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靖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是如今不一样,如今有人“谋逆”,七参策离京,朝堂高官的位置一直迅如流水,正如已经成势的新法一般巨浪滔滔。
张孚敬有杀人之威,有于广东主持推行新法之经验,现在他要去总督山东。
圣意昭昭,再无遮掩。
张孚敬回应这次陛下再次掌握主动的,就是他说的那“当有一疏”。
《议孔子祀典疏》。
【祀典万事之表,不可不正!先师祀典,有当更正者。】
【其不正者一,祭塑像。程正公有言:影有一毛不类则非其人,况工人随手信意而为之哉?朱文公亦言:宣圣本不当设像,春秋祭时只设主可也。】
【今国子监有塑像者,不过因前元之旧,非圣朝之制。为正孔子祀典,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
【其不正者二,仪同祀天。今笾豆十二,牲用犊,全用祀天仪,亦非正礼。】
【祀宇称殿不称庙,叔梁纥乃孔子之父,颜路、曾点、孔鲤乃颜、曾、子思之父,三子配享庙庭,纥及诸父从祀两庑,原圣贤之心岂安?为正孔子祀典,祀宇宜称庙不称殿,从祀诸贤,亦当再议。】
【其不正者三,谥号不正!孔子作《春秋》,首书春王正月,所以尊周王也。他凡列诸侯有僭称王号者,必特书诛削之。故孟轲氏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观此,可以知孔子之心也。自夫唐玄宗加孔子以王号,至元武宗又加以大成之号,国朝因之,未之厘正,使孔子受此诬僭不韪之名。为正孔子祀典,宜去王号。孔子以鲁僭王为非,宁肯自僭天子之礼?】
【臣窃维无师孔子,有功德于天下万世,其祀典尚有未安者,不可不正。臣谨采今昔儒臣所议,上请圣明垂览,仍行礼部通行集议,洗前代相习之陋,永为百世可遵之典……】
洋洋洒洒的一篇奏疏,比皇帝给他的旨意更加令人震撼莫名。
落脚点,只是说祭祀孔子的礼仪不对。
祭祀塑像,本就不合程朱这些理学大家的观点,更是从蒙元开始才有的礼仪。
规格逾制,等同于祭天是什么意思?只有天子能祭天,祭祀孔子的规格像祭天一样,莫非天子就是孔子的儿子?
谥号也不对,孔子本人就最恨别人僭称王号,结果他现在被追封的谥号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符合他老人家的本意吗?
朱厚熜看得拍腿赞叹: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魔法打败魔法吗?
张孚敬的论据就是程朱和孔孟的言论,他说的是今昔儒臣本身对这些事也有看法,包括但不限于熊禾、吴澄、宋濂这些宋元明三代大儒。
而且这道疏,最狠的自然是要给孔子去王号这个提议。
朱厚熜已经看到了张孚敬会在天下掀起何等议论。
这道疏因为张孚敬的身份,已经自然而然与新法产生了关系,或者说本质上就是很强大的联系。新党自然得支持,那些现在还想搅浑水的人呢?要不要再忍忍,让孔子的王号就这样被去掉了,还是会认为这才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
竟敢动这件事?
朱厚熜曾感慨过:所谓权力的争斗,终究也是一场夹杂着利益与理想信仰的人情世故。
现在,新法是利益,孔子是理想信仰,而在这场大议论中站不站出来、站出来了怎么说,那就是人情世故。
于是朱厚熜提笔批朱:议!
……
嘉靖三年,祀孔议。
嘉靖朝原本的大礼议如今早已消失无踪,但仍然有了一场祀孔议,主角仍是张孚敬。
议论的主题不再是朱厚熜继承皇位的方式,本质上却是天子法统与儒门道统对天下影响力的相争。
如果礼制其实就是秩序,那么这本质上也是大礼议。
比天子认谁当爹、君权相权之争要重要得多,堪称大礼议至尊加强版。
背景包括:高克威、孟春、方鼎昌等一大批重臣和士绅富商已经因为谋逆被抓,张伟等勋戚也因为谋反被夺爵讯问,对辽王的弹章密集入京,南直隶及湖广、江西多地正“踊跃革弊”搅动百姓利益。
天子派了张杀头去总督山东,居然批了他那道《议孔子祀典疏》:议。
怎么议?
