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新二战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林格勒的通道,并同保卢斯部德军汇合。但是到那时,曼施坦因将会发现,他已经率领着德军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这个深泥潭里无法拔足了。
的确,在同第六集团军会合之后,曼施坦因地兵力可以猛增至近六十万,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崔可夫、梅列茨科夫两个兵团的总兵力之和。但是不要忘记,随着第六集团军的突围成功,丢失了目标任务的朱可夫兵团就会像循着血迹追逐猎物的猛虎一般,从托尔莫辛方向猛扑过来。朱可夫兵团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大的一个苏军兵团,其总兵力近五十万,这是一个曼施坦因目前无法吞下,甚至无法啃动的大石头。而三大兵团的联合作战,势必能够在从黑海到里海之间的北高加索狭窄地域构筑一条无法逾越的钢铁防线,将曼施坦因部、保卢斯部牢牢关进笼子。这还不止,别忘了楚思南手中还有大批的预备队,而在这些预备队中,就包括了刚刚得到充实的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楚思南倒希望曼施坦因能够选择后一条路走呢,因为那样一来,这位德军名将就成了误入泥淖的行者,他那试图用一只脚去勾取另一只深陷泥泞中的鞋子的做法,只能让他整个人都栽进泥塘里。
听了楚思南的分析,众将恍然,这明显就是声东击西的计策:明里看,苏军今后一段时间的作战是要实施针对曼施坦因部德军的全线包围,但是实际上,作战的真正目的,却是在于逼迫曼施坦因西撤,从而进一步加固对斯大林格勒德军部队的包围圈。
有了这一点上的认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三个兵团立刻动了起来,从七月二十一日开始,各兵团预计一期投入作战的部队就开始紧急调动,大量的步兵、坦克以及运输车辆在斯大林格勒以西、高加索山脉以北、伏尔加河以西的广阔平演地区频频调度,而天空中负责侦查与运输的苏军空军部队也往来不断。这将是苏德战争开幕以来,规模最庞大,参战苏军部队最多,战果最丰硕的一次歼灭战,任何一名士兵、军官,都不敢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任何纰漏。否则,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军事法庭地无情宣判。
七月三十日,曼施坦因带着满腹的焦急从柏林返回a集团军群指挥部,现在在他的心里,除了无奈之外,就是更多的无奈。
在柏林的这几天里,他除了向元首屡次提出建议之外,还得到了很多令他深感焦虑的坏消息,而在这些坏消息中,北非战事的失利。无疑是最让他忧心的。
就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鏖战正酣的时候,在北非地万里黄沙中。一场悄无声息的巨变,正在朝同样激战正酣地双方悄然掩至。
原本在那里。指挥着德意联军的隆美尔将军一直都是凯歌高奏,风光无限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他便率领着他的装甲部队从的黎波里推进到了亚历山大、苏伊士,同他交战的以英美为主的同盟国部队被打的一泻千里,狼狈不堪。
但是随着战场地推进,他的进攻逐渐成为了强弩之末。就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隆美尔和他的部队被英军司令蒙哥马利所指挥的联军阻挡在了阿拉曼地区,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而与此同时,美国人新组建的一支部队 ̄ ̄巴顿所指挥地第一装甲军,却在隆美尔的大后方,法属摩洛哥抢滩登陆。并一举截断了隆美尔部德军的归路。
就在曼施坦因身在柏林地这不到十天时间里,总参谋部便收到了隆美尔的七份求援电报,由此可知。北非的战事是如何吃紧了。
在心里,曼施坦因很为隆美尔这位老朋友担忧,同时,也为他伤感,一直以来,曼施坦因都很钦佩这位老友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卓绝眼光,但是这一次,他恐怕要折戟黄沙了。东方有一句很出名的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隆美尔此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经过北非战役前期的消耗,他手中所掌握的全部部队加起来,也不过只有区区的五万人、五百五十辆坦克,而他的敌人,单单是蒙哥马利所率领的那一支阿拉曼联军,就足足有近二十万人,一千余辆坦克。这是一场实力极不均衡的战斗,在那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即便是战神临世,恐怕也没有能力令德意联军挽回败局了。
不过话说回来,曼施坦因也非常清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向北非增兵已经不可能了,在欧洲,西线兵力原本就短缺,如果想要保证那里的安全,就绝对不能再提抽兵一事。而东线,那个该死的东线,这是令曼施坦因一想起来就无比头疼的地方,面对俄国人日益增长的兵力和后勤供给,东线的战事已经日渐吃紧了,曼施坦因甚至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德军部队能够组织好防御,就已经是托天之幸了,至于说抽调兵力,那简直就如同儿戏。目前看来,伟大德意志军人唯一能做的,就只是坐等北非军团的覆灭了。
