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医学三字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变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六经法 有真传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症,而提纲却不在此也。
头项病 太阳编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提纲,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胃家实 阳明编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
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提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眩苦呕 少阳编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往来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吐利痛 太阴编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原本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
但欲寐 少阴编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吐蛔渴 厥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一切宜发表法,备之太阳。一切宜攻里法,备之阳明。一切宜和解法,备之少阳。一切宜温补法,备之太阴。一切宜寒凉法,备之厥阴。一切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不同也。
长沙论 叹高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存津液 是真诠 (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五苓散,必啜粥饮。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汗吐下 温清悬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补贵当 方而圆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规矩废 甚于今 自王叔和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物,规矩尽废矣。
二陈尚 九味寻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香苏外 平胃临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汗源涸 耗真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不少。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所致也。
目击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医医法 脑后针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所以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若瘟疫 治相侔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通圣散 两解求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甘石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无弊也。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所以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达原饮 昧其由 吴又可谓病在膜原,以达原饮为方,创异说以欺人,实昧其病由也。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可随波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与男子同,唯经前产后异耳。《济阴纲目》以四物汤加香附、炙草为主,凡经前产后,俱以此出入加减。
月信准 体自康 经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经调则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加干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错杂至 气血伤 经来或早或迟不一者,气血虚而经乱也,宜前汤加人参、白术、黄 之类。
归脾法 主二阳 《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宜归脾汤。
兼郁结 逍遥长 郁气伤肝,思虑伤脾,宜加味逍遥散。
种子者 即此详 种子必调经,以归脾汤治其源,以逍遥散治其流,并以上诸法皆妙,不必他求。唯妇人体肥浓者,恐子宫脂满,另用二陈汤,加川芎、香附为丸。
经闭塞 禁地黄 闭寒脉实,小腹胀痛,与二阳病为女子不月者不同。虽四物汤为妇科所不禁,而经闭及积瘀实症,宜去地黄之濡滞,恐其护蓄,血不行也。加醋炒大黄二钱、桂一钱、桃仁二钱,服五六剂。
孕三月 六君尝 得孕三月之内,多有呕吐、不食,名恶阻,宜六君子汤。俗疑半夏碍胎,而不知仲师惯用之妙品也。高鼓峰云∶半夏合参术为安胎、止呕、进食之上药。
安胎法 寒热商 四物汤去川芎为主。热加黄芩、白术、续断,寒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大抵胎气不安,虚寒者多。庸医以胎火二字惑人,误人无算。
难产者 保生方 横生倒产、浆水太早、交骨不开等症,宜保生无忧散。
开交骨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血大下 补血汤 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满则舟浮。血下太早,则干涸而胎阻矣,宜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欲气旺则血可速生,且欲气旺而推送有力,加附子者取其性急,加酒所以速 、归之用也。保生无忧散治浆水未行,此方治浆水过多,加味归芎汤治交骨不开。三方鼎峙,不可不知。
脚小指 艾火炀 张文仲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符药不效,以艾火如小麦大,灸产妇右脚小指头尖,下火立产。
胎衣阻 失笑匡 胎衣不下,宜以醋汤送失笑散三钱,即下。
产后病 生化将 时医相传云,生化汤加减,治产后百病。若非由于停瘀而误用之,则外邪反入于血室,中气反因以受伤,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合诸说 俱平常 以上相沿之套法,轻病可愈,治重病则不效。
资顾问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精而密 长沙室 《金匮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义精而法密。
妊娠篇 丸散七 《妊娠篇》凡十方∶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妊娠以安胎为主,攻补俱不宜骤,故缓以图之,即此是法。
桂枝汤 列第一 此汤表症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今人只知为伤寒首方。此于《妊娠篇》列为第一方以喝醒千百庸医之梦,亦即是法。师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注∶阴搏阳别为有子,今反云阴脉弱小,是孕只两月,蚀下焦之气,不能作盛势也,过此则不然。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凝,气溢上下,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姜、甘、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焦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也。
附半姜 功超轶 时医以半夏、附子坠胎不用,干姜亦疑其热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保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土脏使胎易长。俗子不知。
内十方 皆法律桂枝汤治妊娠,附子汤治腹痛少腹如扇,茯苓桂枝丸治三月余漏下、动在脐上为 瘕,当归芍药散治怀妊腹中 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当归散妊娠常服,白术散妊娠养胎,方方超妙,用之如神。
惟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散不能无疑。
产后篇 有神术 共九方。
小柴胡 首特笔 妊娠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产后以小柴胡汤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产妇郁冒、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竹叶汤 风痉疾 《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钱院使注云∶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按∶庸医于此症,以生化汤加姜、桂、荆芥、益母草之类,杀人无算。
阳旦汤 功与匹 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子,《活人》以桂枝汤加黄芩者误也。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灼筋而成痉,宜竹叶汤。若数日之久,恶寒症尚在,则为寒风,宜此汤。二汤为一热一寒之对子。师云∶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腹痛条 须详悉 此下八句,皆言腹痛不同,用方各异。
羊肉汤 痛谧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痛满烦 求枳实 满烦不得卧,里实也,宜枳实芍药散。二味无奇,妙在以麦粥下之。
着脐痛 下瘀吉 腹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而痛,宜下瘀血汤。
痛而烦 里热窒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行,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攻热。
攻凉施 毋固必 攻有大承气汤,凉有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云∶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又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又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读此,则知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余以末治之说,为大谬也。
杂病门 还熟读 《金匮》云∶妇人之病,以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纲,至末段谓千变万端,总出于阴阳虚实。而独以弦紧为言者,以经阻之始,大概属寒,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以此为主,而参之兼脉可也。
