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又当学徒了 (1/2)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四合院之从被叫傻柱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耗时了半个月,何雨柱终于给他的片区里大大小小的院子的管事人员都选好了。
甚至,就连这些管事人员的培训,也完成了。
其实,说是培训,也不过就是强调一下纪律和安全问题。
毕竟这些选出来的大爷大妈,就光眼力的问题,就不是何雨柱他们这些小年轻的能比的了。
还别说,这些大爷大妈被选出来之后,是真办事啊。
一条条的各种可疑人士的信息乎乎的往上报。
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何雨柱他们在走访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存在。
可是,量变到质变。
数量一多,也就总会有那么一条两条的漏网之鱼被发现了。
渐渐的,大爷大妈那边也没什么信息往上报了,何雨柱他们的工作内容也算是基本固定下来了。
每天下片区巡视一圈,跟这些大爷大妈唠唠嗑。
一天的工作,也就算完成了。
时间,也慢慢到了盛夏。
眼瞅着还有几天立秋了。
何大清这边却给何雨柱找了“班”加。
“柱子,看你最近单位那边也不怎么忙,天天都能到点下班。这样,西城那边新开了一家川菜馆。川菜馆的伍师傅托人找到我,让我帮他儿子归置一下手艺。你也别闲着了,去跟那位伍师傅学几道川菜。”
何雨柱也就犹豫了那么几秒吧,就直接点头答应了。
毕竟不管到什么时候,手艺这玩意,最起码是生活的下限保障。
就这样,何雨柱又开始了学厨生涯。
每天下班,何雨柱都得吭哧吭哧的先走上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旁边的峨眉酒家,往后厨大灶旁边一站,看着伍师傅做菜。
等菜做好了,送上餐桌了。
伍师傅来一句“记住了么?”
要是何雨柱来一句“嗯,记住了。”
那来吧。
随着伍师傅的一句“那就去把锅戗了吧”,何雨柱就得在后厨一众学徒的羡慕眼光中,去后院戗锅去。
别以为伍师傅这不是在认真教,只是让何雨柱去干点杂活,用来消磨时间。
其实,戗锅,在北方,还有一个词,叫蹭勺的。
说白了,就是刷锅的。
在过去,因为用水没有现在方便。
所以那时候的师傅们,每炒完一道菜,就会换一口锅,或者在北方,换一个炒勺(也有叫马勺的)。
可是就算大饭庄呗,也不可能备个几百口或者上千口锅吧。
这样一来,就会有人把师傅们炒过菜的锅,拿到后院,用细沙或者草木灰把锅里戗几遍,蹭几遍。
然后才是用水把细沙或者草木灰冲刷干净。
别看这个活不好干。
但是,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上呢。
能干上这个活的,不是大厨的亲儿子,就是已经递过门贴,在引保代的指引下,拜过师父的正儿八经的徒弟。
因为在过去。
你看哪个师父会教徒弟“油温多少度盐放几克,蔬菜炒到什么样了味精放几克,最后肉变成什么色了酱油放几毫升”?
难道师父们不知道这么教省事么?
不,是他们也没办法。
实在是我们的菜太博大精深了。
已经精深到每个变量的不同,都会引起最后的味道的不同。
就比如,火候。
影响火候的变量有很多。
过去的烧柴火或者煤炭时候的干湿、种类,拉风匣的速度,甚至,锅的材质,都是影响火候的变量。
至于现代,煤气和天然气的不同,甚至,当天的供气时候的气压,又或者是开饭店后厨用的煤气罐里的剩余的气量,也都是影响火候的变量。
就更别说食材的新鲜程度以及调料的细微不同。
这种种的变量加一起,也就导致了就算同一个人做同一道菜,都有可能细微之处的不同。
这时候咋办?
也就只能“口口相传”了。
是真的口口相传。
通过记住师父每一道菜的味道和口感,再记住师父做菜的时候的程序。
这么一辈一辈的传承了下来。
也就造成了老一辈的菜谱上,动不动就是“少许,适量”。
又或者是“少倾,片刻”。
至于后世菜谱上又或者短视频里,号称手把手教你做菜的那种精确到克的。
怎么说呢,这种,适合新手。
或者,准确的说,这种,是能给做出来的菜有个保底的。
可真正追求“好吃”的菜,哪有这么简单就做出来的了?
除了一些天赋异禀自己琢磨出来的,剩下的,不都是跟着师父一点一点混出来的么?
那什么是能最快记住师父做出来的菜的味道的呢?
