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慨这座名城的凋敝。
福州港的兴起,也是泉州没落的原因之一,明廷指定福建朝贡贸易的港口是福州港,所有入贡的船只都要在福州港靠岸,从唐宋以来就设立的市舶司从泉州迁往了福州,泉州就失去了官方通航的权利。
而距离泉州不远的漳州月港,又靠着走私贸易如火如荼。
而后隆庆开关之后,明廷也选择在月港开关,更是让月港超越福州港,成为福建最大的港口。
一南一北的挤压下,连走私船都不愿意走泉州港了。
港口贸易的衰落,也让泉州日益凋敝,苏泽走在唐宋时期铺设的石板路上,坑坑洼洼的道路根本没钱修葺,拉货物的车都要颠簸的散架了。
但是泉州城内的古建筑极多,苏泽看到了唐代风格的佛寺,闽南风格的妈祖庙,甚至还看到了不少异域风情的建筑。
以苏泽的【宗教知识】,辨认出这其中还有景教、摩尼教的寺院,果然泉州曾经是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
不过虽然港口贸易衰落了,泉州商业依然非常发达,这里沿袭了宋代的风貌,沿街的屋子几乎都是商铺,这些商铺还将商品放到门口贩售,导致原本就拥挤的石街更是水泄不通。
唐之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都要在划定的“市”内进行,等到了宋代商品贸易繁荣,出现了“街铺”,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所有街道都是做买卖的商铺。
但是到了明代,商品经济相比宋代反而倒退了一些,在南平和福州都是类似于商业街的模式。
就是一条主干道是商铺,或者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一条专门的街市。
泉州还是承袭了宋代的“街铺”形式,而且和南平不同,泉州的富人更愿意住在方便的城内,而不是和南平那样乡绅都住在城外。
李夫人娘家祖上也曾经阔过,要不然也不会供方若兰的舅舅读书。
这些年方家李家发达之后,李家的老宅子也重新修葺过,苏泽在方爱竹的引导下走进一个巷子,门房通报见到是未来姑爷来访,立刻将苏泽引进了屋子里。
因为大部分有钱人都挤在城里,所以泉州富贵人家的门脸也都不大,不过进门之后苏泽发现,李家宅子其实并不小,只是藏在这闹市区中,从高墙中看不到里面的乾坤。
自己真的是攀上富婆了,要是后世能在闹市区有这么一栋别墅,那也是顶尖的富贵人家了。
苏泽一边想着,一边走进前厅,李家竟然还在前后两进房子之间建造了一座精巧的花园。
苏泽继续向会客的正堂走去,却听到了正堂内李夫人的声音。
“你说你不要继续科举,也就罢了!如今你姐夫给你谋得国子监职位都辞了!李贽,你是要干嘛!明日将这祖产也变卖了如何?”
苏泽脖子一缩,方爱竹听到李夫人这般咆哮也吓得一哆嗦,两人就停在了正堂边上。
一个中年男人说道:“阿姐,我实在受不了国子监那帮腐儒,我想要游学四方,精进学问。”
“游学?你不读书进学也就罢了!家族的产业你也不打点,全部都扔给我,街坊都说我惦念祖产!”
中年男人嬉皮笑脸的说道:“家里一直都是阿姐执掌的,这些人乱嚼舌根,阿姐不要和他们计较,这些年家里产业愈发兴旺,这不都是阿姐的功劳。”
“屁!那是你姐夫官越做越大的功劳!”
“是极,是极!”
“你不肯进学,也不肯管家,你姐夫写信让你去苏州帮他筹办钞关,你也不愿意去。”
“我哪里懂得钞关那些东西啊,我去了也不能帮忙,要我说,过了年我那未来甥婿不是要去国子监报道吗?那国子监也没什么好学的,让他去给姐夫帮忙不更好吗?”
苏泽知道这和李夫人说话人的身份了,他就是方若兰经常提及的舅舅李贽。
第216章朱熹王阳明都错了!
“方爱竹?你不是去南平陪姑爷了吗?”
