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贞观富贵闲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孩子的人家小孩子往往都是捡着大孩子的衣服穿的,何况是在唐朝。
洗好身体穿上衣服,勉强合身,色作浅黄,虽然破旧却很干净整齐,只是穿的时候费了一番周折。上身是斜襟短襦,袖子不是那么宽大。下身则是开口?,也就是裤子(有人说是开裆裤,窃以为不然,无裆不是开裆)。上衣盖下裤,以带束腰,俱是粗布。这里的粗布其实就是麻布,是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在《诗经》中早有记载:“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而后世所说的粗布则是指棉布。麻布种类分有很多种,然而用来做衣服一般是细麻布,也叫夏布,在唐朝的时候江南道是夏布的主产地,还曾做为贡品。
鞋是麻鞋,敖浩还以为会是草鞋呢,麻鞋是用粗麻编制而成的,比之草鞋要美观舒适的多了,再辅以千层底与厚麻袜走起路来竟也很舒服。只是此时的衣物都不如现代柔软,加上没穿内/裤难以适应,敖浩的皮肤被刮的有些麻痒。
赶到大厅的时候,饭菜已经上桌,但大家都没动筷,老汉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首,两个姐姐则端坐两边。敖浩隐约知道要做什么,心领神会的端起桌子上的水碗,走到老汉的身旁跪下恭恭敬敬的给老汉敬茶:“耶耶在上,受孩儿敖浩一拜,谢耶耶收养之恩。”等老汉接过木碗敖浩就地磕头,其实他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电视里有过这样的就学了个十成十。
接过水碗老汉大为感动,虽然碗里只是开水,也不知道孩子这是从哪里学来的礼节,但是一看就是心诚啊,喝了一口激动的说道:“好,好,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为父叫敖水生,这个是你阿姊红秀,这个你三姊是婷玉,你还有个大姊叫晨梅嫁到老县城了。”
“小弟见过二位阿姊。”敖浩站起来冲两位姐姐抱拳作揖。
见到敖浩这般动作,二姐更是认定这个弟弟不一般,本来大家等敖浩一起开饭是礼节也是为了以示郑重,却不想敖浩来了这么一出,这种礼节她连见都没有见过,其意更诚,当下对敖浩更为亲切:“弟弟不用多礼,这套衣服穿的还合身吧?”
“合身,非常合身。”敖浩自己本来就是苦出身,自然不会说什么不好听的话。
小玉早就饿了,刚才是听姐姐的嘱咐才那么安静,现在过来插话一副大人的模样:“以后我就是你阿姊了,你要听我的话,不听我的话我就打你的屁股。”
敖浩顿然无语,有些尴尬,灿灿然回道:“是,我听阿姊的话。”心说自己现在身体是比你小,但好歹也是二十好几的人了,这要是还要被你打屁股那我还不丢死个人啊。
小玉实在,可二姐是个明白人啊,小孩子的心理摸的透彻,小玉本来是家中老幺,自然事事得听大人的,现在有个更小的她自然像抖抖威风,只是弟弟不是一般小孩可比,这打屁股的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赶忙打起圆场:“耶耶,大家都饿了,开饭吧?”
