周与李淳风都是博学多才之人,略一思索便明其意,马周道:“汉刘向所著《别录》中说‘唇亡而齿寒,河水崩,其坏在山’,似便是‘水土流失’之意,只是却未详说其理。”
“山林树木之所以可以保育水土,主要有三。其一,林木之根系如网兜如锚固,可将土壤紧紧吸附凝聚住,使土壤不易受到冲蚀;其二,枝繁叶茂的树冠可拦阻降雨,避免雨滴对地表土壤直接冲击,可防止地表土壤遭受溅蚀;其三,土壤自身便有涵养水源能力,成林的树木可形成局部小气候,增强这种能力,从而保育水土。”泠风说完觉得第三点对二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想了想又道:“两位哥哥可曾有过这种体会,在平常炎热干爽之日,密林之中却是荫凉湿润,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潮意?”
马周与李淳风略一沉思便纷纷点头,泠风道:“这便是局部小气候了,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便是因为它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育水土。因此,绝不可将森林仅看作提供木材之地,须知高树巨木千百年方得长成,砍伐之后极难恢复,而失去林木之后的土壤,风吹雨淋之下其崩溃指日可待!”
马周和李淳风已然陷入了沉思,泠风这番话中有太多新的知识,他们需要时间细细思索,不过泠风的大意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缺少林木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流入黄河,从而又导致黄河淤积,再导致黄河水患。
所以,要治下游的黄河,必须在中游栽树?!
得出这一结论,二人都是吃了一惊,初时似觉得荒唐,但细细推敲之下却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更兼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由人不信,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均是震骇不已。
“两位哥哥可知西周时这‘黄土高原’有五成左右均覆盖着山林树木,实应称为‘绿色高原’,而此时已减少一半左右,此中固然有自然变迁,然人为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主因。第一次破坏,便是始皇帝建立秦朝,大量人口涌入关中,自然要毁林垦荒,同时始皇帝大兴土木营造宫阙陵寝,又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此后取得河套地区后又是大规模屯垦戍边及移民实边开垦,使大片草原变成农田,晋北陇右森林遭大规模破坏;第二次破坏,便是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人口激增,汉武帝也施行屯田戍边之策,将大片林地牧地变成了农田,此时河套地区建设了大量引黄灌溉工程,为此又砍伐了大量贺兰山和陇右的森林。”
泠风在心中默默道,此后唐宋明清,除了游牧为主的元朝,代代不遗余力地毁林开荒,活生生地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砍成了不到5%。
她盯着马周和李淳风,幽幽地道:“我中国历代王朝都定都于中原黄河流域,人口密集之地,对耕地的需求极大,因此每每毁林开荒,年复一年,代复一代,黄河之负担越来越重……”
马周与李淳风不觉无语,此时二人脑中思绪繁杂,千头万绪,一时难以理清,马周不禁自言自语道:“百姓不得不农耕以求食,开荒也是不得已,但毁林却又致土壤变泥沙淤积黄河,这却如何取舍……”
和谐发展啊!泠风在心中呐喊着,不过喊喊口号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看看后世就知道了,污水垃圾仍在源源不断往澄江碧海中倾泄,浓烟废气仍在飘飘扬扬往蓝天白云间挥洒。
“取舍之道,存乎一心。天生万物以养人,人亦需善待天地万物,百姓衣食自然万分要紧,然亦不可一味向自然索取,否则便是涸泽而渔,自陷死地。二位哥哥试想,一旦黄河决堤,不是一样百姓衣食无着甚至流离失所?至于具体分寸如何,这正是为政者立政之时须当考量之事。”泠风笑嘻嘻地看着马周和李淳风,“二位哥哥如此人才,日后必然出入朝堂,若有决策定略之时,可要三思啊!”
马周和李淳风不由对视一眼,马周遂郑重地点了点头,李淳风虽无意功名,但只是生性淡泊名利,并非不关心国计民生,自然也是颔首称是。
泠风想了想又道:“其实我国南方大片的宜耕土地,可种植更适宜南方水土的高产水稻,若南方水稻栽培形成系统规模,足够养活大唐现在的人口。”穿越之后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小米,泠风都快对大白米饭相思成疾了。
“水稻?”马周对农事所知有限,对水稻的了解也就是知道一个名字罢了,他有些狐疑地看着泠风。
泠风进一步解释道:“水稻的亩产量约是粟和麦的三到五倍;且粟麦在黄河流域不过一年一熟,而长江流域以南气候温润,水稻可达一年两熟,即便是河北之地也可进行稻麦轮作达到二年三熟;再者水稻不似粟麦般对地力消耗甚大,种植水稻之田地不必休耕。以此三条,二位哥哥可大略推断南方水稻年产。”
马周听她说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置信道:“果真如此?”
李淳风虽常在北方,但行走各地,见闻极广,他略一沉吟便道:“大致不虚,不过水稻的亩产似没有如此之高。”
泠风想了想,水稻在南方全面推广已经是北宋引进了越南优质品种以后的事儿了,便道:“水稻品种甚多,南方交州之地有高产品种,我大唐该当引进。”
李淳风与马周又对视一眼,目光极为复杂。
马周:蛮夷之地有高产作物的事情你妹妹都知道?
