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关山吴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能撑得过牢房里非人的待遇,即便是冤假错案,表面上还是要讲程序的。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死人不是问题,即便在宗族中,未经官府审判,有违伦理被浸猪笼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只要无人举告,地方官一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旦到了官面上,要合法地杀死一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旷日持久的。某些戏剧中州县主官判人死刑后立即拉到刑场处斩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至少在明朝是很少出现的,除非是斩立决的谋逆大罪。
对于死刑犯,秉承的是少杀慎杀的原则,一个犯人被判死刑,要层层上报,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核后,把全国的名单集中,一般在秋季前把名单呈请御前。
作为皇帝,如同意死刑,拿支红笔在犯人名字上画勾即可,是为勾决。当然,皇帝勾决人犯,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工作态度与心情有关,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认真的审核每一个人犯的卷宗,心情不错时,有时会留几个人不勾,这几个人当年就会逃过一劫。
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才是这些死刑犯的最终决定者,只是,能活下来的死刑犯,绝对需要爆棚的运气。而对于终结者的皇帝而言,杀了你,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留下你,是皇恩浩荡、法外开恩。
范月娥无疑运气不错,正好在这几个未被勾决的人犯当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还可以在死牢里苟延残活一年。
只所以是一年,是说没有被勾决并非是赦免了死罪,而是你获得了次年死刑犯之间角逐的入场券。
当然,这场角逐的裁判依然是皇帝。如果这次还能活下去,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
范成良的老妻知道自己女儿犯了杀人罪,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范成良探监后得知女儿是冤枉的,就到大名府衙击鼓鸣冤,大名知府倒是接了状子,但查了一阵子也没有新的证据,最后还是维持原判。
这一年范月娥没有问斩让范成良看到了希望,他决定继续上告。
明朝一省的最高司法衙门是提刑按察使司,但北直隶不设提刑按察使司,只是寄衔于相邻的山东按察使司。也就是说除了顺天府辖地,山东按察使司拥有北直隶的司法管辖权。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在大名府设有分巡道,分巡道接了状子到也查了一阵,但也没有新的证据,案件照例维持原判。
所以想要继续上告,必须到山东去。范成良一咬牙,把家里的二十亩好地卖了十亩,凑了几十两银子上了路。到了山东济南的提刑按察使司衙门,花了几两银子终于递上了状纸,却被告知先让他回家去等,范成良想着,从济南回到大名,然后再到济南,自己这身老骨头还不散了架,这不行。
范成良不甘心,就在离按察司衙门不远的一个小客栈住了下来。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良叔一有空就就往按察司衙门跑,按察司衙门的门子都混了个脸熟。
这一天,门子见良叔又来了,终于忍不住告诉他,虽然衙门接了状子,但象范成良这种明显提不出反证的案子,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只是会发一纸公文到府衙,府衙又会推给县衙,最终定性的还是在县衙,而县衙,如果不是新县令到任,多半会维持原判。门子让良叔早早回家,不要做无谓的等待了,如果不出所料,年关前复核的公文应该会到,现在离过年没有多少日子了,想必结果很快就回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范成良接到了按察使司衙门的通告:维持原判。范成良凄然的在济南过了年,他拿着按察使司衙门的公文,心想既然已经上告,说什么也要直达天听。于是这年的大年初六,范成良又上路了,他的下一站目的地,大明的最高司法衙门-----刑部。
他一路北上,不料到了霸州,竟然在官道上、众目睽睽之下让人劫了。有几人突然从树林里钻出来,蒙着面,直奔良叔而来,先是搜出了山东按察使司回复给良叔的公文,然后把范成良带的银两劫掠一空后,迅速离去。
开始范成良还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拿走公文,等他一路乞讨到了京师刑部,然后重新写了状子,这才明白,有人不想他往上再告。因为到了刑部,人家根本不接状子,理由是范成良属于越级上告。范成良百口莫辩,刑部司的主事说的很明白,你说你是逐级上告的,好,把各级衙门的受理或不受理的公文拿出来。如果拿不出来一定要上告,先打三十大板再说。
可怜范成良一把年纪了,想着这三十大板下来,且不说能不能沉冤昭雪,自己的老命肯定是留在这里了。他无奈的离开了刑部,几个月来一直在京师游荡,希望能遇到一个明镜高悬的的好官。他也曾拦过巡城御史的轿子,可惜他刚跪到路上,就被开路的兵丁捂着嘴架到了路边,根本没有人理他。
范成良身无分文,一边乞讨一边寻找着机会。这入了夏很快就要到秋天了,不知道今年范月娥能不能过得了这关。范成良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这一段时间身体也感到不适,这状子就算现在递上去,估计时间也来不及了,到时候女儿被砍了头,连个收尸的也没有。
范成良气馁了,他决定先回到大名府。可是自己孑然一身,风烛残年,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到老家。
沈锐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之后两人以祖孙相称,半个月后,沈锐与范成良踏上了回归大名的路。
