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1/2)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江山信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说陕州一场动乱,雷声大雨点小,等到豪族吕氏树倒猢狲散,城内很快恢复了往日之景,百姓在茶余饭后大肆谈论昔日吕氏是如何在城内作威作福,不过半月,关注的重头便转移到了秋闱放榜上。
秋闱即乡试,如无恩科,通常是三年开考一回。
纪桓对此完全不陌生。他十五岁参加院试,从开春四月一直考到第二年的春闱,一路案首、解元、探花下来,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科举,方才入仕。因本朝重文,自太.祖起,便立下祖训厚待士子,历经百年,朝堂内外皆是崇文。以纪桓的家学渊源,入朝做官不过就是讨皇帝一句话的事儿,然而功名是官员的重要身份标识,堂堂丞相之子,岂能无功名傍身?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神童,不过是从小在上书房陪读,受纪勖督促,又有翰林院院首为恩师,加上一点运气,才中的探花。
寻常人要想取得功名少不了寒窗苦读十载,莘莘学子无数,放榜也就成了一件大事,每每能引得百姓翘首以盼,毕竟到了乡试中举,距离官老爷只一步之遥。
陕州平定后,纪桓大可留在陕州,却在送走洛阳王后,没几日就回了洛宁县继续当县令。钱老大在陕州趁火打劫,接手吕氏的田地商铺,纪桓回县衙落个清静——他笃定以清河公主对燕疏的影响,京中不会掀起政变。
这天,纪桓在书房读一卷杂书,正昏昏欲睡,听到外头帮何婶剥莲子的竹石高声说:“柳主簿,这边什么时候发榜?怎么外头客栈茶馆里这么多人等着?哎,你有没有参加今年的秋闱呀?”
柳文轩在秀才上卡了十多年,加上恩科,这已经是第五次参加乡试,苦笑道:“今年因叛乱,开封府阅卷放榜耽搁了,不过算来,怕也就是这几天。三年一次,但凡家中有读书人的,都眼巴巴看着。”
竹石道:“可惜都不能凑个热闹!成日在小衙门里呆着真无聊。”
柳文轩说:“茶楼里不少人在赌今年的‘榜花’,竹石小先生要是无聊,可以去凑凑热闹。”赌榜花是猜中举考生的姓氏,风行民间,一般猜解元的人最多,赔率也最高。
竹石一下子起了玩心,想当年纪桓参加科举,殿试的时候,不少人赌纪桓能连中三元,得了探花,还算爆了京城一大冷门。
说笑着,柳文轩进了纪桓的书房,上头俸禄发下来,需向县官作个交代。纪桓听了,忽道:“衙门里还缺个师爷,等秋闱放榜了,应当重新寻一个。”
原先他倒是忘了这件事,只是昨日又有村民来告状,为几只牛犊纠缠不清,纪桓带着竹石和主簿柳文轩一同走了一趟洛宁县下的马家村,说是两户临近的人家,家中的母牛凑巧同一夜产了牛犊,其中一头母牛产了双胞乳牛,那只有一只牛犊的人家非要说自家的母牛是怀了双胞的,是夜里被隔壁人家偷去了一只小牛,理由充足,母牛怀孕的时候,自家的牛分明肚子大出了一圈。
这事昨天下午足足吵了纪桓一个时辰,他哭笑不得,如临大敌,观察半天牛圈也没看出什么,最后还是判小牛犊的归属不做更改,在谁家就是谁家的。倒也提醒他,是该找个师爷来帮着处理这些事儿,否则都该是一堆糊涂账。
柳文轩应了,纪桓又笑问:“这次乡试的题目是什么?柳大人答得如何?”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柳文轩叹气道,“这是第二次考到《易经》了,玄之又玄,都作清议。”因皇帝修道,过去十多年,科举以儒学经典出题时,很显然地偏向了道学。道家讲万物虚无,策论却重在国政,众学子对这些题目满腹抱怨。
饶是纪桓碰到这样的题目做策论,也要头疼,只能祝柳先生这回得偿所愿,转念一想,柳文轩要是中举了,主簿的差事也得重新寻人。
柳文轩前脚一走,竹石后脚进来,拾掇着纪桓去茶楼赌榜花。
秋闱是民间一等大事,县令又是父母官,纪桓左右无事,一笑,推了书卷便同竹石一块去了。
县内最好的书院里的几位先生列出考生名单,张贴在茶楼的茶牌和点心牌子边上,贴出的名单旁边坐着一个秀才和一个算账先生,想要下注就给算账先生银钱,再由秀才写一块木牌,并记在册子上,作为赌榜的凭证。
纪桓自来洛宁县,一直疏于结交士绅,对于读书人哪里熟悉,也看不出哪个名字比较有举人的运势,索性让竹石随意下注,凑个热闹。洛宁县小的很,通常中举最多也就两三人,在这里,压解元的倒是寥寥无几。
下注纪桓自然不会出面,便坐在雅间里,听外头百姓交谈,捧着茶杯,想起当日与楚姬姑娘这次一番长谈,接着心思飘远,又不可避免地想到燕疏,不知他如今在哪,心中什么想法。
未几,竹石笑嘻嘻进来,大声道:“我买了一两银子压柳先生!”
茶小二跟着进来倒茶,他见县令大人熟了,嘴皮子利索:“柳先生十六岁就中了秀才,以前年年都是中举的大热门,不过这都第五回考了,今年压他的人明显没从前多呢!要我说,要是纪大人早来两个月,能够指点柳先生一番,这回柳秀才中举就妥当了!”
