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骁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书友f663026、lcx700319、人墙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
斗争无处不在,这就是主臣之间的无声斗争。
不仅周瑜是这样,早先的李玄、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样也是如此。
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甚至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
为此,很多朝中老臣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何李利年纪轻轻却能驾驭偌大的西凉军团,并让李玄、贾诩、郭嘉和周瑜等当世人杰,为之死心塌地的效忠;即使受到不公平对待,仍旧不改初衷。可他们万万想不到,李利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将麾下文臣武将折服。
除了他们,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李利对麾下一众文武拥有独特的驭下之术,使其投效于自己麾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天生就甘愿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为具有强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相对于心思缜密的文士而言,武将们则要简单得多。因为李利本身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不仅武艺高强,且智谋如海,战绩彪炳,百战不殆。而武将们生性豪迈,爱憎分明,对于他们而言,能跟随一位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且处事公允的主公,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更何况,武威军是李利亲手组建起来的,麾下一众战将都是亲信嫡系将领,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统兵大将。长安之战中确如有心人所言,武威军兼并了原来的西凉军。全军打散混编其实就是为了便于武威军彻底将原西凉军一口吞下,有利于李利掌控全军。是以,当时很多西凉旧将都被编入郡府兵之中,还有些将领被派往边疆戎守;而武威军将领则悉数成为各个主力战营的将领。鲜有外放戍边者。只不过。这种事可做不可说,三年来李利守口如瓶从未正面回应过这种说法。时至今日他依然不会承认。不过,也没人再敢向他询问。
正是由于李利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是以,今日帅府议事最先宣读的便是对麾下武将的封赏。这么做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为了给文官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趁着这点时间转换思维,端正态度,知道自己往后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绝对不能沾不能碰,更不能做,否则便是违背主公李利的意愿,后果很严重。
对待武将。李利一贯采取恩威并施的驭下之术。而对于文官,他则是一边以礼相待一边敲打,待其彻底明白过来后,再施以恩威收服其心。而后委以重任。
因此,一直以来李利都喜欢将自己看重的文士或武将先留在身边近距离观察,也便于文士武将们对他加深了解,最好是彼此信任,而后再行安排职务。这便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不管这些人曾在历史上多么有名,李利都要亲自观察一番,而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真正能够进入他的视线的文士并不多,然则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文官或武将都会得到重用,继而成为各营主将或封疆大吏。
这便是年龄优势的最佳体现。李利前世并没有身居高位,仅是一个领兵的中级将领而已,但他对权势的领悟和对人性的琢磨却颇有心得。曾经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帝王便是康熙皇帝,这是一位统治天下长达六十余年的千古一帝,而他一生用人驭人之术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所选用的文臣武将几乎全是来自他身边的人,知人善任,大胆放权,为后来两百年的王朝打下坚实基础,夯实了一个王朝的根基。
时空轮转,曾经熟悉的历史变成未来,而李利脑海里的记忆却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而愈发清晰起来。世间没有人生而知之,但随着时局变化和对现实状况的深刻解读,很多人和事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以,李利有着充裕的时间一步步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前行,将自己脑海中存储的记忆与实际相印证,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驭人之术,成就完全属于自己的帝王之道。
是故,一直以来李利与麾下文武相处的十分愉快,熟谙帝王之术,能够娴熟地驾驭麾下文臣武将,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局势。然而,他麾下的一众文武却无人能够完全摸透他的心思,很多决策都无迹可寻,让众人无从揣摩。休养生息之策是这样,此番军政大变革同样如此,事先没有征兆,不漏半点风声,直到颁布之时才彻底揭开谜底。以至于,堂下众人既感突兀,又觉得实属必然,古来圣贤治世均是如此。
&nb... -->>
【感谢:书友f663026、lcx700319、人墙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
斗争无处不在,这就是主臣之间的无声斗争。
不仅周瑜是这样,早先的李玄、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同样也是如此。
这些不为人知的隐秘,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甚至连一点端倪都看不出来。
为此,很多朝中老臣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何李利年纪轻轻却能驾驭偌大的西凉军团,并让李玄、贾诩、郭嘉和周瑜等当世人杰,为之死心塌地的效忠;即使受到不公平对待,仍旧不改初衷。可他们万万想不到,李利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将麾下文臣武将折服。
除了他们,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李利对麾下一众文武拥有独特的驭下之术,使其投效于自己麾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折服其心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是人性使然,没有人天生就甘愿屈居人下,只有真正折服其心之人才能成为具有强大掌控力的上位者。
相对于心思缜密的文士而言,武将们则要简单得多。因为李利本身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不仅武艺高强,且智谋如海,战绩彪炳,百战不殆。而武将们生性豪迈,爱憎分明,对于他们而言,能跟随一位文韬武略、知人善任,且处事公允的主公,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更何况,武威军是李利亲手组建起来的,麾下一众战将都是亲信嫡系将领,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统兵大将。长安之战中确如有心人所言,武威军兼并了原来的西凉军。全军打散混编其实就是为了便于武威军彻底将原西凉军一口吞下,有利于李利掌控全军。是以,当时很多西凉旧将都被编入郡府兵之中,还有些将领被派往边疆戎守;而武威军将领则悉数成为各个主力战营的将领。鲜有外放戍边者。只不过。这种事可做不可说,三年来李利守口如瓶从未正面回应过这种说法。时至今日他依然不会承认。不过,也没人再敢向他询问。
正是由于李利对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力,是以,今日帅府议事最先宣读的便是对麾下武将的封赏。这么做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为了给文官们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趁着这点时间转换思维,端正态度,知道自己往后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绝对不能沾不能碰,更不能做,否则便是违背主公李利的意愿,后果很严重。
对待武将。李利一贯采取恩威并施的驭下之术。而对于文官,他则是一边以礼相待一边敲打,待其彻底明白过来后,再施以恩威收服其心。而后委以重任。
因此,一直以来李利都喜欢将自己看重的文士或武将先留在身边近距离观察,也便于文士武将们对他加深了解,最好是彼此信任,而后再行安排职务。这便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不管这些人曾在历史上多么有名,李利都要亲自观察一番,而后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真正能够进入他的视线的文士并不多,然则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文官或武将都会得到重用,继而成为各营主将或封疆大吏。
这便是年龄优势的最佳体现。李利前世并没有身居高位,仅是一个领兵的中级将领而已,但他对权势的领悟和对人性的琢磨却颇有心得。曾经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帝王便是康熙皇帝,这是一位统治天下长达六十余年的千古一帝,而他一生用人驭人之术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所选用的文臣武将几乎全是来自他身边的人,知人善任,大胆放权,为后来两百年的王朝打下坚实基础,夯实了一个王朝的根基。
时空轮转,曾经熟悉的历史变成未来,而李利脑海里的记忆却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而愈发清晰起来。世间没有人生而知之,但随着时局变化和对现实状况的深刻解读,很多人和事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其中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以,李利有着充裕的时间一步步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前行,将自己脑海中存储的记忆与实际相印证,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驭人之术,成就完全属于自己的帝王之道。
是故,一直以来李利与麾下文武相处的十分愉快,熟谙帝王之术,能够娴熟地驾驭麾下文臣武将,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局势。然而,他麾下的一众文武却无人能够完全摸透他的心思,很多决策都无迹可寻,让众人无从揣摩。休养生息之策是这样,此番军政大变革同样如此,事先没有征兆,不漏半点风声,直到颁布之时才彻底揭开谜底。以至于,堂下众人既感突兀,又觉得实属必然,古来圣贤治世均是如此。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