一名李夫人身边的侍女端茶出来,看到了方爱竹,接着又看到了方爱竹身后的苏泽。
侍女连忙返回屋内通报,等一会儿她满面春风的出来道:“解元郎,夫人请您进屋。”
苏泽跟着侍女进了屋子,这时候李夫人已经坐在主座上,她右手边坐着一个三十岁不到的读书人,他穿着儒衫,眼睛炯炯有神,让苏泽奇怪的是他却没有留胡子。
这年头的读书人基本上都会留胡子,特别是有一定地位之后更是基本上都会蓄须。
一般苏泽这种还在考学读书的读书人为了方便读书才会剃胡子,堂上的这位应该就是刚刚被李夫人训斥的李贽。
但是此刻李夫人和李贽都是一副和睦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刚才的争吵。
苏泽在打量李贽,李贽也在打量着苏泽。
对于这位方家未来女婿,李贽早就在和方家父女的书信中得知了。
李贽如今还不到三十岁,其实和方若兰的年岁相差并不大。
李贽也是被李夫人拉扯长大的,所谓长姐如母,他和方若兰的关系也很亲近,并不是长辈晚辈关系,反而更接近兄妹。
方若兰来信中就提到过这个苏泽,从中李贽也看出了自己这个外甥女的心意。
等到姐夫方望海来信说了这门亲事,李贽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当时苏泽还没考上解元,但是李贽倒是不觉得功名这么重要,反而写信劝自己姐姐放低要求,只要合适就早点完婚。
后来苏泽高中福建解元,方家上下对这位未来姑爷是越来越满意。
李贽少年天才,十二岁就能写文名动乡野,二十六岁在科举大省福建考上举人,可也不知道怎么的就不愿意再继续考学,反而沉迷于各种学术。
李夫人对于弟弟也是无可奈何,如今李贽也要三十岁了,已经成家立业了,她毕竟已经嫁人,也没办法像小时候那样管教他了。
就算是气急了斥责两句,李贽也总能嘻嘻哈哈糊弄过去。
这一次李贽从国子监跑回来,说是要辞官不做了,又把李夫人气到了。
明代制度,举人做官若是辞官,以后就不可以继续做官了。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感慨这座名城的凋敝。
福州港的兴起,也是泉州没落的原因之一,明廷指定福建朝贡贸易的港口是福州港,所有入贡的船只都要在福州港靠岸,从唐宋以来就设立的市舶司从泉州迁往了福州,泉州就失去了官方通航的权利。
而距离泉州不远的漳州月港,又靠着走私贸易如火如荼。
而后隆庆开关之后,明廷也选择在月港开关,更是让月港超越福州港,成为福建最大的港口。
一南一北的挤压下,连走私船都不愿意走泉州港了。
港口贸易的衰落,也让泉州日益凋敝,苏泽走在唐宋时期铺设的石板路上,坑坑洼洼的道路根本没钱修葺,拉货物的车都要颠簸的散架了。
但是泉州城内的古建筑极多,苏泽看到了唐代风格的佛寺,闽南风格的妈祖庙,甚至还看到了不少异域风情的建筑。
以苏泽的【宗教知识】,辨认出这其中还有景教、摩尼教的寺院,果然泉州曾经是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
不过虽然港口贸易衰落了,泉州商业依然非常发达,这里沿袭了宋代的风貌,沿街的屋子几乎都是商铺,这些商铺还将商品放到门口贩售,导致原本就拥挤的石街更是水泄不通。
唐之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都要在划定的“市”内进行,等到了宋代商品贸易繁荣,出现了“街铺”,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所有街道都是做买卖的商铺。
但是到了明代,商品经济相比宋代反而倒退了一些,在南平和福州都是类似于商业街的模式。
就是一条主干道是商铺,或者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一条专门的街市。
泉州还是承袭了宋代的“街铺”形式,而且和南平不同,泉州的富人更愿意住在方便的城内,而不是和南平那样乡绅都住在城外。
李夫人娘家祖上也曾经阔过,要不然也不会供方若兰的舅舅读书。
这些年方家李家发达之后,李家的老宅子也重新修葺过,苏泽在方爱竹的引导下走进一个巷子,门房通报见到是未来姑爷来访,立刻将苏泽引进了屋子里。
因为大部分有钱人都挤在城里,所以泉州富贵人家的门脸也都不大,不过进门之后苏泽发现,李家宅子其实并不小,只是藏在这闹市区中,从高墙中看不到里面的乾坤。
自己真的是攀上富婆了,要是后世能在闹市区有这么一栋别墅,那也是顶尖的富贵人家了。
苏泽一边想着,一边走进前厅,李家竟然还在前后两进房子之间建造了一座精巧的花园。
苏泽继续向会客的正堂走去,却听到了正堂内李夫人的声音。
“你说你不要继续科举,也就罢了!如今你姐夫给你谋得国子监职位都辞了!李贽,你是要干嘛!明日将这祖产也变卖了如何?”
