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超级科技强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spn
1930年,4月1日,封开县江口镇下典口村。
这个两广交界的小村子,隶属广东,这在很多年前,或者很多年后或许都是一件大好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两三公里外就是经济远不如广东的广西。
然而,如今却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
下典口村虽然隶属广东,却地处两广交界地,近乎于天不管地不管两广也不管的四不管地带,没有『政府』机构,没有『政府』政策,有的只是宗族传统,有的只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宗族监管和议事制度。[
社会制度落后,经济落后,人民衣不果腹,除了交给地主的租子外,还要承担新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政府』忘了你不要紧,你却不能少了『政府』的,这就是现状。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者说,当附近的村子都是一样情况的时候,这样的生活状况,也许会有非常多的人不满,但人们却会选择逆来顺受。善良的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当刀没有架到脖子上的时候,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吃尽一切苦头,像狗一样活下去。
然而,当一切事物有了可对比的存在后,最逆来顺受的人,也将揭竿而起。
离封开县江口镇下典口三公里不到,就是广西境内梧州市下辖的黄茅山村。
虽然黄茅山村离大城市远,也不是西南『政府』的核心行政区域,但是,通过黄茅山,西南『政府』的部分商品却可以进入广东境内。
而且,作为全面『性』的农村政策,黄茅山村得到的政策照顾即便和昆明市郊的农村相比,也没有任何不同。患寡而不患均的施政方针,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起码的利益分配。(仅限于政策制定原则,而不是均富政策。)
黄茅山村在打倒了梧州最大的几个地主后,分到了土地,能用上最新的水稻小麦种子,能种上各种改良后的蔬菜水果种子,也能用上琳琅满目的化肥来增加收成。被免除了大大小小几十种苛捐杂税,除了化肥种子税外,甚至不需要交任何税赋,更能得到赤贫救济和修路补贴,乃至教育政策的绝对照顾。农民们也日渐富起来,除了上交国家的种子化肥税外,也只需要出点钱和力参与村公路的修筑,而多余的农产品则可以卖出去,或者卖给走村串乡的小贩,或者卖给那些酒厂、面包厂、食品厂,它们往往需要数量极其庞大的粮食。
一派老有所养,贫有所帮,民有所富,少有所教的景象。
反观广东境内的下典口村,除了少数富农拥有合理土地外,大多数土地依然把持在大小地主的手中。年复一年愈来愈苛刻的租子,多到不能再多的赋税,甚至还要被军阀强制『性』地拉壮丁补充军队。放眼整个江口镇,甚至整个广东,民不聊生。而他们能得到的唯一一点好处,可能就是教育上了。不论是哪里的学生,只要你跑到对面梧州的学校去报名,学校都会收下你,一个报告上去,一大批审批名额就下来了,只要有当地的宗族贫困证明,你一样可以免费入学,一样可以吃到免费的学生午餐,接受最现代化的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许多学生,中午在学校吃米饭吃白面馒头,吃肉吃最新鲜的蔬菜,结果放学后,回到家里,却只能吃隔夜的窝窝头,就着大头菜或者咸豆什么的,填一下肚子。不少学生可怜家里人,甚至宁愿中午少吃一点,也要把自己省下来的饭菜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半年都可能不知肉味的生活,没人受得了的。
下典口村的人们,已经受够了。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墙之隔的广西,就能吃饱穿暖,为什么一步之遥的广西,就能享受到新『政府』的各种政策。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广东军阀要在两广交界驻扎重兵。
为什么都是中国人,西南『政府』却能过得好好的,甚至越过越好,而国民『政府』却只能吃糠喝稀。
廖正才是下典口村里文化最高的一个人,当年也是第一批跨过两广交界,以十五岁年龄进入广西求学的学子。
