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抗战之红色警戒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口问我们有没有低保,都是一些坐享其成的懒汉,一些投机分子。”
“要有耐心,百姓需要慢慢的做开导工作。”
“我们为什么不也像先锋军那样实行低保?至少应该把百姓的田税免去,他们的思想就好做了”
“先锋军只是一支军阀的队伍,他们靠着压榨百姓获得财富,现在他们只是在空口许诺,这笔费用他们最后是拿不出来的。”了解华夏实际情况的人没多少相信,这个低保的数字太庞大了,而且还要面临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听说还有义务教育,这样只会让人怀疑这是先锋军的大话而已。
“可是,这个低保的政策我也觉得不错。只是有一个问题我想不明白,难道连万恶的资本家也要吃低保?他们吸了工人的血,还要来吸民众的血。如果只是给穷人低保,那不是可以降低负担,或者给穷苦大众们提高低保待遇?”
“穷人富人的标准由谁来划分?一旦从中有了疏漏,需要的人争取不到,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是会一直在拿低保。他们的贪婪不会放过任何一丝掠夺财富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打倒那个万恶的阶层。”
孟享对于这笔钱早就准备好了。即使全体百姓都吃低保,他也能轻松的支撑三个月。而十亩地不纳税的吸引力使得大部分老百姓都选择了土地。这一块对他没有多少损失,他本来就不指望田赋。这更让他变得轻松了。
人口登记和土地丈量已经展开了。
很多人家选择了户口分开,户口分开可以照样在一起居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上的独立,原来的家族体系在慢慢的崩塌。
土地也被重新划定。地少人多的地区,吃低保的就多一些,先锋军趁机把自己手中该地区的土地放出一些去,以减轻压力。人少土地多的地区,为了逃避十亩以上土地的税赋,土地交易火爆,先锋军趁机吸纳,组建军垦农场,吸纳闲散劳动力和伤残士兵的安置。
为了打击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的高利贷行为,由太平银行牵头发放小额土地低息贷款。根据人口登记的信息,不足十亩地的都可以低息贷款来购买土地,补足十亩之数。这个虽然抬高了地价,但却保障了土地买卖的数量,大政策下,以政策的顺利实施为要。
面对着有利可图的土地交易和逐步高昂的土地税赋,多地的地主们开始抛售部分土地。尤其是特区政府又规定了这一次土地登记后的土地交易需要卖家缴纳高额的土地交易税,这一规定立即让很多惜售的地主提前把土地抛了出去。
换回金银来纷纷投资先锋军抛出的矿山、工厂、铁路的股份。经过了这么些年的社会变革,已经很少有人只是死抱着土地了,大多数都知道工厂赚钱了。先锋军手中此时抱着上百家工厂,除了一些涉及民生,需要计划控制的只抛售了部分股票外,其他的能抛出的就抛出,以此来吸纳地主土豪们手中的资金。
无论是低保还是土地丈量,这都需要一个尺度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才是稳定他的统治的基础。在后世,孟享更是知道标准的重要性。
幸好,此时的中央政府早就开始统一了,孟享后世所熟悉的那些度量衡此时都已经制定好了。在孟享统一拼音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把度量衡的统一推广列入了基本的政府工作之一。
中央政府的度量衡标准的根基就是以米、千克等单位为主的国际标准单位制度,这个单位总比英制等标准要强得多。
随着武器装备的增多,标准化早早的就被孟享注意到了。机械化部队如果没有标准体系不建立起来,那么后果将是很致命的。虽然有基地的支持,后勤的保障压力轻松了许多,但随着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标准需要提前渗透到每一颗螺丝钉上。
“推进公制、沿用市制、限制英制、废除杂制”这是孟享和周白等人商议的结果,即使是要改变,长期习俗的沿袭也是让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过来。
米成了主要的长度单位,尺的沿用改制后的厘米的制度。土地面积依旧是以亩为主,方便百姓识别认知。
政府公用和工业生产以及交易都是以公斤和吨为主,而民间市斤依旧是主流,只是改16两为10两,统一为10进位制。2进位的换算和也方便。
量具以升为生产计量单位,但民间交易的石沿袭中央的改制成了一百斤。
如此的改变给老百姓带来的有些不便,但老蒋政府也推行了八九年了,老韩执行的也很彻底,所以并没有带来很大的麻烦。
为了度量衡的推广,孟享特地提前赶制了一部分度量衡的标准器具,趁着这次登记丈量一下子推了出去。
其中最显眼的是每个村头竖立的村碑了。每块碑上,都记着该村的村名。碑的两边都刻画着米的标准单位和分米的刻度,还有尺和寸的刻度。每块碑的底座上有个一斗的标准刻槽,周边各有一方一圆的两个一升的刻槽。另外每个村都在村碑旁边加上了一大一小两杆天平,从一百公斤重物到新一两都可称量。
土地登记和低保粮食的称量让老百姓都精明了许多。有了这个,一般人也忽悠不住。
标准的施行,受到影响最深的是工厂,因为工厂是在推行公制。不仅仅是统一度量衡,从螺丝螺栓到众多零件的尺寸,很多标准也在统一。先锋军大多数的武器不需要民间来供应,但有些附属的设备需要民间来支持。先锋军的需要就是最好的标准。
此时先锋军的需求还少,有些标准也因为牵扯到国外购买的机器而不能很快统一,只能慢慢的解决,但标准的步子已经确定,正在一步步的朝那个方向走着。
口问我们有没有低保,都是一些坐享其成的懒汉,一些投机分子。”
“要有耐心,百姓需要慢慢的做开导工作。”
“我们为什么不也像先锋军那样实行低保?至少应该把百姓的田税免去,他们的思想就好做了”
“先锋军只是一支军阀的队伍,他们靠着压榨百姓获得财富,现在他们只是在空口许诺,这笔费用他们最后是拿不出来的。”了解华夏实际情况的人没多少相信,这个低保的数字太庞大了,而且还要面临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听说还有义务教育,这样只会让人怀疑这是先锋军的大话而已。
“可是,这个低保的政策我也觉得不错。只是有一个问题我想不明白,难道连万恶的资本家也要吃低保?他们吸了工人的血,还要来吸民众的血。如果只是给穷人低保,那不是可以降低负担,或者给穷苦大众们提高低保待遇?”