二十方 效俱速随证详 难悉录唯温经 带下服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共三十六种。因经致病,统名曰带下,言病在带脉,非近时赤白带下之说也。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前阴下血、暮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云云。其功实不止此也。
甘麦汤 脏躁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药到咽 效可卜 闽中诸医,因余用此数方奇效,每缮录于读本之后,亦医风之将转也。余日望之。
道中人 须造福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稚阳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手便错。
凡发热 太阳观 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热未已 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种种不通名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
过此失治,则变为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往来,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太阳外 仔细看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实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遵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提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若吐泻 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以理中汤主之。
吐泻甚 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慢脾说 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栝蒌、胆南星等药陷入太阴者。既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加入附子,或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应,宜吴茱萸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提纲不在此也。
阴阳证 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虚心领会,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造孽无极矣。
即痘疹 此传心 痘为先天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一切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以致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等补中宫土气,以为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不少!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辩》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
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法。
谁同志 度金针
小儿第二十四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金匮》云∶人得风气以生长。此一语最精,风即气也。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和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若大人之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医者宜化邪风为和风,即所以除邪气而匡正气。闽中市医,遇小儿诸病及惊痫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莱菔子、全蝎、大黄、急性子、皂角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葱汁调。敷于囟门以及胸中、脐中、足心,为拔风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归怨之者,以为外敷之法,不妨姑试,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为害。而不知一敷之后,元气为其拔散,即揭去其药,而既散之气,永不能使之复聚矣。况囟门为元阳之会,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皆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凡以保赤为心者,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于急惊、慢惊、食积之说,预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前胡、赤芍、钩藤钩、荆芥、天麻、浓朴、神曲、山楂、苍术、胆星、葶苈子、萝卜子、贝母、牛黄、朱砂、天竺黄、枳壳、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为一方,或分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
nbsp;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伤寒病 极变迁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变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六经法 有真传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症,而提纲却不在此也。
头项病 太阳编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提纲,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胃家实 阳明编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
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提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眩苦呕 少阳编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往来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吐利痛 太阴编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原本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
但欲寐 少阴编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吐蛔渴 厥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一切宜发表法,备之太阳。一切宜攻里法,备之阳明。一切宜和解法,备之少阳。一切宜温补法,备之太阴。一切宜寒凉法,备之厥阴。一切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不同也。
长沙论 叹高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存津液 是真诠 (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皮毛,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五苓散,必啜粥饮。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汗吐下 温清悬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补贵当 方而圆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规矩废 甚于今 自王叔和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物,规矩尽废矣。
二陈尚 九味寻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香苏外 平胃临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汗源涸 耗真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不少。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所致也。
目击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医医法 脑后针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所以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若瘟疫 治相侔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通圣散 两解求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甘石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无弊也。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所以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达原饮 昧其由 吴又可谓病在膜原,以达原饮为方,创异说以欺人,实昧其病由也。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可随波逐流。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妇人病 四物良 与男子同,唯经前产后异耳。《济阴纲目》以四物汤加香附、炙草为主,凡经前产后,俱以此出入加减。
月信准 体自康 经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经调则体自康。
渐早至 药宜凉 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加干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错杂至 气血伤 经来或早或迟不一者,气血虚而经乱也,宜前汤加人参、白术、黄 之类。
归脾法 主二阳 《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宜归脾汤。
兼郁结 逍遥长 郁气伤肝,思虑伤脾,宜加味逍遥散。
种子者 即此详 种子必调经,以归脾汤治其源,以逍遥散治其流,并以上诸法皆妙,不必他求。唯妇人体肥浓者,恐子宫脂满,另用二陈汤,加川芎、香附为丸。
经闭塞 禁地黄 闭寒脉实,小腹胀痛,与二阳病为女子不月者不同。虽四物汤为妇科所不禁,而经闭及积瘀实症,宜去地黄之濡滞,恐其护蓄,血不行也。加醋炒大黄二钱、桂一钱、桃仁二钱,服五六剂。
孕三月 六君尝 得孕三月之内,多有呕吐、不食,名恶阻,宜六君子汤。俗疑半夏碍胎,而不知仲师惯用之妙品也。高鼓峰云∶半夏合参术为安胎、止呕、进食之上药。
安胎法 寒热商 四物汤去川芎为主。热加黄芩、白术、续断,寒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大抵胎气不安,虚寒者多。庸医以胎火二字惑人,误人无算。
