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到汉末士燮割据交州,包括今后有关安南的大量史料都罗列其中。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设立郡县后又撤出,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史书上的记录,还有明代实录和当时大臣们论述的奏章节选,密密麻麻的印了好几张纸。
一直到点起鲸油灯,汤显祖这才读完了所有的材料,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不愧是大都督亲自出的题目啊,这些材料从多个视角聚焦了安南问题,光是读完就让人获益匪浅。
汤显祖看完了长长的题目,他思维敏捷,很快就明白了苏泽这种新题型的用意。
以往的策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寒门学子来说,想要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外,再阅读研究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籍的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都不会大规模刊印出版,都只在一些大家族内部流传。
而且寒门子弟也不可能和大家族子弟那样完全脱产读书,他们开蒙的时候往往都要比大家族子弟晚,大家一起卷四书五经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新出现的题型,则给了一个大家族子弟和寒门子弟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因为这道题目需要的史料都已经在卷子上印出来了,考察的并不是考生的知识积累,而是对现有材料的分析能力。
安南的历史,现状,地理,经济,气候,历朝历代对于安南的经营,明成祖时期打下安南又放弃安南的种种考量,都公平的提供给考生们。
大家只需要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支持自己论点的策论就可以了。
太妙了!
汤显祖对苏泽更加的崇拜了,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来筛选人才,大都督真是天才!
收起对苏泽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敬之心,汤显祖开始写自己的文章。
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向往开疆拓土,汤显祖提起笔在稿纸上写道:
“自古以来,安南为我中华故土。”
汤显祖明白这道题目并不是让他罗列资料,他又写道:
“明永乐年退出安南,概因治理安南耗费多进项少,士兵常驻安南思归,安南百姓又不心向中华,叛乱不断而军费日糜。”
“若要不重蹈明廷覆辙,则必须要要让安南殖产兴业,让安南不成为我东南累赘,反成为东南裨益。”
“安南百姓日足,则思叛之心日熄,安南欲富足,则中原不敢再有议弃安南者。”
汤显祖又从安南的物产,提出以交趾糖业为基础,将安南经营成东南的粮仓和糖库。
洋洋洒洒写完,汤显祖检查无误,誊抄完试卷走出了贡院。
他信心满满,这次一定能取得高第,只等着放榜的日子。
考生离场之后,申时行带领阅卷官们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当一名阅卷官看到汤显祖的卷子,只觉得眼前一亮,连忙勾上圈交给另外一名同僚,这表示他推荐这份卷子中第。
而等这位阅卷官看到下一份卷子,拍案叫绝,反复读了三遍依然觉得这篇文章极为精妙,可这份卷子上有些内容他却看不懂。
这一次他没有交给同僚,而是直接带着卷子去找到了主考官申时行。
第427章民族主义的觉醒
东南科举的防作弊制度是完全照搬大明的,卷子也要经过糊名、誊抄等步骤,这位阅卷官并不知道考生的名字。
由于苏泽亲自出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新题型,申时行特意吩咐遇到阅卷官无法决断的卷子,要亲自送到他面前裁断。
这位阅卷官拿着这份卷子送到了申时行面前。
科举的卷子是要多名阅卷官交叉审阅的,每一个阅卷官都要在卷子上写上对这份卷子的评价,分为“通”或者“不通”。
申时行是明廷的状元,阅读速度极快,所以他要求只要有一名阅卷官判过“通”的卷子,都要送到他这边亲自判卷。
此时申时行正依靠在太师椅上,随意的翻看一份卷子。
“中规中矩吧,只能算是开胃小菜,可判通。”
只要申时行判了“通”的卷子,就会进入本次贡试的入围名单。
本届科举一共有四百个进士名额,申时行会筛选出六百份卷子进入下一轮。
这些卷子会送到内阁,在都察院负责督查礼部的御史们的监督下,再选出四百份卷子。
这四百人就是本科的进士了。
这四百份卷子会按照水平高低排序,接下来这些卷子会送到大都督府,再由苏泽决定甲等进士的一百人和乙等进士的三百人。
虽然说东南科举取消了庶吉士,甲等的一百名在步入仕途后都是同一起点,但是读书人也向来讲究一个排名高低,在科举这场比试中,总还是要分出排名高下的。
只要还有排名存在,那这些进士们进入各部衙门之后,这些排名总会成为别人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就像是苏泽穿越前的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依然会被问及毕业的大学,好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被同事高看一眼。
所以苏泽最后还是同意保留了三鼎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这也算是对卷王前三名的名誉奖励了。
看完了一份卷子,助手将这份卷子收起来,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稍微坐正了身体,看完之后满意的说道:“此文虽然立意普通,但是文章磅礴大气,是难得一见的雄文,可佐酒!”
“可判通!”
申时行的助手在卷子上画上红圈,接着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看完一行立刻坐正身体,他满意的说道:
“立意深远,是本届士子中的翘楚,可为正餐,可判通!”