竹石道:“哈哈,还是你会说话,... -->>
却说陕州一场动乱,雷声大雨点小,等到豪族吕氏树倒猢狲散,城内很快恢复了往日之景,百姓在茶余饭后大肆谈论昔日吕氏是如何在城内作威作福,不过半月,关注的重头便转移到了秋闱放榜上。
秋闱即乡试,如无恩科,通常是三年开考一回。
纪桓对此完全不陌生。他十五岁参加院试,从开春四月一直考到第二年的春闱,一路案首、解元、探花下来,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科举,方才入仕。因本朝重文,自太.祖起,便立下祖训厚待士子,历经百年,朝堂内外皆是崇文。以纪桓的家学渊源,入朝做官不过就是讨皇帝一句话的事儿,然而功名是官员的重要身份标识,堂堂丞相之子,岂能无功名傍身?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神童,不过是从小在上书房陪读,受纪勖督促,又有翰林院院首为恩师,加上一点运气,才中的探花。
寻常人要想取得功名少不了寒窗苦读十载,莘莘学子无数,放榜也就成了一件大事,每每能引得百姓翘首以盼,毕竟到了乡试中举,距离官老爷只一步之遥。
陕州平定后,纪桓大可留在陕州,却在送走洛阳王后,没几日就回了洛宁县继续当县令。钱老大在陕州趁火打劫,接手吕氏的田地商铺,纪桓回县衙落个清静——他笃定以清河公主对燕疏的影响,京中不会掀起政变。
这天,纪桓在书房读一卷杂书,正昏昏欲睡,听到外头帮何婶剥莲子的竹石高声说:“柳主簿,这边什么时候发榜?怎么外头客栈茶馆里这么多人等着?哎,你有没有参加今年的秋闱呀?”
柳文轩在秀才上卡了十多年,加上恩科,这已经是第五次参加乡试,苦笑道:“今年因叛乱,开封府阅卷放榜耽搁了,不过算来,怕也就是这几天。三年一次,但凡家中有读书人的,都眼巴巴看着。”
竹石道:“可惜都不能凑个热闹!成日在小衙门里呆着真无聊。”
柳文轩说:“茶楼里不少人在赌今年的‘榜花’,竹石小先生要是无聊,可以去凑凑热闹。”赌榜花是猜中举考生的姓氏,风行民间,一般猜解元的人最多,赔率也最高。
竹石一下子起了玩心,想当年纪桓参加科举,殿试的时候,不少人赌纪桓能连中三元,得了探花,还算爆了京城一大冷门。
说笑着,柳文轩进了纪桓的书房,上头俸禄发下来,需向县官作个交代。纪桓听了,忽道:“衙门里还缺个师爷,等秋闱放榜了,应当重新寻一个。”
原先他倒是忘了这件事,只是昨日又有村民来告状,为几只牛犊纠缠不清,纪桓带着竹石和主簿柳文轩一同走了一趟洛宁县下的马家村,说是两户临近的人家,家中的母牛凑巧同一夜产了牛犊,其中一头母牛产了双胞乳牛,那只有一只牛犊的人家非要说自家的母牛是怀了双胞的,是夜里被隔壁人家偷去了一只小牛,理由充足,母牛怀孕的时候,自家的牛分明肚子大出了一圈。
这事昨天下午足足吵了纪桓一个时辰,他哭笑不得,如临大敌,观察半天牛圈也没看出什么,最后还是判小牛犊的归属不做更改,在谁家就是谁家的。倒也提醒他,是该找个师爷来帮着处理这些事儿,否则都该是一堆糊涂账。
柳文轩应了,纪桓又笑问:“这次乡试的题目是什么?柳大人答得如何?”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柳文轩叹气道,“这是第二次考到《易经》了,玄之又玄,都作清议。”因皇帝修道,过去十多年,科举以儒学经典出题时,很显然地偏向了道学。道家讲万物虚无,策论却重在国政,众学子对这些题目满腹抱怨。
饶是纪桓碰到这样的题目做策论,也要头疼,只能祝柳先生这回得偿所愿,转念一想,柳文轩要是中举了,主簿的差事也得重新寻人。
柳文轩前脚一走,竹石后脚进来,拾掇着纪桓去茶楼赌榜花。
秋闱是民间一等大事,县令又是父母官,纪桓左右无事,一笑,推了书卷便同竹石一块去了。
县内最好的书院里的几位先生列出考生名单,张贴在茶楼的茶牌和点心牌子边上,贴出的名单旁边坐着一个秀才和一个算账先生,想要下注就给算账先生银钱,再由秀才写一块木牌,并记在册子上,作为赌榜的凭证。
纪桓自来洛宁县,一直疏于结交士绅,对于读书人哪里熟悉,也看不出哪个名字比较有举人的运势,索性让竹石随意下注,凑个热闹。洛宁县小的很,通常中举最多也就两三人,在这里,压解元的倒是寥寥无几。
下注纪桓自然不会出面,便坐在雅间里,听外头百姓交谈,捧着茶杯,想起当日与楚姬姑娘这次一番长谈,接着心思飘远,又不可避免地想到燕疏,不知他如今在哪,心中什么想法。
未几,竹石笑嘻嘻进来,大声道:“我买了一两银子压柳先生!”
茶小二跟着进来倒茶,他见县令大人熟了,嘴皮子利索:“柳先生十六岁就中了秀才,以前年年都是中举的大热门,不过这都第五回考了,今年压他的人明显没从前多呢!要我说,要是纪大人早来两个月,能够指点柳先生一番,这回柳秀才中举就妥当了!”
竹石道:“哈哈,还是你会说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