第一个头铁的是御史黎贯。
如今四十三,年富力强。正德十二年的进士,现任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
广州府从化县人。
在原本广东籍官员都尽量低调、在张孚敬此前屠刀下幸存下来的人都“站队”新法了的情况下,黎贯的驳斥慷慨激昂:
【圣祖初正祀典,天下岳渎诸神皆去其号,惟先师孔子如故,良有深意。】
【陛下疑孔子之祀上拟祀天之礼。夫子已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虽拟诸天,亦不为过。】
【自唐尊孔子为文宣王,已用天子礼乐。】
【宋真宗尝欲封孔子为帝,或谓周止称王,不当加帝号。而罗从彦之论,则谓加帝号亦可。至周敦颐则以为万世无穷王祀孔子,邵雍则以为仲尼以万世为王。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
【莫尊于天地,亦莫尊于父师。陛下敬天尊亲,不应独疑孔子王号为僭。伏望陛下博考群言,务求至当。】
很简短。
朱厚熜的反应也很简短:打。
毛澄当年当面骂昏君都没挨廷杖,但黎贯挨了。
原因很简单。
朝会上,朱厚熜冷冷淡淡地说道:“议事就议事,别把大帽子盖在朕头上。黎贯此疏,实在是讥讽朕以小人之心猜疑孔子王号僭越,故而从张孚敬之请令议孔子祀典。这孔子祀典合不合适、要不要改、怎么改,就事论事,说什么朕独疑孔子王号为僭?”
左顺门那里,是噼里啪啦打屁股的声音和黎贯的悲呼。
奉天殿内外听得心情复杂、战战兢兢。
可... -->>
可是如今不一样,如今有人“谋逆”,七参策离京,朝堂高官的位置一直迅如流水,正如已经成势的新法一般巨浪滔滔。
张孚敬有杀人之威,有于广东主持推行新法之经验,现在他要去总督山东。
圣意昭昭,再无遮掩。
张孚敬回应这次陛下再次掌握主动的,就是他说的那“当有一疏”。
《议孔子祀典疏》。
【祀典万事之表,不可不正!先师祀典,有当更正者。】
【其不正者一,祭塑像。程正公有言:影有一毛不类则非其人,况工人随手信意而为之哉?朱文公亦言:宣圣本不当设像,春秋祭时只设主可也。】
【今国子监有塑像者,不过因前元之旧,非圣朝之制。为正孔子祀典,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
【其不正者二,仪同祀天。今笾豆十二,牲用犊,全用祀天仪,亦非正礼。】
【祀宇称殿不称庙,叔梁纥乃孔子之父,颜路、曾点、孔鲤乃颜、曾、子思之父,三子配享庙庭,纥及诸父从祀两庑,原圣贤之心岂安?为正孔子祀典,祀宇宜称庙不称殿,从祀诸贤,亦当再议。】
【其不正者三,谥号不正!孔子作《春秋》,首书春王正月,所以尊周王也。他凡列诸侯有僭称王号者,必特书诛削之。故孟轲氏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观此,可以知孔子之心也。自夫唐玄宗加孔子以王号,至元武宗又加以大成之号,国朝因之,未之厘正,使孔子受此诬僭不韪之名。为正孔子祀典,宜去王号。孔子以鲁僭王为非,宁肯自僭天子之礼?】
【臣窃维无师孔子,有功德于天下万世,其祀典尚有未安者,不可不正。臣谨采今昔儒臣所议,上请圣明垂览,仍行礼部通行集议,洗前代相习之陋,永为百世可遵之典……】
洋洋洒洒的一篇奏疏,比皇帝给他的旨意更加令人震撼莫名。
落脚点,只是说祭祀孔子的礼仪不对。
祭祀塑像,本就不合程朱这些理学大家的观点,更是从蒙元开始才有的礼仪。
规格逾制,等同于祭天是什么意思?只有天子能祭天,祭祀孔子的规格像祭天一样,莫非天子就是孔子的儿子?