“穷人富人的标准由谁来划分?一旦从中有了疏漏,需要的人争取不到,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却是会一直在拿低保。他们的贪婪不会放过任何一丝掠夺财富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打倒那个万恶的阶层。”
孟享对于这笔钱早就准备好了。即使全体百姓都吃低保,他也能轻松的支撑三个月。而十亩地不纳税的吸引力使得大部分老百姓都选择了土地。这一块对他没有多少损失,他本来就不指望田赋。这更让他变得轻松了。
人口登记和土地丈量已经展开了。
很多人家选择了户口分开,户口分开可以照样在一起居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上的独立,原来的家族体系在慢慢的崩塌。
土地也被重新划定。地少人多的地区,吃低保的就多一些,先锋军趁机把自己手中该地区的土地放出一些去,以减轻压力。人少土地多的地区,为了逃避十亩以上土地的税赋,土地交易火爆,先锋军趁机吸纳,组建军垦农场,吸纳闲散劳动力和伤残士兵的安置。
为了打击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的高利贷行为,由太平银行牵头发放小额土地低息贷款。根据人口登记的信息,不足十亩地的都可以低息贷款来购买土地,补足十亩之数。这个虽然抬高了地价,但却保障了土地买卖的数量,大政策下,以政策的顺利实施为要。
面对着有利可图的土地交易和逐步高昂的土地税赋,多地的地主们开始抛售部分土地。尤其是特区政府又规定了这一次土地登记后的土地交易需要卖家缴纳高额的土地交易税,这一规定立即让很多惜售的地主提前把土地抛了出去。
换回金银来纷纷投资先锋军抛出的矿山、工厂、铁路的股份。经过了这么些年的社会变革,已经很少有人只是死抱着土地了,大多数都知道工厂赚钱了。先锋军手中此时抱着上百家工厂,除了一些涉及民生,需要计划控制的只抛售了部分股票外,其他的能抛出的就抛出,以此来吸纳地主土豪们手中的资金。
无论是低保还是土地丈量,这都需要一个尺度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才是稳定他的统治的基础。在后世,孟享更是知道标准的重要性。
幸好,此时的中央政府早就开始统一了,孟享后世所熟悉的那些度量衡此时都已经制定好了。在孟享统一拼音文字的时候,就已经把度量衡的统一推广列入了基本的政府工作之一。
中央政府的度量衡标准的根基就是以米、千克等单位为主的国际标准单位制度,这个单位总比英制等标准要强得多。
随着武器装备的增多,标准化早早的就被孟享注意到了。机械化部队如果没有标准体系不建立起来,那么后果将是很致命的。虽然有基地的支持,后勤的保障压力轻松了许多,但随着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标准需要提前渗透到每一颗螺丝钉上。
“推进公制、沿用市制、限制英制、废除杂制”这是孟享和周白等人商议的结果,即使是要改变,长期习俗的沿袭也是让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过来。
米成了主要的长度单位,尺的沿用改制后的厘米的制度。土地面积依旧是以亩为主,方便百姓识别认知。
政府公用和工业生产以及交易都是以公斤和吨为主,而民间市斤依旧是主流,只是改16两为10两,统一为10进位制。2进位的换算和也方便。
量具以升为生产计量单位,但民间交易的石沿袭中央的改制成了一百斤。
如此的改变给老百姓带来的有些不便,但老蒋政府也推行了八九年了,老韩执行的也很彻底,所以并没有带来很大的麻烦。
为了度量衡的推广,孟享特地提前赶制了一部分度量衡的标准器具,趁着这次登记丈量一下子推了出去。
其中最显眼的是每个村头竖立的村碑了。每块碑上,都记着该村的村名。碑的两边都刻画着米的标准单位和分米的刻度,还有尺和寸的刻度。每块碑的底座上有个一斗的标准刻槽,周边各有一方一圆的两个一升的刻槽。另外每个村都在村碑旁边加上了一大一小两杆天平,从一百公斤重物到新一两都可称量。
土地登记和低保粮食的称量让老百姓都精明了许多。有了这个,一般人也忽悠不住。
标准的施行,受到影响最深的是工厂,因为工厂是在推行公制。不仅仅是统一度量衡,从螺丝螺栓到众多零件的尺寸,很多标准也在统一。先锋军大多数的武器不需要民间来供应,但有些附属的设备需要民间来支持。先锋军的需要就是最好的标准。
此时先锋军的需求还少,有些标准也因为牵扯到国外购买的机器而不能很快统一,只能慢慢的解决,但标准的步子已经确定,正在一步步的朝那个方向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