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汉末皇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光熹元年二月初,选定吉时后,孝果皇帝刘宏便葬于文陵,这些时候,然后伏泉每日除了在府邸处理事情,那就是入宫陪丧,直到刘宏的棺椁送到陵寝,尸体下葬以后,这才能空闲下来。
而一旦空闲,伏泉所准备的诸般政策计划也该一一实行了,首先开始的便是在朝会向宋太后和小皇帝刘崇举荐新的向他拉拢的名单,因本就是伏泉为了掌控基本朝堂,所以这些人多为数百石朝官,人员分布也多是并非当地望族的豪强和寒门出身的士人为主。
至于州郡世族子弟,除了前番在刘崇登基后,伏泉举荐的多成为千石以上高官的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以外,这次伏泉有意少选,只是相对选取了他放心的一些世族子弟举荐。
当然,这般举荐,伏泉也有意的将那些实权部门,多安排寒门子弟,虽然他需要人才不假,而且这个时代往往世族豪强人才,要比寒门出色的多,但是深知世族豪强德性的伏泉,可真不敢多加重用。
毕竟,一旦有变,世族豪强为了家族和自身前途,往往多会背叛他,反而那些被他一手提拔的寒门不同。寒门士人之中虽然会有品性不佳者,但是多是感恩之人,并且因为伏泉一手提拔,作为伏泉门生故吏的缘故,在政治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非到了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步,否则他们会跟着伏泉一路走到底的。因此,对于那些世族豪强瞧不上眼的官职小的朝官职位,伏泉是有意在里面掺杂了不少实权的寒门进去。
当然,并非是伏泉不愿意重用寒门子弟,实在是寒门人才少,而精英人才更是稀缺,毕竟与世族豪强比,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差了不少,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精英程度,世族豪强比寒门子弟不知道好了多少。
就算自本朝以来,提倡儒学气节,不止太学学风昌盛,便是各地私学也并起,但是那些私学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私学学子受限于自己的客观条件,真正能坚持下去成才的也不多,这也是寒门对比世族豪强一直势弱,所不可避免的原因。
对此,伏泉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除了尽可能的提高寒门官吏在中央和地方上的比例以外,在文事武事上面,也多给这些人出头的机会,让寒门先成为朝野一股不小的势力再说。
这也是伏泉和贾诩商议官吏委任的重要话题,就算他有意拉拢那些想投靠的党人士人,但也不能什么人都收,如果都收世族豪强的人,天知道他后面一些必定会损害世族豪强利益的国策,会不会让这些人对他反扑。
来于后世,对于后汉的土地兼并,世族豪强占据社会重要资源,伏泉可是深知其中危害的,它虽然不会要了表面上是提倡儒家仁厚,内在却是以开拓征服为主的军国主義的大汉的命,但却会让大汉中央朝廷越来越难以制衡各地的世族豪强,最终间接要了大汉的命。
这一点,历史上的党锢,和之后党人士人的诸多对抗汉室的行为,便是明证。
虽说光武中兴后,各方面都是顶级能力的光武帝刘秀,厚待功臣,但并没有说让那些功臣所出身的世族豪强多加优待,没有任何皇帝会看不出这些地方豪族坐大的危害,其实都在想方设法制衡他们,保证中央威信。
而且,在悄无声息的用各种政策制衡各地豪族时,刘秀又大力提倡儒学气节,这里面除了刘秀本就是太学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缘故,同样也有刘秀深知儒学对于控制思想的好处,他要在思想上最大程度控制限制世族豪强。
当世族豪强子弟,都去学习去儒学,以儒学中忠君爱民,不失气节为己任时,这些对于中央王朝来说是大敌的世族豪强,明显在威胁上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如此的话,中央王朝在控制限制制衡他们的力度上,就要小的多了。
然而,时代都会变的,刘秀考虑到了思想进化,最大限度避免再出现前汉王莽的事情,但背不住人是聪明的,是会随时代而变化的。
人都是贪婪的,在世族豪强子弟为主的士人之中,衣食无忧的他们明显想要的更多,而愈发感到朝廷制衡,不满于现状的他们,自然想要更多的权利。再加上汉代一直流传的“大汉国祚四百年之期”的谶纬言语,士人心中因此多有想法,他们和朋友互相结伴同盟,也就慢慢形成了那些一身清正,要和贪官污吏斗争,还大汉政治一片清明的党人集团。
