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大明帝国设计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各种交易物资都集中于赵家寨,整个赵家寨变成了一个大仓库,每天都有粮食、布匹、食盐、硫磺、芒硝、锡箔、水银等等物资运来,也有铁质农具、纯碱和少量纸张运出去,交易的繁盛促进了赵家寨商业的发展,够灵醒的本地百姓,在寨子里开起了茶摊食铺,为来往的力工供应各种吃食,量大实惠深受欢迎。
有了商业发展,张三和老赵商议如何收税,关于商税老赵和张三有不同的意见,在老赵看来就这么几个草台铺子能收几文钱的税,可能还不够养人的钱,等以后商业繁荣了再收也不迟,现在收税明显是赔本买卖。
张三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别管多少人家也是不乐意的,等商业繁盛了,利益集团也建立了起来,再想收税更加困难,凡事要从源头抓起。
开始收税可能习惯于不交税的商人不适应,他们宁愿去贿赂官员给青皮混混交保护费也不愿缴税,这是因为朝廷的信用没了,百姓视朝廷官员为仇寇,这样的朝廷没有倒台足以说明老百姓的忍耐力!
现在开始收税是为了立规矩,开门做生意就要缴税,当然商人缴了税就要受到保护,所以要优先打击青皮混混和胥吏的敲诈勒索!
这些互相监察的机构都要建立起来,趁着现在船小好调头,就要把这些架构设计好,不然最后商人负担了大量的税负,民府却收不到该得赋税!
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钱的和花钱的部门分离,收税部门只管收税,花钱的事和你没关系,要想出成绩就要保证税收的增加!而花钱的部门要负责民生的一切拨款,做到每一笔钱都能花的明明白白。
除了收钱和花钱的部门,还要有监督的部门,收税部门有没有中饱私囊,有没有为了政绩乱收费,花钱的部门有没有贪污公款,以权谋私!这都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之下。
老赵很不理解,他问张三:“你为了互相牵制,设计这么多官位这不和前宋一样遍地夯官了,如此一来收多少税还不够给官员发俸禄,哪还有余力减轻百姓负担?”
“先生此言差矣!什么是夯官?只拿钱不干活的才是夯官,前宋为什么那么多夯官啊,起源就是封赏太滥,士大夫不但自己过得优渥,还能恩荫子孙,那是妥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完前宋再说我朝,我朝到是没有夯官,可你看看哪个县衙没有一大堆帮闲皂吏,这些人是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指望什么生活呢?不盘剥百姓他们吃什么,这些人的生活一定比辛苦种田的农人过的好多了,可是这些人积下的恶名还不是朝廷背了!一个新科进士下放的一县之父母,中式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政务一窍不通,所以这知县老爷都要聘请师爷,这些人也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也要吃饭,而且要吃好,不贪不腐这官能当下去吗?”张三反问。张三作为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后世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老赵作为本世界的一个土著,他眼光的局限性决定他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小吏奸滑如油,历朝历代都无法改变,千年已降往往都是官员上任伊始就会被小吏拿捏,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栽个罪名滚蛋!官是外来户,吏却是本地人,一代为吏往往代代为吏,互相勾结,盘根错节岂是刚入官场的书呆子能够左右的!”赵用贤不由叹息道:“如果能够根治小吏,百姓也会少一点盘剥。”
“元洁先生可知小吏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张三又提了一个问题。
“一样水养百样人,小吏如何想不得而知,想法不同最后所走的路也不同,终归逃不出名和利!”
“我倒是对小吏的思想有所理解,小吏和藩王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没有了上升的空间,藩王没有上升空间只能窝在王府里生孩子,直接造成了宗室人口暴涨,他们衣食无忧除了生孩子还能干什么?而小吏更无上升空间,更讽刺的是有些衙役皂吏竟然还是贱籍,不能科举入仕,那他们除了捞钱之外还能干什么?换了我我也是一门心思捞钱。所以要想改变就只能将吏纳入朝廷体制,官吏不分给小吏留出足够的上升空间,当然这样改变科举也要相应改变。”
“如果官吏不分,读书人十年寒窗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以后谁还愿意读书?”
“我的目标是所有人都读书,每个适龄的儿童都要入学读书,而且是强制性的,父母如果不让孩子读书将会受到惩罚,人人都读书还愁缺当官的吗?”
“想法是好的,朝廷哪有这么多钱投入到教育中,每年的钱都是有数的,要想增加就要加重百姓负担,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元洁先生为何会认为朝廷收入增加就要盘剥百姓,比如说今年赵家寨开了十家商铺,一年可以收税十二两,如果明年商铺增加到二十家,那商税能收多少?至少要翻一倍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盘剥百姓,而是给百姓提供便利,让百姓更加富裕,工商业更加繁荣,这样我们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历代以来我们都走在一个误区里,以为税收增加就要盘剥百姓,只想着保持原样,不愿意做出改变,但凡选择改革之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先秦的商君,宋之王介莆,本朝张叔大,哪一个不是最后身败名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其志,谓之孝也!这些人妄改祖制,怎能不身败名裂?”
“*************,*************!”