谥号也不对,孔子本人就最恨别人僭称王号,结果他现在被追封的谥号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符合他老人家的本意吗?
朱厚熜看得拍腿赞叹: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魔法打败魔法吗?
张孚敬的论据就是程朱和孔孟的言论,他说的是今昔儒臣本身对这些事也有看法,包括但不限于熊禾、吴澄、宋濂这些宋元明三代大儒。
而且这道疏,最狠的自然是要给孔子去王号这个提议。
朱厚熜已经看到了张孚敬会在天下掀起何等议论。
这道疏因为张孚敬的身份,已经自然而然与新法产生了关系,或者说本质上就是很强大的联系。新党自然得支持,那些现在还想搅浑水的人呢?要不要再忍忍,让孔子的王号就这样被去掉了,还是会认为这才是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
竟敢动这件事?
朱厚熜曾感慨过:所谓权力的争斗,终究也是一场夹杂着利益与理想信仰的人情世故。
现在,新法是利益,孔子是理想信仰,而在这场大议论中站不站出来、站出来了怎么说,那就是人情世故。
于是朱厚熜提笔批朱:议!
……
嘉靖三年,祀孔议。
嘉靖朝原本的大礼议如今早已消失无踪,但仍然有了一场祀孔议,主角仍是张孚敬。
议论的主题不再是朱厚熜继承皇位的方式,本质上却是天子法统与儒门道统对天下影响力的相争。
如果礼制其实就是秩序,那么这本质上也是大礼议。
比天子认谁当爹、君权相权之争要重要得多,堪称大礼议至尊加强版。
背景包括:高克威、孟春、方鼎昌等一大批重臣和士绅富商已经因为谋逆被抓,张伟等勋戚也因为谋反被夺爵讯问,对辽王的弹章密集入京,南直隶及湖广、江西多地正“踊跃革弊”搅动百姓利益。
天子派了张杀头去总督山东,居然批了他那道《议孔子祀典疏》:议。
怎么议?
第一个头铁的是御史黎贯。
如今四十三,年富力强。正德十二年的进士,现任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
广州府从化县人。
在原本广东籍官员都尽量低调、在张孚敬此前屠刀下幸存下来的人都“站队”新法了的情况下,黎贯的驳斥慷慨激昂:
【圣祖初正祀典,天下岳渎诸神皆去其号,惟先师孔子如故,良有深意。】
【陛下疑孔子之祀上拟祀天之礼。夫子已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虽拟诸天,亦不为过。】
【自唐尊孔子为文宣王,已用天子礼乐。】
【宋真宗尝欲封孔子为帝,或谓周止称王,不当加帝号。而罗从彦之论,则谓加帝号亦可。至周敦颐则以为万世无穷王祀孔子,邵雍则以为仲尼以万世为王。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
【莫尊于天地,亦莫尊于父师。陛下敬天尊亲,不应独疑孔子王号为僭。伏望陛下博考群言,务求至当。】
很简短。
朱厚熜的反应也很简短:打。
毛澄当年当面骂昏君都没挨廷杖,但黎贯挨了。
原因很简单。
朝会上,朱厚熜冷冷淡淡地说道:“议事就议事,别把大帽子盖在朕头上。黎贯此疏,实在是讥讽朕以小人之心猜疑孔子王号僭越,故而从张孚敬之请令议孔子祀典。这孔子祀典合不合适、要不要改、怎么改,就事论事,说什么朕独疑孔子王号为僭?”
左顺门那里,是噼里啪啦打屁股的声音和黎贯的悲呼。
奉天殿内外听得心情复杂、战战兢兢。
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