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我要做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前往东南地区的官吏送别后,刘彻以及整个汉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到了转输军粮之上。
在现在的中国,粮食的富余产地,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粮仓,是蜀郡与汉中郡的天府之国。
通过四年来的水利开凿,农具推广和技术提升。
蜀郡和汉中郡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粟米四石比比皆是。
但是,当地的人口,也因此进入爆炸增长期。
粮食亩产增加,使得百姓能有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而且,国家也鼓励生育。
生育抚养三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使家庭免役一年!
四个就能免两年!
五个三年!
十个可获赐几杖!
当今天下,或许生育抚养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一般家庭来说,非常困难。
但是,三四个的话,却是常事!
这几年,蜀郡和汉中的百姓,是憋足了劲,使劲的繁衍后代。
人口出生率和幼童的成活率,成倍的往上增。
以往,种种因为经济或者宗教原因而不举幼子或者溺死女童的案例则垂直下降。
短短三年,蜀郡和汉中地区,乡村亭里,到处都是成群的光着屁股玩耍的孩子。
为了喂养这些孩子,当地的粮食消耗量,自然也随之增加。
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增高。
而说老实话,蜀郡和汉中的土地,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土地条件,亩产五石以上,几乎不可能。
所以,当地的粮食供给潜能,其实并不大。
刘彻也不可能跟以往一般,继续从蜀郡和汉中郡大量抽调粮食。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蜀郡和汉中的粮食,顺江而下,运往南方,相对廉价。
但,想要将蜀郡的粮食,运去北方。
那成本就高的吓死人了。
而汉室的第二个粮仓,则是三河地区。
三河地区同时也是春秋以来,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最大的粮食供给地。
战国时,秦国正是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区,才开始崛起,并成为那个能吊打东方六国的bug。
今天的三河地区,则已然成为了汉室这台战争机器最重要的动力引擎。
长城驻军四成以上的军粮,来自于三河地区的百姓产出的粮食。
而且,汉室最大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敖仓,也正是建立在三河地区的关键位置。
自秦以降,能不能吃到敖仓粮,成为了英雄、枭雄们能否主宰天下的关键!
只是,三河地区,目前的情况也与蜀郡差不多。
同样进入了人口暴涨期。
虽然从户口统计上,现在还看不到明显的人口增殖现象。
但,从当地的徭役服役率上,却能明显的看出来。
三河(河南、河西、河东),已经持续三年,徭役服役率直线下降了。
若是做成表格,能轻易发现,该地区的徭役服役率是呈跳水式下降的。
每年,都有大批百姓,因为达到了刘彻规定的标准,而免服徭役。
虽然只是短短一年或者两年。
但,连续三年的跳水,说明了当地的人口急速增长。
几乎每一对夫妻,过去三年,每年都有生育并抚养一个孩子。
过去六十年,天下的人口增长率约为大概百分之九每年。
既大体在过去六十年,中国人口增长增加了一倍多。
但,自从刘彻上台,并且从物质和经济和精神上,鼓励生育后。
在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
生育率和抚养率,每年都是翻倍的往上的增加。
在原先,平均每一个汉家妇女在其育龄,一生平均要生下五个孩子。
但,因为落后的医疗技术以及更加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传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
而在现在,随着百姓的生育意愿和抚养意愿的增加。
不仅仅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上升,而且,幼童的成活率也在上升。
御史大夫衙门就估计,在三河地区,过去三年,每岁人口净增大约一成五。
这使得,汉室实际上能从三河地区调动和使用的粮食下降。
哪怕是因为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当地粮食亩产,增加了一石以上,达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粮食的富裕度,却还不如从前。
尤其是河东郡。
四年前,河东郡每年能富裕粮食,仅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万石。
但现在,已经不足三百万石。
这是人口增加后,粮食消耗随之增加的最直接证据。
这使得刘彻从当地能征调的粮食下降。
在扣除了必要的储备粮食后,整个三河地区,汉室目前最多只能调动三百万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这三百万石,在运输过程中,最少要损耗七十五万石!
也就是说,仅能有两百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能运抵前线,供给大军。
而在现在,在和平条件下,一个士兵(步兵)每年的粮食供给标准是二十石,比农民略高,仅仅够其填饱肚子。
而骑兵,人跟马,按照一人双马标准计算,一年的粮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这还不包括肉食和战马的草料。
换句话说,三河地区的两百来万石粮食,仅能够五万骑兵一年之需。
而,这支军队的后勤消耗和青壮消耗,还不被计算在内。
至于,剩下的那个粮食产区。
就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关中。
只是……
关中熟,天下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自太宗开始,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
在刘彻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刘彻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并且发明和推广了,包括面食、馒头包子在内的多种小麦精加工食品。
这使得,关中的粮食自给率,大大增加。
而全新的小麦种植技术和大量的各种肥料(人畜粪便、土化肥以及部分鲸鱼骨粉、鲑鱼骨粉制成的肥料)的应用,以及大量的水利设施和水车的全方位普及。
使得关中的亩产大大增加。
尤其是小麦产量,直接翻倍。
粟米亩产四石,差不多就已经是极限。
但小麦亩产四石、五石,只是起点。
上林苑里,少府的农稷官负责的试验田,去年,甚至出现了亩产十石的奇迹!... -->>
将前往东南地区的官吏送别后,刘彻以及整个汉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到了转输军粮之上。
在现在的中国,粮食的富余产地,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粮仓,是蜀郡与汉中郡的天府之国。
通过四年来的水利开凿,农具推广和技术提升。
蜀郡和汉中郡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亩产粟米四石比比皆是。
但是,当地的人口,也因此进入爆炸增长期。
粮食亩产增加,使得百姓能有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而且,国家也鼓励生育。
生育抚养三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使家庭免役一年!