难产者 保生方 横生倒产、浆水太早、交骨不开等症,宜保生无忧散。
开交骨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血大下 补血汤 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满则舟浮。血下太早,则干涸而胎阻矣,宜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欲气旺则血可速生,且欲气旺而推送有力,加附子者取其性急,加酒所以速 、归之用也。保生无忧散治浆水未行,此方治浆水过多,加味归芎汤治交骨不开。三方鼎峙,不可不知。
脚小指 艾火炀 张文仲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符药不效,以艾火如小麦大,灸产妇右脚小指头尖,下火立产。
胎衣阻 失笑匡 胎衣不下,宜以醋汤送失笑散三钱,即下。
产后病 生化将 时医相传云,生化汤加减,治产后百病。若非由于停瘀而误用之,则外邪反入于血室,中气反因以受伤,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合诸说 俱平常 以上相沿之套法,轻病可愈,治重病则不效。
资顾问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精而密 长沙室 《金匮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义精而法密。
妊娠篇 丸散七 《妊娠篇》凡十方∶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妊娠以安胎为主,攻补俱不宜骤,故缓以图之,即此是法。
桂枝汤 列第一 此汤表症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今人只知为伤寒首方。此于《妊娠篇》列为第一方以喝醒千百庸医之梦,亦即是法。师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注∶阴搏阳别为有子,今反云阴脉弱小,是孕只两月,蚀下焦之气,不能作盛势也,过此则不然。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凝,气溢上下,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姜、甘、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焦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也。
附半姜 功超轶 时医以半夏、附子坠胎不用,干姜亦疑其热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保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土脏使胎易长。俗子不知。
内十方 皆法律桂枝汤治妊娠,附子汤治腹痛少腹如扇,茯苓桂枝丸治三月余漏下、动在脐上为 瘕,当归芍药散治怀妊腹中 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当归散妊娠常服,白术散妊娠养胎,方方超妙,用之如神。
惟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散不能无疑。
产后篇 有神术 共九方。
小柴胡 首特笔 妊娠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产后以小柴胡汤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产妇郁冒、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竹叶汤 风痉疾 《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钱院使注云∶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按∶庸医于此症,以生化汤加姜、桂、荆芥、益母草之类,杀人无算。
阳旦汤 功与匹 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子,《活人》以桂枝汤加黄芩者误也。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灼筋而成痉,宜竹叶汤。若数日之久,恶寒症尚在,则为寒风,宜此汤。二汤为一热一寒之对子。师云∶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腹痛条 须详悉 此下八句,皆言腹痛不同,用方各异。
羊肉汤 痛谧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痛满烦 求枳实 满烦不得卧,里实也,宜枳实芍药散。二味无奇,妙在以麦粥下之。
着脐痛 下瘀吉 腹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而痛,宜下瘀血汤。
痛而烦 里热窒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行,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攻热。
攻凉施 毋固必 攻有大承气汤,凉有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云∶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又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又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读此,则知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余以末治之说,为大谬也。
杂病门 还熟读 《金匮》云∶妇人之病,以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纲,至末段谓千变万端,总出于阴阳虚实。而独以弦紧为言者,以经阻之始,大概属寒,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以此为主,而参之兼脉可也。
二十方 效俱速随证详 难悉录唯温经 带下服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共三十六种。因经致病,统名曰带下,言病在带脉,非近时赤白带下之说也。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前阴下血、暮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云云。其功实不止此也。
甘麦汤 脏躁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药到咽 效可卜 闽中诸医,因余用此数方奇效,每缮录于读本之后,亦医风之将转也。余日望之。
道中人 须造福
小儿第二十四
小儿病 多伤寒 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稚阳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手便错。
凡发热 太阳观 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热未已 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种种不通名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
过此失治,则变为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往来,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太阳外 仔细看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实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遵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提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若吐泻 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以理中汤主之。
吐泻甚 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慢脾说 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栝蒌、胆南星等药陷入太阴者。既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加入附子,或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应,宜吴茱萸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提纲不在此也。
阴阳证 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虚心领会,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造孽无极矣。
即痘疹 此传心 痘为先天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一切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以致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等补中宫土气,以为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不少!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辩》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
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法。
谁同志 度金针
小儿第二十四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金匮》云∶人得风气以生长。此一语最精,风即气也。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和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若大人之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医者宜化邪风为和风,即所以除邪气而匡正气。闽中市医,遇小儿诸病及惊痫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莱菔子、全蝎、大黄、急性子、皂角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葱汁调。敷于囟门以及胸中、脐中、足心,为拔风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归怨之者,以为外敷之法,不妨姑试,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为害。而不知一敷之后,元气为其拔散,即揭去其药,而既散之气,永不能使之复聚矣。况囟门为元阳之会,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皆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凡以保赤为心者,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于急惊、慢惊、食积之说,预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前胡、赤芍、钩藤钩、荆芥、天麻、浓朴、神曲、山楂、苍术、胆星、葶苈子、萝卜子、贝母、牛黄、朱砂、天竺黄、枳壳、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为一方,或分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