李淳风:这妹妹我半路捡来的……
失严重,无数泥沙便就此流入黄河,被黄河带往下游。”
虽然对“水土流失”这个新词感到有一丝陌生,但其字面意思十分浅显,马周与李淳风都是博学多才之人,略一思索便明其意,马周道:“汉刘向所著《别录》中说‘唇亡而齿寒,河水崩,其坏在山’,似便是‘水土流失’之意,只是却未详说其理。”
“山林树木之所以可以保育水土,主要有三。其一,林木之根系如网兜如锚固,可将土壤紧紧吸附凝聚住,使土壤不易受到冲蚀;其二,枝繁叶茂的树冠可拦阻降雨,避免雨滴对地表土壤直接冲击,可防止地表土壤遭受溅蚀;其三,土壤自身便有涵养水源能力,成林的树木可形成局部小气候,增强这种能力,从而保育水土。”泠风说完觉得第三点对二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想了想又道:“两位哥哥可曾有过这种体会,在平常炎热干爽之日,密林之中却是荫凉湿润,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潮意?”
马周与李淳风略一沉思便纷纷点头,泠风道:“这便是局部小气候了,森林可以调节气候,便是因为它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育水土。因此,绝不可将森林仅看作提供木材之地,须知高树巨木千百年方得长成,砍伐之后极难恢复,而失去林木之后的土壤,风吹雨淋之下其崩溃指日可待!”
马周和李淳风已然陷入了沉思,泠风这番话中有太多新的知识,他们需要时间细细思索,不过泠风的大意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缺少林木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流入黄河,从而又导致黄河淤积,再导致黄河水患。
所以,要治下游的黄河,必须在中游栽树?!
得出这一结论,二人都是吃了一惊,初时似觉得荒唐,但细细推敲之下却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更兼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由人不信,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均是震骇不已。
“两位哥哥可知西周时这‘黄土高原’有五成左右均覆盖着山林树木,实应称为‘绿色高原’,而此时已减少一半左右,此中固然有自然变迁,然人为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主因。第一次破坏,便是始皇帝建立秦朝,大量人口涌入关中,自然要毁林垦荒,同时始皇帝大兴土木营造宫阙陵寝,又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此后取得河套地区后又是大规模屯垦戍边及移民实边开垦,使大片草原变成农田,晋北陇右森林遭大规模破坏;第二次破坏,便是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人口激增,汉武帝也施行屯田戍边之策,将大片林地牧地变成了农田,此时河套地区建设了大量引黄灌溉工程,为此又砍伐了大量贺兰山和陇右的森林。”
泠风在心中默默道,此后唐宋明清,除了游牧为主的元朝,代代不遗余力地毁林开荒,活生生地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砍成了不到5%。
她盯着马周和李淳风,幽幽地道:“我中国历代王朝都定都于中原黄河流域,人口密集之地,对耕地的需求极大,因此每每毁林开荒,年复一年,代复一代,黄河之负担越来越重……”
马周与李淳风不觉无语,此时二人脑中思绪繁杂,千头万绪,一时难以理清,马周不禁自言自语道:“百姓不得不农耕以求食,开荒也是不得已,但毁林却又致土壤变泥沙淤积黄河,这却如何取舍……”
和谐发展啊!泠风在心中呐喊着,不过喊喊口号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看看后世就知道了,污水垃圾仍在源源不断往澄江碧海中倾泄,浓烟废气仍在飘飘扬扬往蓝天白云间挥洒。
“取舍之道,存乎一心。天生万物以养人,人亦需善待天地万物,百姓衣食自然万分要紧,然亦不可一味向自然索取,否则便是涸泽而渔,自陷死地。二位哥哥试想,一旦黄河决堤,不是一样百姓衣食无着甚至流离失所?至于具体分寸如何,这正是为政者立政之时须当考量之事。”泠风笑嘻嘻地看着马周和李淳风,“二位哥哥如此人才,日后必然出入朝堂,若有决策定略之时,可要三思啊!”
马周和李淳风不由对视一眼,马周遂郑重地点了点头,李淳风虽无意功名,但只是生性淡泊名利,并非不关心国计民生,自然也是颔首称是。
泠风想了想又道:“其实我国南方大片的宜耕土地,可种植更适宜南方水土的高产水稻,若南方水稻栽培形成系统规模,足够养活大唐现在的人口。”穿越之后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小米,泠风都快对大白米饭相思成疾了。
“水稻?”马周对农事所知有限,对水稻的了解也就是知道一个名字罢了,他有些狐疑地看着泠风。
泠风进一步解释道:“水稻的亩产量约是粟和麦的三到五倍;且粟麦在黄河流域不过一年一熟,而长江流域以南气候温润,水稻可达一年两熟,即便是河北之地也可进行稻麦轮作达到二年三熟;再者水稻不似粟麦般对地力消耗甚大,种植水稻之田地不必休耕。以此三条,二位哥哥可大略推断南方水稻年产。”
马周听她说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不敢置信道:“果真如此?”
李淳风虽常在北方,但行走各地,见闻极广,他略一沉吟便道:“大致不虚,不过水稻的亩产似没有如此之高。”
泠风想了想,水稻在南方全面推广已经是北宋引进了越南优质品种以后的事儿了,便道:“水稻品种甚多,南方交州之地有高产品种,我大唐该当引进。”
李淳风与马周又对视一眼,目光极为复杂。
马周:蛮夷之地有高产作物的事情你妹妹都知道?
李淳风:这妹妹我半路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