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柏榴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请大家自己看图片解说。这时,甄荣便自告奋勇地出来当解说员。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2009年9月的一天,已经创作了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红色电影”的将军之后、叶挺的孙子叶大鹰早上从北京飞到武汉,吃过午饭,就迫不及待要求去爷爷叶挺战斗的地方汀泗桥、贺胜桥看一看,将“铁军”故事搬上银幕。于是请来对叶挺将军有专门的研究、收藏有珍贵的史料的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级网友甄荣,陪同一起去贺胜桥、汀泗桥实地探访。甄荣能自告奋勇当解说员,可以说是此行参观者的荣幸。

    纪念馆分两个展区。左侧展区通过“北伐风云”、“汀泗鏖战”、“名将风范”、“业绩永存”四部分,介绍了北伐汀泗桥战役。右侧展区分别介绍红色理论家钱亦石、革命女杰钱瑛、咸宁革命创始人聂洪钧等3位咸宁革命家。

    细心的刘谦定老师记下了为大家提前开放展馆工作人员姓名——刘东。

    前往刘家桥途中,甄荣饶有兴趣地讲起洗星海与钱亦石的女儿钱韵玲在武汉相恋成家的故事。这一下,激起网友江南三月的兴趣。他提出倡议,明年是组诗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可以组织到未光然故乡湖北老河口寻访。民俗专家刘谦定接着说,老河口的太平街值得去一下,那里的老建筑保存完好。还有福民医院旧址是美国飞虎队曾驻扎过的地方。位于襄城区观音阁村习家池,是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的隐居地,也是习氏的祖籍地,明年可以到那里一游。

    五

    一到刘家桥,大家就被那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水车所吸引。

    刘家桥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刘交的第53代刘用谋,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任副总戎。天下平定后,敕封刘用谋镇守岳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刘元武的陪同下,返乡江西瑞州天宝。途经咸宁不幸卒于白沙,灵柩落放当地包方村,后迁移到刘祠村下葬。刘元武就在刘祠村安居创业,繁衍生息。至60代刘伯常,偶尔发现刘家桥这块风水宝地。便带小儿子刘如鹤来这里兴基创业。始建老屋、下厂(用于竹麻造纸)、鹤皋学校、石拱廊桥。后由刘如鹤二儿子刘世宏分支出来筑上新屋,再由刘世宏的曾孙刘大本分支出来筑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自明代崇祯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18代。

    下车后,在网友小白菜的带领下,先到下新屋参观。

    过一石板桥时,就看到白泉河边长着一株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的老树,绿叶全部脱落,但那苍劲弯曲的枝杆在清水中的倒影,还有在水边嬉笑着洗衣的数名女子,构成了美丽的乡村田园风景。

    下新屋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浑然一体。屋内,一进几层,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

    从下新屋出来,看到一位老人杵着拐棍,坐在一堆圆木上晒太阳,大家便走过去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告之,他名叫刘明宣,从刘民初(?)算起,他是下新屋的第12代。

    接着,我们参观了下厂、上新屋。在水上弯曲的栈桥上、水车旁,妻子萍萍愉快地留影拍照。这里的明清古建筑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房屋皆为两层建筑,我们一家一家游览,正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最里层屋被称为“墨庄世家”的,门庭特别高大,刘谦定老师特意在门前照了一张像,用自己的身体作尺寸,丈量此门的高度。

    在寻访时,有一位老人用笔写下8代人的字派:祚、应、克、昌、纯、明、端、正。他本人则是“纯”字派的。

    标志性建筑刘家桥廊桥,飞架于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

    午餐后,我们继续参观刘家老屋。老屋的门楣上显赫地写着“彭城世家”屋内墙、檐、门、窗显得有些老旧,但月台宽敞气势。老屋大门右镶嵌着一石碑,上刻民国五年重修月台序。老屋建于山坡台地,每进建筑呈阶梯状逐级递增,一进比一进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最里层是刘氏祠堂。我和刘谦定老师十分虔诚里向老祖宗三举恭。

    就这样,我们见识了深藏在群山环抱中聚族而居近9000人的刘氏皇族。

    六

    上旅游车后,我们继续前行,到鸣水泉景区探洞。鸣泉溶洞,又名黄金洞、天心洞,它形成于350万年至500万年之间,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型的岩溶洞穴。