抛开那些烦心的事情,这次在柏林,曼施坦因也有了两个不错的收获。
第一个,便是那位元首阁下终于接受了军中诸多将领的一项建议,在全德意志范围内,实施普遍的战争总动员。就在曼施坦因离开柏林的同一天,担任宣传部长的戈培尔通过电台发表了演说,号召全体德意志国民,接受总体战方针,将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
在曼施坦因看来,其实这种政策早就应该实施了。无可讳言,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初期的重大损失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恢复过来,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采用这种政策。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也不管是运输业还是制造业,都要首先考虑为战争服务,首先满足军队的需求,这就是俄国人所采用的策略。
在东线指挥作战的过程中,曼施坦因无数次察觉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占领区的俄国人居民家里,竟然搜集不到多余的粮食,在某些地区,一户人家甚至只备有一天的口粮。他们的粮食都被军队征集了,而在粮食配给制的作用下,他们每天的口粮都是定时发放的。在这种情况下,德军部队不仅不能从占领区获得他们所急需的粮食,甚至还要向那些投降的苏军士兵、平民发放自己的储备。
作为一名军人,曼施坦因认为俄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卑鄙的,是不人道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在战争中用来消耗敌人物资、给敌人的后勤保障增加压力方面,确实是最行之有效的。
如今,德意志终于也开始实行这种政策了,这是保障战争持续进行的最佳方式,但是曼施坦因不敢保证的一点,便是这个政策是不是实行的过于晚了?
在柏林,曼施坦因另一个值得欣慰的收获,便是元首阁下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放弃对高加索地区的争夺,转而允许他率领部队进攻斯大林格勒,解除第六集团军所遭遇的围困。有了元首的这一项命令,曼施坦因终于有了一些精神,他已经想好了,只要一回到集群指挥部,他就会命令自己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火速北进,会同第五十七装甲军、第二党卫装甲集团军,一同向斯大林格勒外围苏军阵地实施突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冲破苏军的包围圈。
只不过,元首的这个命令,是不是也下的有些晚了呢?曼施坦因现在还无从得知。
大林格勒的通道,并同保卢斯部德军汇合。但是到那时,曼施坦因将会发现,他已经率领着德军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这个深泥潭里无法拔足了。
的确,在同第六集团军会合之后,曼施坦因地兵力可以猛增至近六十万,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崔可夫、梅列茨科夫两个兵团的总兵力之和。但是不要忘记,随着第六集团军的突围成功,丢失了目标任务的朱可夫兵团就会像循着血迹追逐猎物的猛虎一般,从托尔莫辛方向猛扑过来。朱可夫兵团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大的一个苏军兵团,其总兵力近五十万,这是一个曼施坦因目前无法吞下,甚至无法啃动的大石头。而三大兵团的联合作战,势必能够在从黑海到里海之间的北高加索狭窄地域构筑一条无法逾越的钢铁防线,将曼施坦因部、保卢斯部牢牢关进笼子。这还不止,别忘了楚思南手中还有大批的预备队,而在这些预备队中,就包括了刚刚得到充实的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楚思南倒希望曼施坦因能够选择后一条路走呢,因为那样一来,这位德军名将就成了误入泥淖的行者,他那试图用一只脚去勾取另一只深陷泥泞中的鞋子的做法,只能让他整个人都栽进泥塘里。
听了楚思南的分析,众将恍然,这明显就是声东击西的计策:明里看,苏军今后一段时间的作战是要实施针对曼施坦因部德军的全线包围,但是实际上,作战的真正目的,却是在于逼迫曼施坦因西撤,从而进一步加固对斯大林格勒德军部队的包围圈。
有了这一点上的认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三个兵团立刻动了起来,从七月二十一日开始,各兵团预计一期投入作战的部队就开始紧急调动,大量的步兵、坦克以及运输车辆在斯大林格勒以西、高加索山脉以北、伏尔加河以西的广阔平演地区频频调度,而天空中负责侦查与运输的苏军空军部队也往来不断。这将是苏德战争开幕以来,规模最庞大,参战苏军部队最多,战果最丰硕的一次歼灭战,任何一名士兵、军官,都不敢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任何纰漏。否则,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军事法庭地无情宣判。
七月三十日,曼施坦因带着满腹的焦急从柏林返回a集团军群指挥部,现在在他的心里,除了无奈之外,就是更多的无奈。
在柏林的这几天里,他除了向元首屡次提出建议之外,还得到了很多令他深感焦虑的坏消息,而在这些坏消息中,北非战事的失利。无疑是最让他忧心的。
