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安徽周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乡村巨变的过程中,文明在流逝,恬美的田园风光在失去。我们要的是村还是村落?这值得深思。
一个村落的形成
探寻的村落叫百田周屋,是皖西南一个普通村庄。
望江县长岭镇朝武昌湖行走,湖畔一个狭长的行政村叫龙林村。百田周屋就在龙林村的中央。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沿着乡村水泥路一直排开,从西到东,延续一两里。
家谱记载,村子的发脉最早是一户人家。南宋时,大学士周必尹急流勇退,随兄长周必大守舒州,定居望江。明代时,其后一支、邑庠生周希用搬迁至此。这里是临湖的丘陵地带,林木茂密,鸟语花香。后来,又搬来几户陈姓、龙姓,逐渐形成近五十户的村落。
村落依林而建,一排排整齐有序。村西古枫的浓荫给村民送去阴凉,而村中高大的枣树则慰藉了一代代人愉快的童年。
村前一口池塘,塘前有沟渠通向茅家池。几百年来,村落都处在依山临水的祥和格局之中,长幼有序,连名字都是按照谱牒叫开,一家的亲戚就是全村的亲戚,按照辈分去称呼。随着人口繁衍,户数增多,村子的地盘盖不下房子。最早搬出来的是周福松,他年轻时在国民党县政府工作。解放后,回到村子做了农民,并且被戴上了“地主”高帽子,受到批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开风化之先,将老房子拆了,宅基地让给胞弟,搬到村落最后面的黑松林,紧依泥土马路而建。在随后的毁林开荒大潮中,村后的黑松林伐了,有几户人家陆续搬了上来。
村落的范围就这样扩大,但依旧是一个村落。依旧是夏天有愉快的歌声,冬天有温暖的故事。
一个村落的荒废
村落大规模沿着马路建设,始于1998年。当时,村民的收入抵不了农业税,因而,土地抛荒严重,村中除几个在外“端铁饭碗”的外,青壮劳力都在外打工。挣了钱就回家盖楼房,老宅基紧张,便在队长周爱金主持下将沿公路的一等地分了盖房子。
一家、两家,慢慢地,村民把家搬到了公路沿线。尤其是,2008年通了乡村水泥公路,搬迁的进程加快。现在,所有人家都脱离了原来的宅基地,住起了楼房,原来的房子被废置,由于没有人住,在风雨的洗礼下一片荒凉,有的倒了,露出的青石板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是,倒了就倒了,没有人出面保护或者将这些土地置换出来。每家都把老宅子的土地视为私人的,难以做到统一规划。
荒废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池塘、沟渠。随着村子人口增加,年轻一代不再恪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因为管理难,屋长没人愿干,靠抓阄产生。村子的水利原本是附近几里范围内公认最好的,可是,池塘在一个夏天被一家一块圈占种藕,泥沙很快淤积,偌大的村前池塘已经荒芜一片,上几代人肩挑手挖的泄洪沟渠也被填平。村前圩内数百亩良田上也是长满藳禾、杂草,曾经有人要出几十万承包下来,但意见纷纭难以包下。
而这些新盖的楼房,也只是过年时一片喜庆。平时大多数人家户门紧闭,许多打工挣了钱的年轻人在大城市买了... -->>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乡村巨变的过程中,文明在流逝,恬美的田园风光在失去。我们要的是村还是村落?这值得深思。
一个村落的形成
探寻的村落叫百田周屋,是皖西南一个普通村庄。
望江县长岭镇朝武昌湖行走,湖畔一个狭长的行政村叫龙林村。百田周屋就在龙林村的中央。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沿着乡村水泥路一直排开,从西到东,延续一两里。
家谱记载,村子的发脉最早是一户人家。南宋时,大学士周必尹急流勇退,随兄长周必大守舒州,定居望江。明代时,其后一支、邑庠生周希用搬迁至此。这里是临湖的丘陵地带,林木茂密,鸟语花香。后来,又搬来几户陈姓、龙姓,逐渐形成近五十户的村落。
村落依林而建,一排排整齐有序。村西古枫的浓荫给村民送去阴凉,而村中高大的枣树则慰藉了一代代人愉快的童年。
村前一口池塘,塘前有沟渠通向茅家池。几百年来,村落都处在依山临水的祥和格局之中,长幼有序,连名字都是按照谱牒叫开,一家的亲戚就是全村的亲戚,按照辈分去称呼。随着人口繁衍,户数增多,村子的地盘盖不下房子。最早搬出来的是周福松,他年轻时在国民党县政府工作。解放后,回到村子做了农民,并且被戴上了“地主”高帽子,受到批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开风化之先,将老房子拆了,宅基地让给胞弟,搬到村落最后面的黑松林,紧依泥土马路而建。在随后的毁林开荒大潮中,村后的黑松林伐了,有几户人家陆续搬了上来。
村落的范围就这样扩大,但依旧是一个村落。依旧是夏天有愉快的歌声,冬天有温暖的故事。
一个村落的荒废
村落大规模沿着马路建设,始于1998年。当时,村民的收入抵不了农业税,因而,土地抛荒严重,村中除几个在外“端铁饭碗”的外,青壮劳力都在外打工。挣了钱就回家盖楼房,老宅基紧张,便在队长周爱金主持下将沿公路的一等地分了盖房子。
一家、两家,慢慢地,村民把家搬到了公路沿线。尤其是,2008年通了乡村水泥公路,搬迁的进程加快。现在,所有人家都脱离了原来的宅基地,住起了楼房,原来的房子被废置,由于没有人住,在风雨的洗礼下一片荒凉,有的倒了,露出的青石板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是,倒了就倒了,没有人出面保护或者将这些土地置换出来。每家都把老宅子的土地视为私人的,难以做到统一规划。
荒废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池塘、沟渠。随着村子人口增加,年轻一代不再恪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因为管理难,屋长没人愿干,靠抓阄产生。村子的水利原本是附近几里范围内公认最好的,可是,池塘在一个夏天被一家一块圈占种藕,泥沙很快淤积,偌大的村前池塘已经荒芜一片,上几代人肩挑手挖的泄洪沟渠也被填平。村前圩内数百亩良田上也是长满藳禾、杂草,曾经有人要出几十万承包下来,但意见纷纭难以包下。
而这些新盖的楼房,也只是过年时一片喜庆。平时大多数人家户门紧闭,许多打工挣了钱的年轻人在大城市买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