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度鬼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钟的来历,也只有眼镜刘能说得上个大概,小的时候,眼镜刘经常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给我们讲故事,尤其爱讲鬼故事,每每把孩子们吓得不敢回家,走夜路也常念叨着他教给大家的那些古钟上的文字。
记得,每次在讲故事前,他都要把这古钟的来历讲一遍,以至于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能背下来了。说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据眼镜刘说,这口钟原先并不在我们村,而在京城的一座寺庙里,从打造成以后,就一直没有真正挂出来过。而这钟的来历,如按钟身铭文上模模糊糊的制造者来看,应该是一个和尚造的,但由于字迹模糊,那“首行”也不应该是他的本名,经过眼镜刘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加上两个丢掉的笔画,这制钟人应该就是明朝“怪僧”-道衍和尚。
喜欢历史的人应该对道衍有所了解,甚至有人认为大明几百年的江山,如按功劳讲,首屈一指的就应该是这位得道高僧了。
一个和尚,遁入空门之人,为何在明史上留下如此重要的足迹呢?依眼镜刘的说法,那可不是一般的和尚,那是一位将儒、释、道、易经、宋明理学等一系列学问融会贯通的得道“怪僧”。
一提起怪,孩子们就会格外好奇,每每讲到这里,眼镜刘就会很郑重地往上推一推他那副硕大的镜框子,然后正襟危坐,开始给我们详细讲述“怪僧”道衍这个人。
道衍,是他的法名,他的真名叫姚广孝。有时候我也曾试着想,如果他没入空门,一直叫姚广孝,他是否也能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明朝政客呢?可是历史不允许重来,他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僧,然而也是世人眼里的“怪僧”。
按说出家人本不应该关心世事,往恋红尘,可这位“怪僧”道衍不但干预了当时的明朝前期政治格局,而且干预得还很彻底,甚至做到了推翻一个旧皇帝,拥立一个新皇帝这样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眼镜刘陆陆续续地讲,我们慢慢悠悠地听。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眼镜刘给道衍和尚归纳了人生四大作为,也可以说是道衍一生留下的四大迷团。
其一是发起“靖难”之变;二是探寻建文迷踪;三是监修《永乐大典》及永乐大钟;四是在刘伯温之后再控渤海之蛟。
前两大迷团,在历史上多多少少都有个定论,比如讲,主张发起“靖难”之变,在明成祖朱棣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个和尚帮他拿下了造反这天大的主意,以致一遭事成,明朝改代立新,从此开始了励精图治的鼎盛时期。
而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朱棣身边的众谋士、心腹们没有一个有如此决绝之心,甚至对这种造反的话连讲也不敢讲啊,而只有逍遥世外的一个和尚,坚决建议要起兵,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个和尚为何要如此热衷于关心政事呢?
这还要从另外一个故事谈起,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吧!在当时已颇具名望的前提下,他为何不去投奔一统北方的曹操,而偏要苦苦追随一穷二白的刘备呢?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位卧龙先生的... -->>
古钟的来历,也只有眼镜刘能说得上个大概,小的时候,眼镜刘经常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给我们讲故事,尤其爱讲鬼故事,每每把孩子们吓得不敢回家,走夜路也常念叨着他教给大家的那些古钟上的文字。
记得,每次在讲故事前,他都要把这古钟的来历讲一遍,以至于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能背下来了。说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据眼镜刘说,这口钟原先并不在我们村,而在京城的一座寺庙里,从打造成以后,就一直没有真正挂出来过。而这钟的来历,如按钟身铭文上模模糊糊的制造者来看,应该是一个和尚造的,但由于字迹模糊,那“首行”也不应该是他的本名,经过眼镜刘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加上两个丢掉的笔画,这制钟人应该就是明朝“怪僧”-道衍和尚。
喜欢历史的人应该对道衍有所了解,甚至有人认为大明几百年的江山,如按功劳讲,首屈一指的就应该是这位得道高僧了。
一个和尚,遁入空门之人,为何在明史上留下如此重要的足迹呢?依眼镜刘的说法,那可不是一般的和尚,那是一位将儒、释、道、易经、宋明理学等一系列学问融会贯通的得道“怪僧”。
一提起怪,孩子们就会格外好奇,每每讲到这里,眼镜刘就会很郑重地往上推一推他那副硕大的镜框子,然后正襟危坐,开始给我们详细讲述“怪僧”道衍这个人。
道衍,是他的法名,他的真名叫姚广孝。有时候我也曾试着想,如果他没入空门,一直叫姚广孝,他是否也能成为一名叱咤风云的明朝政客呢?可是历史不允许重来,他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僧,然而也是世人眼里的“怪僧”。
按说出家人本不应该关心世事,往恋红尘,可这位“怪僧”道衍不但干预了当时的明朝前期政治格局,而且干预得还很彻底,甚至做到了推翻一个旧皇帝,拥立一个新皇帝这样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眼镜刘陆陆续续地讲,我们慢慢悠悠地听。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眼镜刘给道衍和尚归纳了人生四大作为,也可以说是道衍一生留下的四大迷团。
其一是发起“靖难”之变;二是探寻建文迷踪;三是监修《永乐大典》及永乐大钟;四是在刘伯温之后再控渤海之蛟。
前两大迷团,在历史上多多少少都有个定论,比如讲,主张发起“靖难”之变,在明成祖朱棣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正是这个和尚帮他拿下了造反这天大的主意,以致一遭事成,明朝改代立新,从此开始了励精图治的鼎盛时期。
而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朱棣身边的众谋士、心腹们没有一个有如此决绝之心,甚至对这种造反的话连讲也不敢讲啊,而只有逍遥世外的一个和尚,坚决建议要起兵,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个和尚为何要如此热衷于关心政事呢?
这还要从另外一个故事谈起,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吧!在当时已颇具名望的前提下,他为何不去投奔一统北方的曹操,而偏要苦苦追随一穷二白的刘备呢?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位卧龙先生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