就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鏖战正酣的时候,在北非地万里黄沙中。一场悄无声息的巨变,正在朝同样激战正酣地双方悄然掩至。
原本在那里。指挥着德意联军的隆美尔将军一直都是凯歌高奏,风光无限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他便率领着他的装甲部队从的黎波里推进到了亚历山大、苏伊士,同他交战的以英美为主的同盟国部队被打的一泻千里,狼狈不堪。
但是随着战场地推进,他的进攻逐渐成为了强弩之末。就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隆美尔和他的部队被英军司令蒙哥马利所指挥的联军阻挡在了阿拉曼地区,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而与此同时,美国人新组建的一支部队 ̄ ̄巴顿所指挥地第一装甲军,却在隆美尔的大后方,法属摩洛哥抢滩登陆。并一举截断了隆美尔部德军的归路。
就在曼施坦因身在柏林地这不到十天时间里,总参谋部便收到了隆美尔的七份求援电报,由此可知。北非的战事是如何吃紧了。
在心里,曼施坦因很为隆美尔这位老朋友担忧,同时,也为他伤感,一直以来,曼施坦因都很钦佩这位老友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卓绝眼光,但是这一次,他恐怕要折戟黄沙了。东方有一句很出名的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隆美尔此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经过北非战役前期的消耗,他手中所掌握的全部部队加起来,也不过只有区区的五万人、五百五十辆坦克,而他的敌人,单单是蒙哥马利所率领的那一支阿拉曼联军,就足足有近二十万人,一千余辆坦克。这是一场实力极不均衡的战斗,在那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即便是战神临世,恐怕也没有能力令德意联军挽回败局了。
不过话说回来,曼施坦因也非常清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向北非增兵已经不可能了,在欧洲,西线兵力原本就短缺,如果想要保证那里的安全,就绝对不能再提抽兵一事。而东线,那个该死的东线,这是令曼施坦因一想起来就无比头疼的地方,面对俄国人日益增长的兵力和后勤供给,东线的战事已经日渐吃紧了,曼施坦因甚至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德军部队能够组织好防御,就已经是托天之幸了,至于说抽调兵力,那简直就如同儿戏。目前看来,伟大德意志军人唯一能做的,就只是坐等北非军团的覆灭了。
抛开那些烦心的事情,这次在柏林,曼施坦因也有了两个不错的收获。
第一个,便是那位元首阁下终于接受了军中诸多将领的一项建议,在全德意志范围内,实施普遍的战争总动员。就在曼施坦因离开柏林的同一天,担任宣传部长的戈培尔通过电台发表了演说,号召全体德意志国民,接受总体战方针,将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
在曼施坦因看来,其实这种政策早就应该实施了。无可讳言,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初期的重大损失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恢复过来,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采用这种政策。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也不管是运输业还是制造业,都要首先考虑为战争服务,首先满足军队的需求,这就是俄国人所采用的策略。
在东线指挥作战的过程中,曼施坦因无数次察觉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占领区的俄国人居民家里,竟然搜集不到多余的粮食,在某些地区,一户人家甚至只备有一天的口粮。他们的粮食都被军队征集了,而在粮食配给制的作用下,他们每天的口粮都是定时发放的。在这种情况下,德军部队不仅不能从占领区获得他们所急需的粮食,甚至还要向那些投降的苏军士兵、平民发放自己的储备。
作为一名军人,曼施坦因认为俄国人的这种做法是卑鄙的,是不人道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在战争中用来消耗敌人物资、给敌人的后勤保障增加压力方面,确实是最行之有效的。
如今,德意志终于也开始实行这种政策了,这是保障战争持续进行的最佳方式,但是曼施坦因不敢保证的一点,便是这个政策是不是实行的过于晚了?
在柏林,曼施坦因另一个值得欣慰的收获,便是元首阁下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放弃对高加索地区的争夺,转而允许他率领部队进攻斯大林格勒,解除第六集团军所遭遇的围困。有了元首的这一项命令,曼施坦因终于有了一些精神,他已经想好了,只要一回到集群指挥部,他就会命令自己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火速北进,会同第五十七装甲军、第二党卫装甲集团军,一同向斯大林格勒外围苏军阵地实施突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冲破苏军的包围圈。
只不过,元首的这个命令,是不是也下的有些晚了呢?曼施坦因现在还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