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清和(晋江5.5万收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侯显宣读完诏书,扫视瞬间哑然的一众言官,冷笑两声,也不多说,立刻有着锦袍,佩绣春刀的天子亲军鱼贯而出,横列成排,手按刀柄,又有大汉将军持盾牌长枪在侧,目光凛然。
除了诏令,侯显手中还有一份抓人的敕令。
如若聚集午门外的朝臣识趣,老实散去还罢,不识趣,继续给皇帝添堵,就都请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去吃年夜饭。
命是不会丢的,和锦衣卫共同探讨一下皮鞭和竹签的各种用途却是必须。运气好的,还能和锦衣卫指挥,同知,佥事做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这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
看到侯显脸上的冷笑,众人不约而同的后背发凉。
最终,朱棣的铁腕压倒了群臣的大义凛然。
对峙的结果,永乐帝大获全胜。
虽说午门前留下了不少豪言壮语,也洒下了许多壮怀激烈的泪水,但“保存有用之身”的思想还是成为了主流。
看着清空的场地,侯显再次冷笑。
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完成任务,光荣退场。五城兵马司的军汉们正式接手,谁让他们负责城内外治安工作的同时,还兼有清扫大街的职责?
一边挥舞着扫帚,军汉们一边抱怨,本来年底就忙,还要额外加班,这群官老爷可真能闹腾!
风波看似平息,却仍有暗潮涌动。
事后提及,仍有朝臣愤愤不平。
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却对此不发一言。
马桢的奏疏看似平正,处处为朝廷着想,却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他忽略了今上出身藩邸,也忘记了今上是如何才登上皇位。
说汉王和赵王拥兵自重,岂不是在影射天子?
天子不会想马桢是就事论事,只会认为他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不杀他杀谁?
朝中的明白人不少,心中都十分清楚,马桢是绝对活不成的,继续闹,被下狱的会更多。
今上不是皇太孙,不会因为是文人就网开一面。相反,酷类太祖高皇帝。和这样的天子对着干,明显就是在找死。
朝廷中的大事多会刊登在邸报上,此事自然也不例外。
读完邸报,孟清和脑中升起了和杨士奇一样的念头,马桢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他。
永乐大帝彪悍了一辈子,但他也有弱点,更有忌讳。
哪怕在史书上写一万句老爹是如何喜欢自己,不喜欢皇太子和皇太孙,洪武帝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他的皇位却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
皇位来源不正,就是扎在朱棣心头的一根刺。
谁敢碰,都只有死路一条。
马桢冤枉吗?或许。
但就现实来看,敢上这样的奏疏,足以证明他脑袋上有坑,躲过了这次,早晚也躲不开脖子上的一刀。
这封奏疏何止是触怒了朱棣,完全是将皇帝一家都得罪了。
朱高炽会怀疑他陷害自己,拐弯抹角在来爹跟前给自己上眼药。毕竟老爹准许两个弟弟就藩,大展拳脚,自己却困守京城,一点不满没有,那是笑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样对马桢恨得咬牙切齿。拥兵自重?根本是在说他们会造反!造老爹的反,当他们脑袋被驴踢了吗?
徐皇后不干涉朝政,但得知马桢的奏疏,也是气闷。这样挑拨父子兄弟关系,胡言乱语,当真该杀!
皇帝全家对马桢喷火,马桢不死才是奇迹。
放下邸报,孟清和端起变温的茶水,一口饮尽。
战场,官场,一样的杀人。
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真刀真枪的实砍,刀锋入骨,后者是在暗处和背后下刀子,杀人不见血。
叹息一声,突出胸口的一团郁气,孟清和拿起火钳拨了拨盆中的炭火,天气愈发的冷了,今年又没法回家过年,不晓得送去的年货,家里收到没有。
想罢,又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一敲脑袋,连忙起身叫人,临近年关,边军同样没法过年,尤其是边塞卫所,更是不能擅动分毫。朝廷的赏赐每年都有,终归只是个象征,该准备点实际的才是。
与其对着邸报七想八想,不如为这件事动动脑子。
不过,这事不能自己办,应上报天子,汉王赵王那里也要递个消息,国公爷更不能例外。
铺开纸张,研磨,用力的搓搓手指,待暖和些,立刻执笔将刚刚所想写下,遣亲卫送到北京。
有国公爷在,知会汉王的赵王的事不用他操心。
给朝廷上疏,一样可请国公爷代劳。
近期,他出的风头够多了,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事情还没完,低调点好。
十二月底,沈瑄和汉王赵王的联名上表送往京城。甘肃总兵官宋晟,宁夏总兵官何福,辽东镇守刘真,也陆续接到了从北京送出的书信。
何福等人作何反应,孟清和并不十分关心,他正忙着派人从牧民手中购买肥羊,以朝廷的名义犒赏边军。
算算大宁守军和下辖各卫所的人数,做匾食会累死军中的火头,不如大块的肉,大个的馒头饼子发下去,更显得实惠。
大宁都司大批量购买牲畜的消息很快传开。
; 侯显宣读完诏书,扫视瞬间哑然的一众言官,冷笑两声,也不多说,立刻有着锦袍,佩绣春刀的天子亲军鱼贯而出,横列成排,手按刀柄,又有大汉将军持盾牌长枪在侧,目光凛然。
除了诏令,侯显手中还有一份抓人的敕令。
如若聚集午门外的朝臣识趣,老实散去还罢,不识趣,继续给皇帝添堵,就都请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去吃年夜饭。
命是不会丢的,和锦衣卫共同探讨一下皮鞭和竹签的各种用途却是必须。运气好的,还能和锦衣卫指挥,同知,佥事做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这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
看到侯显脸上的冷笑,众人不约而同的后背发凉。
最终,朱棣的铁腕压倒了群臣的大义凛然。
对峙的结果,永乐帝大获全胜。
虽说午门前留下了不少豪言壮语,也洒下了许多壮怀激烈的泪水,但“保存有用之身”的思想还是成为了主流。
看着清空的场地,侯显再次冷笑。
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完成任务,光荣退场。五城兵马司的军汉们正式接手,谁让他们负责城内外治安工作的同时,还兼有清扫大街的职责?