苏泽脖子一缩,方爱竹听到李夫人这般咆哮也吓得一哆嗦,两人就停在了正堂边上。
一个中年男人说道:“阿姐,我实在受不了国子监那帮腐儒,我想要游学四方,精进学问。”
“游学?你不读书进学也就罢了!家族的产业你也不打点,全部都扔给我,街坊都说我惦念祖产!”
中年男人嬉皮笑脸的说道:“家里一直都是阿姐执掌的,这些人乱嚼舌根,阿姐不要和他们计较,这些年家里产业愈发兴旺,这不都是阿姐的功劳。”
“屁!那是你姐夫官越做越大的功劳!”
“是极,是极!”
“你不肯进学,也不肯管家,你姐夫写信让你去苏州帮他筹办钞关,你也不愿意去。”
“我哪里懂得钞关那些东西啊,我去了也不能帮忙,要我说,过了年我那未来甥婿不是要去国子监报道吗?那国子监也没什么好学的,让他去给姐夫帮忙不更好吗?”
苏泽知道这和李夫人说话人的身份了,他就是方若兰经常提及的舅舅李贽。
第216章朱熹王阳明都错了!
“方爱竹?你不是去南平陪姑爷了吗?”
一名李夫人身边的侍女端茶出来,看到了方爱竹,接着又看到了方爱竹身后的苏泽。
侍女连忙返回屋内通报,等一会儿她满面春风的出来道:“解元郎,夫人请您进屋。”
苏泽跟着侍女进了屋子,这时候李夫人已经坐在主座上,她右手边坐着一个三十岁不到的读书人,他穿着儒衫,眼睛炯炯有神,让苏泽奇怪的是他却没有留胡子。
这年头的读书人基本上都会留胡子,特别是有一定地位之后更是基本上都会蓄须。
一般苏泽这种还在考学读书的读书人为了方便读书才会剃胡子,堂上的这位应该就是刚刚被李夫人训斥的李贽。
但是此刻李夫人和李贽都是一副和睦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刚才的争吵。
苏泽在打量李贽,李贽也在打量着苏泽。
对于这位方家未来女婿,李贽早就在和方家父女的书信中得知了。
李贽如今还不到三十岁,其实和方若兰的年岁相差并不大。
李贽也是被李夫人拉扯长大的,所谓长姐如母,他和方若兰的关系也很亲近,并不是长辈晚辈关系,反而更接近兄妹。
方若兰来信中就提到过这个苏泽,从中李贽也看出了自己这个外甥女的心意。
等到姐夫方望海来信说了这门亲事,李贽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当时苏泽还没考上解元,但是李贽倒是不觉得功名这么重要,反而写信劝自己姐姐放低要求,只要合适就早点完婚。
后来苏泽高中福建解元,方家上下对这位未来姑爷是越来越满意。
李贽少年天才,十二岁就能写文名动乡野,二十六岁在科举大省福建考上举人,可也不知道怎么的就不愿意再继续考学,反而沉迷于各种学术。
李夫人对于弟弟也是无可奈何,如今李贽也要三十岁了,已经成家立业了,她毕竟已经嫁人,也没办法像小时候那样管教他了。
就算是气急了斥责两句,李贽也总能嘻嘻哈哈糊弄过去。
这一次李贽从国子监跑回来,说是要辞官不做了,又把李夫人气到了。
明代制度,举人做官若是辞官,以后就不可以继续做官了。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