“也是,来来,大家吃饭。”
敖浩一看解围赶紧就坐下首,早有二姐盛了饭递过来。饭自然是米饭,唐朝时期中原主食大部分是面食,但这里却属于江南,多耕水稻,一年一熟。菜却是咸蛋,笋片蒸腊肉,再有个不知道什么汤,盛饭菜的器物均是木制的。敖浩心里明白,家中贫困,这样的食物肯定是为了款待他,平时不见得能吃的这么好,于是少吃菜多吃饭。
席间二姐似乎明白敖浩的心思,不时夹菜给他,小玉则有样学样,看来是准备当个好姐姐。父亲心情愉悦,喜得一子又看着一家其乐融融老怀宽慰,话语就多了起来。
原来这一家人是十几年前战乱时期从大兴城那边过来的,迁到这里才五六年的时间,母亲在过来的路上过去了,这个小村子还有十几户人家是同宗。父亲看着是个老汉,其实才四十五岁,大姐晨梅今年十七,两年前嫁给了县里的衙役罗鹏,二姐则是今年十四,小玉十岁。
饭后几人又闲聊多时,越发亲近,天色更晚,打点好铺盖安排敖浩跟父亲睡了一间房。
敖浩睡不习惯,在榻上睁眼躺着感慨万千,自己在这大唐终于有个落脚的地方了,终于是有个家了,只是不知道现代的爷爷、母亲和妹妹怎么样了,但愿她们一切安好。
-------------------------------------------------(注1:唐朝时称父亲为耶耶或者大人、爸、哥哥。注2:唐时称姐姐阿姊,在宋时姐姐是对母亲的称呼。注3:希望那些以为唐朝小孩子应该叫大牛二丫的人请先不要喷,《礼记.内则》早有记载,百日时要剪发,为其取名,一般来说不会用牲畜来给孩子取名。另外还有乳名,在孩子出生三天就可以取乳名了,常见以“阿”“小”为开头,如,阿玉、小健。注4:关于收养,唐代时对收养孩子有严格的规定,收养杂户徒一年收养官户杖100,并解除关系,而收养异姓则徒一年,被收养人不足三岁的话可以收养但要改姓,所以一般都不敢随便收养。注5:关于坐,本章提到的坐均指跪坐,初唐时候是没有凳子的,一般都是跪坐在榻上,相熟的人也可盘腿坐。注6:宋朝以前中国大都是分餐制,像文中提到的合餐,笔者认为也不是不可能,却只是无奈之举,分餐太过繁琐,贫穷人家有学胡人的,删繁就简之下也就成了文中这样不伦不类,此番猜测乃个人愚见没得污了各位法眼,还请各位看官不要打脸。)
(特注:因唐时的称呼极为难考,又不便于阅读,以后的章节都会更改为现代称呼以方便阅读就算剧情需要也会尽量口语化)
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孩子的人家小孩子往往都是捡着大孩子的衣服穿的,何况是在唐朝。
洗好身体穿上衣服,勉强合身,色作浅黄,虽然破旧却很干净整齐,只是穿的时候费了一番周折。上身是斜襟短襦,袖子不是那么宽大。下身则是开口?,也就是裤子(有人说是开裆裤,窃以为不然,无裆不是开裆)。上衣盖下裤,以带束腰,俱是粗布。这里的粗布其实就是麻布,是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在《诗经》中早有记载:“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而后世所说的粗布则是指棉布。麻布种类分有很多种,然而用来做衣服一般是细麻布,也叫夏布,在唐朝的时候江南道是夏布的主产地,还曾做为贡品。
鞋是麻鞋,敖浩还以为会是草鞋呢,麻鞋是用粗麻编制而成的,比之草鞋要美观舒适的多了,再辅以千层底与厚麻袜走起路来竟也很舒服。只是此时的衣物都不如现代柔软,加上没穿内/裤难以适应,敖浩的皮肤被刮的有些麻痒。
赶到大厅的时候,饭菜已经上桌,但大家都没动筷,老汉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首,两个姐姐则端坐两边。敖浩隐约知道要做什么,心领神会的端起桌子上的水碗,走到老汉的身旁跪下恭恭敬敬的给老汉敬茶:“耶耶在上,受孩儿敖浩一拜,谢耶耶收养之恩。”等老汉接过木碗敖浩就地磕头,其实他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电视里有过这样的就学了个十成十。
接过水碗老汉大为感动,虽然碗里只是开水,也不知道孩子这是从哪里学来的礼节,但是一看就是心诚啊,喝了一口激动的说道:“好,好,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为父叫敖水生,这个是你阿姊红秀,这个你三姊是婷玉,你还有个大姊叫晨梅嫁到老县城了。”
“小弟见过二位阿姊。”敖浩站起来冲两位姐姐抱拳作揖。
见到敖浩这般动作,二姐更是认定这个弟弟不一般,本来大家等敖浩一起开饭是礼节也是为了以示郑重,却不想敖浩来了这么一出,这种礼节她连见都没有见过,其意更诚,当下对敖浩更为亲切:“弟弟不用多礼,这套衣服穿的还合身吧?”