四个就能免两年!
五个三年!
十个可获赐几杖!
当今天下,或许生育抚养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一般家庭来说,非常困难。
但是,三四个的话,却是常事!
这几年,蜀郡和汉中的百姓,是憋足了劲,使劲的繁衍后代。
人口出生率和幼童的成活率,成倍的往上增。
以往,种种因为经济或者宗教原因而不举幼子或者溺死女童的案例则垂直下降。
短短三年,蜀郡和汉中地区,乡村亭里,到处都是成群的光着屁股玩耍的孩子。
为了喂养这些孩子,当地的粮食消耗量,自然也随之增加。
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增高。
而说老实话,蜀郡和汉中的土地,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土地条件,亩产五石以上,几乎不可能。
所以,当地的粮食供给潜能,其实并不大。
刘彻也不可能跟以往一般,继续从蜀郡和汉中郡大量抽调粮食。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蜀郡和汉中的粮食,顺江而下,运往南方,相对廉价。
但,想要将蜀郡的粮食,运去北方。
那成本就高的吓死人了。
而汉室的第二个粮仓,则是三河地区。
三河地区同时也是春秋以来,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最大的粮食供给地。
战国时,秦国正是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区,才开始崛起,并成为那个能吊打东方六国的bug。
今天的三河地区,则已然成为了汉室这台战争机器最重要的动力引擎。
长城驻军四成以上的军粮,来自于三河地区的百姓产出的粮食。
而且,汉室最大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敖仓,也正是建立在三河地区的关键位置。
自秦以降,能不能吃到敖仓粮,成为了英雄、枭雄们能否主宰天下的关键!
只是,三河地区,目前的情况也与蜀郡差不多。
同样进入了人口暴涨期。
虽然从户口统计上,现在还看不到明显的人口增殖现象。
但,从当地的徭役服役率上,却能明显的看出来。
三河(河南、河西、河东),已经持续三年,徭役服役率直线下降了。
若是做成表格,能轻易发现,该地区的徭役服役率是呈跳水式下降的。
每年,都有大批百姓,因为达到了刘彻规定的标准,而免服徭役。
虽然只是短短一年或者两年。
但,连续三年的跳水,说明了当地的人口急速增长。
几乎每一对夫妻,过去三年,每年都有生育并抚养一个孩子。
过去六十年,天下的人口增长率约为大概百分之九每年。
既大体在过去六十年,中国人口增长增加了一倍多。
但,自从刘彻上台,并且从物质和经济和精神上,鼓励生育后。
在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
生育率和抚养率,每年都是翻倍的往上的增加。
在原先,平均每一个汉家妇女在其育龄,一生平均要生下五个孩子。
但,因为落后的医疗技术以及更加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传统,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
而在现在,随着百姓的生育意愿和抚养意愿的增加。
不仅仅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上升,而且,幼童的成活率也在上升。
御史大夫衙门就估计,在三河地区,过去三年,每岁人口净增大约一成五。
这使得,汉室实际上能从三河地区调动和使用的粮食下降。
哪怕是因为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使得当地粮食亩产,增加了一石以上,达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粮食的富裕度,却还不如从前。
尤其是河东郡。
四年前,河东郡每年能富裕粮食,仅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万石。
但现在,已经不足三百万石。
这是人口增加后,粮食消耗随之增加的最直接证据。
这使得刘彻从当地能征调的粮食下降。
在扣除了必要的储备粮食后,整个三河地区,汉室目前最多只能调动三百万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这三百万石,在运输过程中,最少要损耗七十五万石!
也就是说,仅能有两百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能运抵前线,供给大军。
而在现在,在和平条件下,一个士兵(步兵)每年的粮食供给标准是二十石,比农民略高,仅仅够其填饱肚子。
而骑兵,人跟马,按照一人双马标准计算,一年的粮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这还不包括肉食和战马的草料。
换句话说,三河地区的两百来万石粮食,仅能够五万骑兵一年之需。
而,这支军队的后勤消耗和青壮消耗,还不被计算在内。
至于,剩下的那个粮食产区。
就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关中。
只是……
关中熟,天下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自太宗开始,关中就从粮食输出地,变成了粮食输入地。
在刘彻即位前,关中就已经每年需要从关东转输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满足关中的贵族和长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刘彻即位后,通过提倡和鼓励百姓转种冬小麦。
并且发明和推广了,包括面食、馒头包子在内的多种小麦精加工食品。
这使得,关中的粮食自给率,大大增加。
而全新的小麦种植技术和大量的各种肥料(人畜粪便、土化肥以及部分鲸鱼骨粉、鲑鱼骨粉制成的肥料)的应用,以及大量的水利设施和水车的全方位普及。
使得关中的亩产大大增加。
尤其是小麦产量,直接翻倍。
粟米亩产四石,差不多就已经是极限。
但小麦亩产四石、五石,只是起点。
上林苑里,少府的农稷官负责的试验田,去年,甚至出现了亩产十石的奇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