一边挥舞着扫帚,军汉们一边抱怨,本来年底就忙,还要额外加班,这群官老爷可真能闹腾!
风波看似平息,却仍有暗潮涌动。
事后提及,仍有朝臣愤愤不平。
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却对此不发一言。
马桢的奏疏看似平正,处处为朝廷着想,却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他忽略了今上出身藩邸,也忘记了今上是如何才登上皇位。
说汉王和赵王拥兵自重,岂不是在影射天子?
天子不会想马桢是就事论事,只会认为他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不杀他杀谁?
朝中的明白人不少,心中都十分清楚,马桢是绝对活不成的,继续闹,被下狱的会更多。
今上不是皇太孙,不会因为是文人就网开一面。相反,酷类太祖高皇帝。和这样的天子对着干,明显就是在找死。
朝廷中的大事多会刊登在邸报上,此事自然也不例外。
读完邸报,孟清和脑中升起了和杨士奇一样的念头,马桢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他。
永乐大帝彪悍了一辈子,但他也有弱点,更有忌讳。
哪怕在史书上写一万句老爹是如何喜欢自己,不喜欢皇太子和皇太孙,洪武帝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他的皇位却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
皇位来源不正,就是扎在朱棣心头的一根刺。
谁敢碰,都只有死路一条。
马桢冤枉吗?或许。
但就现实来看,敢上这样的奏疏,足以证明他脑袋上有坑,躲过了这次,早晚也躲不开脖子上的一刀。
这封奏疏何止是触怒了朱棣,完全是将皇帝一家都得罪了。
朱高炽会怀疑他陷害自己,拐弯抹角在来爹跟前给自己上眼药。毕竟老爹准许两个弟弟就藩,大展拳脚,自己却困守京城,一点不满没有,那是笑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样对马桢恨得咬牙切齿。拥兵自重?根本是在说他们会造反!造老爹的反,当他们脑袋被驴踢了吗?
徐皇后不干涉朝政,但得知马桢的奏疏,也是气闷。这样挑拨父子兄弟关系,胡言乱语,当真该杀!
皇帝全家对马桢喷火,马桢不死才是奇迹。
放下邸报,孟清和端起变温的茶水,一口饮尽。
战场,官场,一样的杀人。
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真刀真枪的实砍,刀锋入骨,后者是在暗处和背后下刀子,杀人不见血。
叹息一声,突出胸口的一团郁气,孟清和拿起火钳拨了拨盆中的炭火,天气愈发的冷了,今年又没法回家过年,不晓得送去的年货,家里收到没有。
想罢,又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一敲脑袋,连忙起身叫人,临近年关,边军同样没法过年,尤其是边塞卫所,更是不能擅动分毫。朝廷的赏赐每年都有,终归只是个象征,该准备点实际的才是。
与其对着邸报七想八想,不如为这件事动动脑子。
不过,这事不能自己办,应上报天子,汉王赵王那里也要递个消息,国公爷更不能例外。
铺开纸张,研磨,用力的搓搓手指,待暖和些,立刻执笔将刚刚所想写下,遣亲卫送到北京。
有国公爷在,知会汉王的赵王的事不用他操心。
给朝廷上疏,一样可请国公爷代劳。
近期,他出的风头够多了,大宁儒学和卫学的事情还没完,低调点好。
十二月底,沈瑄和汉王赵王的联名上表送往京城。甘肃总兵官宋晟,宁夏总兵官何福,辽东镇守刘真,也陆续接到了从北京送出的书信。
何福等人作何反应,孟清和并不十分关心,他正忙着派人从牧民手中购买肥羊,以朝廷的名义犒赏边军。
算算大宁守军和下辖各卫所的人数,做匾食会累死军中的火头,不如大块的肉,大个的馒头饼子发下去,更显得实惠。
大宁都司大批量购买牲畜的消息很快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