先是在梧州的一镇,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廖正才来到了当地的一所新建的小学,他找到报名处的老师想要报名。然而,填登记表的时候,老师却为难了,因为,这个学生是广东境内的。
那个时候,西南『政府』还是一个雏形,各项政策还不完善。正当廖正才失望地准备回家时,那名仅仅18、9岁的老师却让他等候一天,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下,然后自己跑到县『政府』去请示教育局。
在那时,廖正才才知道,这个18、9岁的年轻人居然是小学校的校长。
请示的结果让廖正才喜出望外,教育局当时就向最高『政府』报告了这件事,当天就接到了最高首长张蜀生的亲自回电:亿万国人,皆是华夏子民,教育乃是百年大计,不当以疆域计。但凡前来求学,论来自何方,一律收下。
当这种张蜀生一早就在执行的临近求学政策扩大到更大范围时,廖正才成为了第一批幸运儿。他没有急着入学,而是回到下典口村,带来了更多的孩子,一切进入了这所新学校。
时间转瞬即逝,当廖正才跳级完成小学学业后,又进入了当地的县城初中,在那里,他的成绩同样优异,两年毕业,进入了梧州市中级技术学校。[
毕业后,他没有急着进入遍及西南的那些现代化工厂,更没有急着进入西南的基层『政府』,而是回到了下典口村。
他要做一件事,一件已经计划了三四年的事情。
他清楚地记得,中级技术学校的政治课老师是这样说的:改革社会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一个政权倒或者征服另外一个政权。一是靠人民的力量,靠社会的力量,进这种社会改革。而人民的力量,往往体为**。社会的力量,则体现为舆论和民意。不过后者多出现在西方,而中国,这种力量,只可能是**。
回到江口镇后,廖正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走访乡邻上,他的足迹遍布整个封开县,甚至附近的几个县。
一开始,他一边将自己自学到的农业知识,用于指导农民。一边将西南的各种福利政策和人民生活向当地的人做详细宣传。
渐渐的,每个地方的人都开始相信这个小伙子说的话,也喜欢听他说那些很新鲜的事情。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廖正才口中的美好生活,永远只有在对面的广西才存在,而在广... -->>
,
spn
1930年,4月1日,封开县江口镇下典口村。
这个两广交界的小村子,隶属广东,这在很多年前,或者很多年后或许都是一件大好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两三公里外就是经济远不如广东的广西。
然而,如今却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
下典口村虽然隶属广东,却地处两广交界地,近乎于天不管地不管两广也不管的四不管地带,没有『政府』机构,没有『政府』政策,有的只是宗族传统,有的只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宗族监管和议事制度。[
社会制度落后,经济落后,人民衣不果腹,除了交给地主的租子外,还要承担新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政府』忘了你不要紧,你却不能少了『政府』的,这就是现状。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者说,当附近的村子都是一样情况的时候,这样的生活状况,也许会有非常多的人不满,但人们却会选择逆来顺受。善良的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当刀没有架到脖子上的时候,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吃尽一切苦头,像狗一样活下去。
然而,当一切事物有了可对比的存在后,最逆来顺受的人,也将揭竿而起。
离封开县江口镇下典口三公里不到,就是广西境内梧州市下辖的黄茅山村。
虽然黄茅山村离大城市远,也不是西南『政府』的核心行政区域,但是,通过黄茅山,西南『政府』的部分商品却可以进入广东境内。
而且,作为全面『性』的农村政策,黄茅山村得到的政策照顾即便和昆明市郊的农村相比,也没有任何不同。患寡而不患均的施政方针,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起码的利益分配。(仅限于政策制定原则,而不是均富政策。)