能撑得过牢房里非人的待遇,即便是冤假错案,表面上还是要讲程序的。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死人不是问题,即便在宗族中,未经官府审判,有违伦理被浸猪笼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只要无人举告,地方官一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旦到了官面上,要合法地杀死一个人,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旷日持久的。某些戏剧中州县主官判人死刑后立即拉到刑场处斩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至少在明朝是很少出现的,除非是斩立决的谋逆大罪。
对于死刑犯,秉承的是少杀慎杀的原则,一个犯人被判死刑,要层层上报,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核后,把全国的名单集中,一般在秋季前把名单呈请御前。
作为皇帝,如同意死刑,拿支红笔在犯人名字上画勾即可,是为勾决。当然,皇帝勾决人犯,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工作态度与心情有关,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认真的审核每一个人犯的卷宗,心情不错时,有时会留几个人不勾,这几个人当年就会逃过一劫。
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才是这些死刑犯的最终决定者,只是,能活下来的死刑犯,绝对需要爆棚的运气。而对于终结者的皇帝而言,杀了你,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留下你,是皇恩浩荡、法外开恩。
范月娥无疑运气不错,正好在这几个未被勾决的人犯当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还可以在死牢里苟延残活一年。
只所以是一年,是说没有被勾决并非是赦免了死罪,而是你获得了次年死刑犯之间角逐的入场券。
当然,这场角逐的裁判依然是皇帝。如果这次还能活下去,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
范成良的老妻知道自己女儿犯了杀人罪,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范成良探监后得知女儿是冤枉的,就到大名府衙击鼓鸣冤,大名知府倒是接了状子,但查了一阵子也没有新的证据,最后还是维持原判。
这一年范月娥没有问斩让范成良看到了希望,他决定继续上告。
明朝一省的最高司法衙门是提刑按察使司,但北直隶不设提刑按察使司,只是寄衔于相邻的山东按察使司。也就是说除了顺天府辖地,山东按察使司拥有北直隶的司法管辖权。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在大名府设有分巡道,分巡道接了状子到也查了一阵,但也没有新的证据,案件照例维持原判。
所以想要继续上告,必须到山东去。范成良一咬牙,把家里的二十亩好地卖了十亩,凑了几十两银子上了路。到了山东济南的提刑按察使司衙门,花了几两银子终于递上了状纸,却被告知先让他回家去等,范成良想着,从济南回到大名,然后再到济南,自己这身老骨头还不散了架,这不行。
范成良不甘心,就在离按察司衙门不远的一个小客栈住了下来。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良叔一有空就就往按察司衙门跑,按察司衙门的门子都混了个脸熟。
这一天,门子见良叔又来了,终于忍不住告诉他,虽然衙门接了状子,但象范成良这种明显提不出反证的案子,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只是会发一纸公文到府衙,府衙又会推给县衙,最终定性的还是在县衙,而县衙,如果不是新县令到任,多半会维持原判。门子让良叔早早回家,不要做无谓的等待了,如果不出所料,年关前复核的公文应该会到,现在离过年没有多少日子了,想必结果很快就回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范成良接到了按察使司衙门的通告:维持原判。范成良凄然的在济南过了年,他拿着按察使司衙门的公文,心想既然已经上告,说什么也要直达天听。于是这年的大年初六,范成良又上路了,他的下一站目的地,大明的最高司法衙门-----刑部。
他一路北上,不料到了霸州,竟然在官道上、众目睽睽之下让人劫了。有几人突然从树林里钻出来,蒙着面,直奔良叔而来,先是搜出了山东按察使司回复给良叔的公文,然后把范成良带的银两劫掠一空后,迅速离去。
开始范成良还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拿走公文,等他一路乞讨到了京师刑部,然后重新写了状子,这才明白,有人不想他往上再告。因为到了刑部,人家根本不接状子,理由是范成良属于越级上告。范成良百口莫辩,刑部司的主事说的很明白,你说你是逐级上告的,好,把各级衙门的受理或不受理的公文拿出来。如果拿不出来一定要上告,先打三十大板再说。
可怜范成良一把年纪了,想着这三十大板下来,且不说能不能沉冤昭雪,自己的老命肯定是留在这里了。他无奈的离开了刑部,几个月来一直在京师游荡,希望能遇到一个明镜高悬的的好官。他也曾拦过巡城御史的轿子,可惜他刚跪到路上,就被开路的兵丁捂着嘴架到了路边,根本没有人理他。
范成良身无分文,一边乞讨一边寻找着机会。这入了夏很快就要到秋天了,不知道今年范月娥能不能过得了这关。范成良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这一段时间身体也感到不适,这状子就算现在递上去,估计时间也来不及了,到时候女儿被砍了头,连个收尸的也没有。
范成良气馁了,他决定先回到大名府。可是自己孑然一身,风烛残年,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到老家。
沈锐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之后两人以祖孙相称,半个月后,沈锐与范成良踏上了回归大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