随着各种交易物资都集中于赵家寨,整个赵家寨变成了一个大仓库,每天都有粮食、布匹、食盐、硫磺、芒硝、锡箔、水银等等物资运来,也有铁质农具、纯碱和少量纸张运出去,交易的繁盛促进了赵家寨商业的发展,够灵醒的本地百姓,在寨子里开起了茶摊食铺,为来往的力工供应各种吃食,量大实惠深受欢迎。
有了商业发展,张三和老赵商议如何收税,关于商税老赵和张三有不同的意见,在老赵看来就这么几个草台铺子能收几文钱的税,可能还不够养人的钱,等以后商业繁荣了再收也不迟,现在收税明显是赔本买卖。
张三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别管多少人家也是不乐意的,等商业繁盛了,利益集团也建立了起来,再想收税更加困难,凡事要从源头抓起。
开始收税可能习惯于不交税的商人不适应,他们宁愿去贿赂官员给青皮混混交保护费也不愿缴税,这是因为朝廷的信用没了,百姓视朝廷官员为仇寇,这样的朝廷没有倒台足以说明老百姓的忍耐力!
现在开始收税是为了立规矩,开门做生意就要缴税,当然商人缴了税就要受到保护,所以要优先打击青皮混混和胥吏的敲诈勒索!
这些互相监察的机构都要建立起来,趁着现在船小好调头,就要把这些架构设计好,不然最后商人负担了大量的税负,民府却收不到该得赋税!
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钱的和花钱的部门分离,收税部门只管收税,花钱的事和你没关系,要想出成绩就要保证税收的增加!而花钱的部门要负责民生的一切拨款,做到每一笔钱都能花的明明白白。
除了收钱和花钱的部门,还要有监督的部门,收税部门有没有中饱私囊,有没有为了政绩乱收费,花钱的部门有没有贪污公款,以权谋私!这都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之下。
老赵很不理解,他问张三:“你为了互相牵制,设计这么多官位这不和前宋一样遍地夯官了,如此一来收多少税还不够给官员发俸禄,哪还有余力减轻百姓负担?”
“先生此言差矣!什么是夯官?只拿钱不干活的才是夯官,前宋为什么那么多夯官啊,起源就是封赏太滥,士大夫不但自己过得优渥,还能恩荫子孙,那是妥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完前宋再说我朝,我朝到是没有夯官,可你看看哪个县衙没有一大堆帮闲皂吏,这些人是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指望什么生活呢?不盘剥百姓他们吃什么,这些人的生活一定比辛苦种田的农人过的好多了,可是这些人积下的恶名还不是朝廷背了!一个新科进士下放的一县之父母,中式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政务一窍不通,所以这知县老爷都要聘请师爷,这些人也不吃朝廷的俸禄,他们也要吃饭,而且要吃好,不贪不腐这官能当下去吗?”张三反问。张三作为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后世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老赵作为本世界的一个土著,他眼光的局限性决定他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小吏奸滑如油,历朝历代都无法改变,千年已降往往都是官员上任伊始就会被小吏拿捏,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栽个罪名滚蛋!官是外来户,吏却是本地人,一代为吏往往代代为吏,互相勾结,盘根错节岂是刚入官场的书呆子能够左右的!”赵用贤不由叹息道:“如果能够根治小吏,百姓也会少一点盘剥。”
“元洁先生可知小吏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张三又提了一个问题。
“一样水养百样人,小吏如何想不得而知,想法不同最后所走的路也不同,终归逃不出名和利!”
“我倒是对小吏的思想有所理解,小吏和藩王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没有了上升的空间,藩王没有上升空间只能窝在王府里生孩子,直接造成了宗室人口暴涨,他们衣食无忧除了生孩子还能干什么?而小吏更无上升空间,更讽刺的是有些衙役皂吏竟然还是贱籍,不能科举入仕,那他们除了捞钱之外还能干什么?换了我我也是一门心思捞钱。所以要想改变就只能将吏纳入朝廷体制,官吏不分给小吏留出足够的上升空间,当然这样改变科举也要相应改变。”
“如果官吏不分,读书人十年寒窗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光阴,以后谁还愿意读书?”
“我的目标是所有人都读书,每个适龄的儿童都要入学读书,而且是强制性的,父母如果不让孩子读书将会受到惩罚,人人都读书还愁缺当官的吗?”
“想法是好的,朝廷哪有这么多钱投入到教育中,每年的钱都是有数的,要想增加就要加重百姓负担,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元洁先生为何会认为朝廷收入增加就要盘剥百姓,比如说今年赵家寨开了十家商铺,一年可以收税十二两,如果明年商铺增加到二十家,那商税能收多少?至少要翻一倍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盘剥百姓,而是给百姓提供便利,让百姓更加富裕,工商业更加繁荣,这样我们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历代以来我们都走在一个误区里,以为税收增加就要盘剥百姓,只想着保持原样,不愿意做出改变,但凡选择改革之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先秦的商君,宋之王介莆,本朝张叔大,哪一个不是最后身败名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其志,谓之孝也!这些人妄改祖制,怎能不身败名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