黄茅山村在打倒了梧州最大的几个地主后,分到了土地,能用上最新的水稻小麦种子,能种上各种改良后的蔬菜水果种子,也能用上琳琅满目的化肥来增加收成。被免除了大大小小几十种苛捐杂税,除了化肥种子税外,甚至不需要交任何税赋,更能得到赤贫救济和修路补贴,乃至教育政策的绝对照顾。农民们也日渐富起来,除了上交国家的种子化肥税外,也只需要出点钱和力参与村公路的修筑,而多余的农产品则可以卖出去,或者卖给走村串乡的小贩,或者卖给那些酒厂、面包厂、食品厂,它们往往需要数量极其庞大的粮食。
一派老有所养,贫有所帮,民有所富,少有所教的景象。
反观广东境内的下典口村,除了少数富农拥有合理土地外,大多数土地依然把持在大小地主的手中。年复一年愈来愈苛刻的租子,多到不能再多的赋税,甚至还要被军阀强制『性』地拉壮丁补充军队。放眼整个江口镇,甚至整个广东,民不聊生。而他们能得到的唯一一点好处,可能就是教育上了。不论是哪里的学生,只要你跑到对面梧州的学校去报名,学校都会收下你,一个报告上去,一大批审批名额就下来了,只要有当地的宗族贫困证明,你一样可以免费入学,一样可以吃到免费的学生午餐,接受最现代化的教育。这样的结果就是,许多学生,中午在学校吃米饭吃白面馒头,吃肉吃最新鲜的蔬菜,结果放学后,回到家里,却只能吃隔夜的窝窝头,就着大头菜或者咸豆什么的,填一下肚子。不少学生可怜家里人,甚至宁愿中午少吃一点,也要把自己省下来的饭菜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半年都可能不知肉味的生活,没人受得了的。
下典口村的人们,已经受够了。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墙之隔的广西,就能吃饱穿暖,为什么一步之遥的广西,就能享受到新『政府』的各种政策。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广东军阀要在两广交界驻扎重兵。
为什么都是中国人,西南『政府』却能过得好好的,甚至越过越好,而国民『政府』却只能吃糠喝稀。
廖正才是下典口村里文化最高的一个人,当年也是第一批跨过两广交界,以十五岁年龄进入广西求学的学子。
先是在梧州的一镇,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廖正才来到了当地的一所新建的小学,他找到报名处的老师想要报名。然而,填登记表的时候,老师却为难了,因为,这个学生是广东境内的。
那个时候,西南『政府』还是一个雏形,各项政策还不完善。正当廖正才失望地准备回家时,那名仅仅18、9岁的老师却让他等候一天,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下,然后自己跑到县『政府』去请示教育局。
在那时,廖正才才知道,这个18、9岁的年轻人居然是小学校的校长。
请示的结果让廖正才喜出望外,教育局当时就向最高『政府』报告了这件事,当天就接到了最高首长张蜀生的亲自回电:亿万国人,皆是华夏子民,教育乃是百年大计,不当以疆域计。但凡前来求学,论来自何方,一律收下。
当这种张蜀生一早就在执行的临近求学政策扩大到更大范围时,廖正才成为了第一批幸运儿。他没有急着入学,而是回到下典口村,带来了更多的孩子,一切进入了这所新学校。
时间转瞬即逝,当廖正才跳级完成小学学业后,又进入了当地的县城初中,在那里,他的成绩同样优异,两年毕业,进入了梧州市中级技术学校。[
毕业后,他没有急着进入遍及西南的那些现代化工厂,更没有急着进入西南的基层『政府』,而是回到了下典口村。
他要做一件事,一件已经计划了三四年的事情。
他清楚地记得,中级技术学校的政治课老师是这样说的:改革社会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一个政权倒或者征服另外一个政权。一是靠人民的力量,靠社会的力量,进这种社会改革。而人民的力量,往往体为**。社会的力量,则体现为舆论和民意。不过后者多出现在西方,而中国,这种力量,只可能是**。
回到江口镇后,廖正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走访乡邻上,他的足迹遍布整个封开县,甚至附近的几个县。
一开始,他一边将自己自学到的农业知识,用于指导农民。一边将西南的各种福利政策和人民生活向当地的人做详细宣传。
渐渐的,每个地方的人都开始相信这个小伙子说的话,也喜欢听他说那些很新鲜的事情。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廖正才口中的美好生活,永远只有在对面的广西才存在,而在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