就是现在何雨柱要去干的“戗锅”。
... -->>
耗时了半个月,何雨柱终于给他的片区里大大小小的院子的管事人员都选好了。
甚至,就连这些管事人员的培训,也完成了。
其实,说是培训,也不过就是强调一下纪律和安全问题。
毕竟这些选出来的大爷大妈,就光眼力的问题,就不是何雨柱他们这些小年轻的能比的了。
还别说,这些大爷大妈被选出来之后,是真办事啊。
一条条的各种可疑人士的信息乎乎的往上报。
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何雨柱他们在走访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存在。
可是,量变到质变。
数量一多,也就总会有那么一条两条的漏网之鱼被发现了。
渐渐的,大爷大妈那边也没什么信息往上报了,何雨柱他们的工作内容也算是基本固定下来了。
每天下片区巡视一圈,跟这些大爷大妈唠唠嗑。
一天的工作,也就算完成了。
时间,也慢慢到了盛夏。
眼瞅着还有几天立秋了。
何大清这边却给何雨柱找了“班”加。
“柱子,看你最近单位那边也不怎么忙,天天都能到点下班。这样,西城那边新开了一家川菜馆。川菜馆的伍师傅托人找到我,让我帮他儿子归置一下手艺。你也别闲着了,去跟那位伍师傅学几道川菜。”
何雨柱也就犹豫了那么几秒吧,就直接点头答应了。
毕竟不管到什么时候,手艺这玩意,最起码是生活的下限保障。
就这样,何雨柱又开始了学厨生涯。
每天下班,何雨柱都得吭哧吭哧的先走上1个多小时,来到位于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旁边的峨眉酒家,往后厨大灶旁边一站,看着伍师傅做菜。
等菜做好了,送上餐桌了。
伍师傅来一句“记住了么?”
要是何雨柱来一句“嗯,记住了。”
那来吧。
随着伍师傅的一句“那就去把锅戗了吧”,何雨柱就得在后厨一众学徒的羡慕眼光中,去后院戗锅去。
别以为伍师傅这不是在认真教,只是让何雨柱去干点杂活,用来消磨时间。
其实,戗锅,在北方,还有一个词,叫蹭勺的。
说白了,就是刷锅的。
在过去,因为用水没有现在方便。
所以那时候的师傅们,每炒完一道菜,就会换一口锅,或者在北方,换一个炒勺(也有叫马勺的)。
可是就算大饭庄呗,也不可能备个几百口或者上千口锅吧。
这样一来,就会有人把师傅们炒过菜的锅,拿到后院,用细沙或者草木灰把锅里戗几遍,蹭几遍。
然后才是用水把细沙或者草木灰冲刷干净。
别看这个活不好干。
但是,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上呢。
能干上这个活的,不是大厨的亲儿子,就是已经递过门贴,在引保代的指引下,拜过师父的正儿八经的徒弟。
因为在过去。
你看哪个师父会教徒弟“油温多少度盐放几克,蔬菜炒到什么样了味精放几克,最后肉变成什么色了酱油放几毫升”?
难道师父们不知道这么教省事么?
不,是他们也没办法。
实在是我们的菜太博大精深了。
已经精深到每个变量的不同,都会引起最后的味道的不同。
就比如,火候。
影响火候的变量有很多。
过去的烧柴火或者煤炭时候的干湿、种类,拉风匣的速度,甚至,锅的材质,都是影响火候的变量。
至于现代,煤气和天然气的不同,甚至,当天的供气时候的气压,又或者是开饭店后厨用的煤气罐里的剩余的气量,也都是影响火候的变量。
就更别说食材的新鲜程度以及调料的细微不同。
这种种的变量加一起,也就导致了就算同一个人做同一道菜,都有可能细微之处的不同。
这时候咋办?
也就只能“口口相传”了。
是真的口口相传。
通过记住师父每一道菜的味道和口感,再记住师父做菜的时候的程序。
这么一辈一辈的传承了下来。
也就造成了老一辈的菜谱上,动不动就是“少许,适量”。
又或者是“少倾,片刻”。
至于后世菜谱上又或者短视频里,号称手把手教你做菜的那种精确到克的。
怎么说呢,这种,适合新手。
或者,准确的说,这种,是能给做出来的菜有个保底的。
可真正追求“好吃”的菜,哪有这么简单就做出来的了?
除了一些天赋异禀自己琢磨出来的,剩下的,不都是跟着师父一点一点混出来的么?
那什么是能最快记住师父做出来的菜的味道的呢?
就是现在何雨柱要去干的“戗锅”。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