... -->>
再到汉末士燮割据交州,包括今后有关安南的大量史料都罗列其中。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设立郡县后又撤出,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史书上的记录,还有明代实录和当时大臣们论述的奏章节选,密密麻麻的印了好几张纸。
一直到点起鲸油灯,汤显祖这才读完了所有的材料,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不愧是大都督亲自出的题目啊,这些材料从多个视角聚焦了安南问题,光是读完就让人获益匪浅。
汤显祖看完了长长的题目,他思维敏捷,很快就明白了苏泽这种新题型的用意。
以往的策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寒门学子来说,想要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外,再阅读研究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籍的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都不会大规模刊印出版,都只在一些大家族内部流传。
而且寒门子弟也不可能和大家族子弟那样完全脱产读书,他们开蒙的时候往往都要比大家族子弟晚,大家一起卷四书五经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新出现的题型,则给了一个大家族子弟和寒门子弟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因为这道题目需要的史料都已经在卷子上印出来了,考察的并不是考生的知识积累,而是对现有材料的分析能力。
安南的历史,现状,地理,经济,气候,历朝历代对于安南的经营,明成祖时期打下安南又放弃安南的种种考量,都公平的提供给考生们。
大家只需要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支持自己论点的策论就可以了。
太妙了!
汤显祖对苏泽更加的崇拜了,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来筛选人才,大都督真是天才!
收起对苏泽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敬之心,汤显祖开始写自己的文章。
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向往开疆拓土,汤显祖提起笔在稿纸上写道:
“自古以来,安南为我中华故土。”
汤显祖明白这道题目并不是让他罗列资料,他又写道:
“明永乐年退出安南,概因治理安南耗费多进项少,士兵常驻安南思归,安南百姓又不心向中华,叛乱不断而军费日糜。”
“若要不重蹈明廷覆辙,则必须要要让安南殖产兴业,让安南不成为我东南累赘,反成为东南裨益。”
“安南百姓日足,则思叛之心日熄,安南欲富足,则中原不敢再有议弃安南者。”
汤显祖又从安南的物产,提出以交趾糖业为基础,将安南经营成东南的粮仓和糖库。
洋洋洒洒写完,汤显祖检查无误,誊抄完试卷走出了贡院。
他信心满满,这次一定能取得高第,只等着放榜的日子。
考生离场之后,申时行带领阅卷官们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当一名阅卷官看到汤显祖的卷子,只觉得眼前一亮,连忙勾上圈交给另外一名同僚,这表示他推荐这份卷子中第。
而等这位阅卷官看到下一份卷子,拍案叫绝,反复读了三遍依然觉得这篇文章极为精妙,可这份卷子上有些内容他却看不懂。
这一次他没有交给同僚,而是直接带着卷子去找到了主考官申时行。
第427章民族主义的觉醒
东南科举的防作弊制度是完全照搬大明的,卷子也要经过糊名、誊抄等步骤,这位阅卷官并不知道考生的名字。
由于苏泽亲自出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新题型,申时行特意吩咐遇到阅卷官无法决断的卷子,要亲自送到他面前裁断。
这位阅卷官拿着这份卷子送到了申时行面前。
科举的卷子是要多名阅卷官交叉审阅的,每一个阅卷官都要在卷子上写上对这份卷子的评价,分为“通”或者“不通”。
申时行是明廷的状元,阅读速度极快,所以他要求只要有一名阅卷官判过“通”的卷子,都要送到他这边亲自判卷。
此时申时行正依靠在太师椅上,随意的翻看一份卷子。
“中规中矩吧,只能算是开胃小菜,可判通。”
只要申时行判了“通”的卷子,就会进入本次贡试的入围名单。
本届科举一共有四百个进士名额,申时行会筛选出六百份卷子进入下一轮。
这些卷子会送到内阁,在都察院负责督查礼部的御史们的监督下,再选出四百份卷子。
这四百人就是本科的进士了。
这四百份卷子会按照水平高低排序,接下来这些卷子会送到大都督府,再由苏泽决定甲等进士的一百人和乙等进士的三百人。
虽然说东南科举取消了庶吉士,甲等的一百名在步入仕途后都是同一起点,但是读书人也向来讲究一个排名高低,在科举这场比试中,总还是要分出排名高下的。
只要还有排名存在,那这些进士们进入各部衙门之后,这些排名总会成为别人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就像是苏泽穿越前的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依然会被问及毕业的大学,好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被同事高看一眼。
所以苏泽最后还是同意保留了三鼎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这也算是对卷王前三名的名誉奖励了。
看完了一份卷子,助手将这份卷子收起来,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稍微坐正了身体,看完之后满意的说道:“此文虽然立意普通,但是文章磅礴大气,是难得一见的雄文,可佐酒!”
“可判通!”
申时行的助手在卷子上画上红圈,接着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看完一行立刻坐正身体,他满意的说道:
“立意深远,是本届士子中的翘楚,可为正餐,可判通!”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