    鸣水泉风景区的特点是:水绕山环,水出山腹,山中有洞,洞有小山,小山奇妙。苦行人手提着蓄电池灯,给探洞者配上头灯。我们顺着阶梯攀上山腰,这儿可看到鸣水泉水库的全景。群山环绕着的水库清沏透明,碧绿碧绿的,煞是可爱。继续往上走,这儿的摩崖是攀崖的好地方。随处可看到攀崖钉。还吊着配有安全扣的攀崖绳。顺着台阶下到一处凹地,这儿就是鸣泉洞的洞口。据资料所载,洞内冬暖夏凉,温差15至25度,它上中下分三层,有九个洞口,其中修建电站开发2个洞口,还有5个洞口有待开发,鸣泉洞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湖北省从60年代开始,就对此洞进行勘探,湖北省水利勘探设计院,长办物探队及长办地质六大队,省地质四大队,进行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调查,测量,其评价极高。鸣泉洞已开发出来的大小厅约5万平方米,最大的厅可容纳万人同时参观,最高处约80米,最宽处约120米。此洞与一般溶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山,山上有景,钟乳倒悬,石柱林立。鸣泉洞正处于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咸宁市咸安区,传说中月亮里有一座广寒宫,寂寞嫦娥仙子就住在宫中,宫里长着一棵挺拔高大的桂花树,树身高达500余丈。一边是地上的桂花之乡,一边是月亮上的桂花树,人们自然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钟乳石林,自然就有了嫦娥临尘,吴刚捧酒,蟠尤石柱,玉兔捣药等美好的名字和形象。

    出洞口后,攀崖运动的倡导者和亲历者苦行人为大家作了攀崖表演。网友苦行人在新洲创办了一家旅行社。凭着他的辛苦劳作以小有成就。正在创办鄂东民族风情园。其定位目标是集博物汇粹、情景体验、人文考察、养身休闲于一体。苦行人能根据网友们的需求,组织相应的寻访、考察活动,深受网友们的欢迎。从他攀崖那矫健的身材,灵活的动作,可知这是一位充满活动力,有理想抱负的好伙伴。

    苦行人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参观地下水库的闸门。它是亚洲第一个地下水库发电站,所以叫做“天下第一闸”从这里我才知道,原来鸣水泉水库不同于一般的水库。鸣水泉水库分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两个部分。地上水库风光旖旎,地下水库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地下水库汇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5亿立方米,设计水位高程80米,每秒流量47立方米,建有地下水库发电站。

    七

    到原国家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向阳湖参观,是本次寻访活动的最后一个去处,也是大家向往的去处。每个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因为这里,从1969年至1974年,有6000多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云集,接受劳动锻炼,这个地处鄂南的偏远湖乡,一夜间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人密度最高的地区。

    收藏、研究花木兰史料的网友花将军在这次寻访活动召集帖中写道:“五七”干校是时代的“惨物”我父亲曾经下放在此劳动过。我的偶像沈从文先生也在此劳动过,据沈从文年表简编(沈从文全集附卷),沈从文于1969年11月30日离开北京,下放至位于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沈从文在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期间负责看菜园,但仍钟情文学,念念不忘因“文革”爆发而戛然中断的古代服饰史研究。他在地铺上写旧体诗,尝试新的写作形式;他致函历史博物馆领导,希望回到北京参加博物馆“通史陈列”的修改。据年表简编叙述,他在信中说,在此“消极的坐以待毙,不是办法”要求“让我回到那个二丈见方原住处,把约六七十万字材料亲手重抄出来,配上应有的图像,上交国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不知道这次能否见到他住过的小屋。

    为了这次“朝圣”在市社科所工作的网友江南三月事前便联系上咸宁宣传部,请纪念馆的董主任亲自讲解那些鲜活的酸甜苦辣故事。

    旅游车还没到“五七”干校旧址时,董主任早就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旧址门前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咸安区人民政府共同立着一块“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石碑。下车后,网友们纷纷在这儿拍照留念,记下在曾经造访的时刻。

    走进院门内,在林荫蔽日处,有3栋红砖红瓦的平房马口形排列呈三合院。据说,这批文化人刚来时,住的是竹木作柱,茅草作顶的简易工棚,自己种菜自己打灶开火。自己建窑场烧制砖瓦,才有了这简易的红砖瓦房。

    走进陈列室,看到了十分眼目的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全文。“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要办一些中小工厂”

    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在农村组织“五七”干校,大批的干部那里参加农业劳动。我姨父姨妈随着省政府下放到沙阳省政府“五七”干校,我父亲已过60岁,也随着汉阳区卫生局下放到宜昌凉水井公社凉水井大队一小队。

    在陈列室内,详细地介绍了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编制,干校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总部和一大队驻452高地,称五七区;四大队驻王六咀,称向阳区;五大队驻红旗山,称红旗区;二大队驻窑厂烧砖瓦,称窑厂区;三大队驻汀泗凤凰山烧石灰,未设区。

    大家看着那一张张反映干校学员劳动、生活的照片,看着那列出的文化人的名单,百感交集。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如数家珍地道出一个个文博专家的名字,谈论着他们的专长,口中不断地发出“啧啧”之声。参观完毕后,每个人郑重地在签名薄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正如陈列室前言中写道的那样:岁月蹉跎,风雨五年,向阳湖干校不仅留下了文化人艰辛的劳动足迹,而且留下了文化人对那段历史的深沉思考,更留下了一些文化人的传世之作。大批文化界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十到咸宁劳动、生活,经历了艰以忘怀的岁月,在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