“合身,非常合身。”敖浩自己本来就是苦出身,自然不会说什么不好听的话。
小玉早就饿了,刚才是听姐姐的嘱咐才那么安静,现在过来插话一副大人的模样:“以后我就是你阿姊了,你要听我的话,不听我的话我就打你的屁股。”
敖浩顿然无语,有些尴尬,灿灿然回道:“是,我听阿姊的话。”心说自己现在身体是比你小,但好歹也是二十好几的人了,这要是还要被你打屁股那我还不丢死个人啊。
小玉实在,可二姐是个明白人啊,小孩子的心理摸的透彻,小玉本来是家中老幺,自然事事得听大人的,现在有个更小的她自然像抖抖威风,只是弟弟不是一般小孩可比,这打屁股的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赶忙打起圆场:“耶耶,大家都饿了,开饭吧?”
“也是,来来,大家吃饭。”
敖浩一看解围赶紧就坐下首,早有二姐盛了饭递过来。饭自然是米饭,唐朝时期中原主食大部分是面食,但这里却属于江南,多耕水稻,一年一熟。菜却是咸蛋,笋片蒸腊肉,再有个不知道什么汤,盛饭菜的器物均是木制的。敖浩心里明白,家中贫困,这样的食物肯定是为了款待他,平时不见得能吃的这么好,于是少吃菜多吃饭。
席间二姐似乎明白敖浩的心思,不时夹菜给他,小玉则有样学样,看来是准备当个好姐姐。父亲心情愉悦,喜得一子又看着一家其乐融融老怀宽慰,话语就多了起来。
原来这一家人是十几年前战乱时期从大兴城那边过来的,迁到这里才五六年的时间,母亲在过来的路上过去了,这个小村子还有十几户人家是同宗。父亲看着是个老汉,其实才四十五岁,大姐晨梅今年十七,两年前嫁给了县里的衙役罗鹏,二姐则是今年十四,小玉十岁。
饭后几人又闲聊多时,越发亲近,天色更晚,打点好铺盖安排敖浩跟父亲睡了一间房。
敖浩睡不习惯,在榻上睁眼躺着感慨万千,自己在这大唐终于有个落脚的地方了,终于是有个家了,只是不知道现代的爷爷、母亲和妹妹怎么样了,但愿她们一切安好。
-------------------------------------------------(注1:唐朝时称父亲为耶耶或者大人、爸、哥哥。注2:唐时称姐姐阿姊,在宋时姐姐是对母亲的称呼。注3:希望那些以为唐朝小孩子应该叫大牛二丫的人请先不要喷,《礼记.内则》早有记载,百日时要剪发,为其取名,一般来说不会用牲畜来给孩子取名。另外还有乳名,在孩子出生三天就可以取乳名了,常见以“阿”“小”为开头,如,阿玉、小健。注4:关于收养,唐代时对收养孩子有严格的规定,收养杂户徒一年收养官户杖100,并解除关系,而收养异姓则徒一年,被收养人不足三岁的话可以收养但要改姓,所以一般都不敢随便收养。注5:关于坐,本章提到的坐均指跪坐,初唐时候是没有凳子的,一般都是跪坐在榻上,相熟的人也可盘腿坐。注6:宋朝以前中国大都是分餐制,像文中提到的合餐,笔者认为也不是不可能,却只是无奈之举,分餐太过繁琐,贫穷人家有学胡人的,删繁就简之下也就成了文中这样不伦不类,此番猜测乃个人愚见没得污了各位法眼,还请各位看官不要打脸。)
(特注:因唐时的称呼极为难考,又不便于阅读,以后的章节都会更改为现代称呼以方便阅读就算剧情需要也会尽量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