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欧皇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后世华夏,世人都知道戚继光,但不少人都不知道,戚继光时代,还有个俞大猷,抗倭功绩,不亚于戚继光。而且,领兵才能也不比戚继光低。
当时的人们,称呼二人为“俞龙戚虎”。龙明显比虎强,所以,当时的人,对俞大猷的评价,还要高于戚继光。
俞大猷武艺高强,在当时不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也算是顶尖高手了。甚至,泉州南少林传开的扁担拳,就来自于俞大猷的《剑经》。当然,这《剑经》实际上是少林棍法。俞大猷在泉州抗倭的时候,顺便把这个棍法,传给了南少林。满清时期,南少林僧人把《剑经》传予乡民。乡民们因为满清的“禁武令”,不能公开携带棍棒,没事的时候,干脆使用扁担,演练此种棍法。后来,就发展出了“扁担拳”。后来,《剑经》还被戚继光编入了《纪效新书》,做了详细介绍。
不过,俞大猷和戚继光虽然同为抗倭名将,可命运截然不同。俞大猷性情刚直,不知变通,结果被朝廷猜忌和排挤打压。
而戚继光,则比较狡猾些。戚继光投靠了首辅张居正,每年送大量的奇珍异宝给张居正。然后,戚继光就得到了张居正的庇护,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当然,等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戚继光也就跟着倒霉了。不过,在此之前,老戚好歹也风光过很久。
俞大猷和戚继光的练兵策略,是截然不同的。俞大猷喜欢连精兵,各个武艺高强的那种。然后,战时派精兵突击,大破敌军。
而戚继光,则更倾向于训练出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大兵团。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俞大猷练精兵的法子,耗时太长,要十年八年才能见效。而靠着严明的纪律,训练出一支令行禁止的普通军队,只要几个月。而且,若有损耗,补充也方便。而像俞大猷的那种精兵,战斗力虽然强悍,但补充太困难。一战若是尽失精锐,可能就要倒大霉了。而戚继光的练兵方法,哪怕损失再大,只要挑选一批老实的农民,训练几个月,就又恢复了战斗力了。
后来,历史证明了戚继光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俞大猷的做法,更容易出彩。因为,文官们不懂军事,看到俞大猷的精兵那么强悍,自然认为俞大猷比戚继光强。然后,就有了“俞龙戚虎”的说法。
当然,戚继光作为后辈,很多东西也是学自俞大猷。比如,俞大猷的《剑经》,就很被戚继光推崇,还编入了《纪效新书》,也在军中做了推广。
甚至,战车阵的问题上,戚继光也是山寨俞大猷的,然后做了改进。
俞大猷的独轮战车,非常简单,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放三四个尖锐的矛头。作战的时候,独轮车被派到阵前,各自紧挨着。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则插入土中,以求固定。
独轮战车,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含冤入狱后被放出来之后,去大同镇练兵时,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特地设计出来阻挡蒙古骑兵冲阵的。
俞大猷发现,明朝步兵和蒙古骑兵作战,最害怕被蒙古骑兵突入阵中。因为,那样会导致全军崩溃。接下来,就任凭蒙古骑兵砍杀了。
于是,根据含冤去世的著名军事家曾铣的车营之法,俞大猷创造出了独轮战车。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插上三四个矛头,阻挡蒙古骑兵的冲击。若是蒙古骑兵敢撞上来,直接就被车前的三四个矛头给捅穿了。而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因为深深地扎在土里,导致独轮车不会被装开。这样一来,率先冲上来的蒙古骑兵,战马就会被扎死在车前,而骑兵,摔下马后,也会被明军杀死。后面冲上来的蒙古骑兵,只能撞到最先那匹战马的尸体上,不得前进。
这样一来,蒙古骑兵就不可能突入明军步兵阵中了,只能停下来,否则会被自己人撞得人仰马翻。而明军步兵主力,也不会因为战阵被冲垮而溃败。
与此同时,明军步兵,躲在独轮战车阵后面,不住地用火枪和弓箭射击,大量杀伤蒙古骑兵。然后,明军骑兵,等到蒙古骑兵被独轮战车阵阻碍后,也会从侧面冲出来,攻击失去了速度的蒙古骑兵侧翼。
通过独轮战车阻... -->>
在后世华夏,世人都知道戚继光,但不少人都不知道,戚继光时代,还有个俞大猷,抗倭功绩,不亚于戚继光。而且,领兵才能也不比戚继光低。
当时的人们,称呼二人为“俞龙戚虎”。龙明显比虎强,所以,当时的人,对俞大猷的评价,还要高于戚继光。
俞大猷武艺高强,在当时不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也算是顶尖高手了。甚至,泉州南少林传开的扁担拳,就来自于俞大猷的《剑经》。当然,这《剑经》实际上是少林棍法。俞大猷在泉州抗倭的时候,顺便把这个棍法,传给了南少林。满清时期,南少林僧人把《剑经》传予乡民。乡民们因为满清的“禁武令”,不能公开携带棍棒,没事的时候,干脆使用扁担,演练此种棍法。后来,就发展出了“扁担拳”。后来,《剑经》还被戚继光编入了《纪效新书》,做了详细介绍。
不过,俞大猷和戚继光虽然同为抗倭名将,可命运截然不同。俞大猷性情刚直,不知变通,结果被朝廷猜忌和排挤打压。
而戚继光,则比较狡猾些。戚继光投靠了首辅张居正,每年送大量的奇珍异宝给张居正。然后,戚继光就得到了张居正的庇护,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当然,等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戚继光也就跟着倒霉了。不过,在此之前,老戚好歹也风光过很久。
俞大猷和戚继光的练兵策略,是截然不同的。俞大猷喜欢连精兵,各个武艺高强的那种。然后,战时派精兵突击,大破敌军。
而戚继光,则更倾向于训练出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大兵团。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俞大猷练精兵的法子,耗时太长,要十年八年才能见效。而靠着严明的纪律,训练出一支令行禁止的普通军队,只要几个月。而且,若有损耗,补充也方便。而像俞大猷的那种精兵,战斗力虽然强悍,但补充太困难。一战若是尽失精锐,可能就要倒大霉了。而戚继光的练兵方法,哪怕损失再大,只要挑选一批老实的农民,训练几个月,就又恢复了战斗力了。
后来,历史证明了戚继光的思路是正确的。但俞大猷的做法,更容易出彩。因为,文官们不懂军事,看到俞大猷的精兵那么强悍,自然认为俞大猷比戚继光强。然后,就有了“俞龙戚虎”的说法。
当然,戚继光作为后辈,很多东西也是学自俞大猷。比如,俞大猷的《剑经》,就很被戚继光推崇,还编入了《纪效新书》,也在军中做了推广。
甚至,战车阵的问题上,戚继光也是山寨俞大猷的,然后做了改进。
俞大猷的独轮战车,非常简单,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放三四个尖锐的矛头。作战的时候,独轮车被派到阵前,各自紧挨着。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则插入土中,以求固定。
独轮战车,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含冤入狱后被放出来之后,去大同镇练兵时,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特地设计出来阻挡蒙古骑兵冲阵的。
俞大猷发现,明朝步兵和蒙古骑兵作战,最害怕被蒙古骑兵突入阵中。因为,那样会导致全军崩溃。接下来,就任凭蒙古骑兵砍杀了。
于是,根据含冤去世的著名军事家曾铣的车营之法,俞大猷创造出了独轮战车。就是在独轮车前面插上三四个矛头,阻挡蒙古骑兵的冲击。若是蒙古骑兵敢撞上来,直接就被车前的三四个矛头给捅穿了。而独轮车后面两个支架,因为深深地扎在土里,导致独轮车不会被装开。这样一来,率先冲上来的蒙古骑兵,战马就会被扎死在车前,而骑兵,摔下马后,也会被明军杀死。后面冲上来的蒙古骑兵,只能撞到最先那匹战马的尸体上,不得前进。
这样一来,蒙古骑兵就不可能突入明军步兵阵中了,只能停下来,否则会被自己人撞得人仰马翻。而明军步兵主力,也不会因为战阵被冲垮而溃败。
与此同时,明军步兵,躲在独轮战车阵后面,不住地用火枪和弓箭射击,大量杀伤蒙古骑兵。然后,明军骑兵,等到蒙古骑兵被独轮战车阵阻碍后,也会从侧面冲出来,攻击失去了速度的蒙古骑兵侧翼。
通过独轮战车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