然而,除了少数党人是真的想要做实事以外,大多数党人其实只不过把成为党人,当作他们日后在政治上的保护伞,只是希望对自己仕途有利,他们做一个政治投机者,仅此而已。
当然,其实士人结党倒也没什么,毕竟他们也就是一个政治联盟的团体而已,关键是随着他们政治集团的扩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政治权势,要获取更大的权利,这可就严重影响了封建王朝的皇权统治。
随着党人势力越来越大,针对皇权越多,自然引起皇帝猜忌,而且他们因为出身士人,天生就在舆论上有优势,这不断刺激着皇帝的神经,到了某一个点,也就是汉桓帝刘志时,皇帝彻底忍不住了,终于爆发出来了。
原本在后汉外戚与皇权相互争斗,而悄悄发展壮大,并且结党的党人,连番用谶纬言语,挑衅皇权,争夺权利,导致了刘志眼见党人势大,开启党锢,总算压制住了第一次对抗的团结无比党人。恐怕,这是刘秀怎么也想不到的,他用文化和思想来制衡世族豪强,结果却培养出一个更加团结牢靠的组织。
不过,这也不能怪刘秀,毕竟,提倡儒学弘扬气节,其实也就是一个尝试而已。刘秀可不是穿越者,想到那么多政治上的伎俩,他的出发点和策略都是好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刘秀只注意到控制个人思想,却没有注意到控制社会民间的整体舆论。
所谓三人成虎,完全诠释了舆论的重要性,党一些心思不轨者,掌控了舆论,并且用舆论团结了一大批仕途不如意者,也就不难想像这个团体的内在本质和结党的初衷了。
而他们的内在本质,自然就是成官,保证各自仕途,而... -->>
光熹元年二月初,选定吉时后,孝果皇帝刘宏便葬于文陵,这些时候,然后伏泉每日除了在府邸处理事情,那就是入宫陪丧,直到刘宏的棺椁送到陵寝,尸体下葬以后,这才能空闲下来。
而一旦空闲,伏泉所准备的诸般政策计划也该一一实行了,首先开始的便是在朝会向宋太后和小皇帝刘崇举荐新的向他拉拢的名单,因本就是伏泉为了掌控基本朝堂,所以这些人多为数百石朝官,人员分布也多是并非当地望族的豪强和寒门出身的士人为主。
至于州郡世族子弟,除了前番在刘崇登基后,伏泉举荐的多成为千石以上高官的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以外,这次伏泉有意少选,只是相对选取了他放心的一些世族子弟举荐。
当然,这般举荐,伏泉也有意的将那些实权部门,多安排寒门子弟,虽然他需要人才不假,而且这个时代往往世族豪强人才,要比寒门出色的多,但是深知世族豪强德性的伏泉,可真不敢多加重用。
毕竟,一旦有变,世族豪强为了家族和自身前途,往往多会背叛他,反而那些被他一手提拔的寒门不同。寒门士人之中虽然会有品性不佳者,但是多是感恩之人,并且因为伏泉一手提拔,作为伏泉门生故吏的缘故,在政治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除非到了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步,否则他们会跟着伏泉一路走到底的。因此,对于那些世族豪强瞧不上眼的官职小的朝官职位,伏泉是有意在里面掺杂了不少实权的寒门进去。
当然,并非是伏泉不愿意重用寒门子弟,实在是寒门人才少,而精英人才更是稀缺,毕竟与世族豪强比,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实在是差了不少,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精英程度,世族豪强比寒门子弟不知道好了多少。
就算自本朝以来,提倡儒学气节,不止太学学风昌盛,便是各地私学也并起,但是那些私学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私学学子受限于自己的客观条件,真正能坚持下去成才的也不多,这也是寒门对比世族豪强一直势弱,所不可避免的原因。
对此,伏泉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除了尽可能的提高寒门官吏在中央和地方上的比例以外,在文事武事上面,也多给这些人出头的机会,让寒门先成为朝野一股不小的势力再说。
这也是伏泉和贾诩商议官吏委任的重要话题,就算他有意拉拢那些想投靠的党人士人,但也不能什么人都收,如果都收世族豪强的人,天知道他后面一些必定会损害世族豪强利益的国策,会不会让这些人对他反扑。
来于后世,对于后汉的土地兼并,世族豪强占据社会重要资源,伏泉可是深知其中危害的,它虽然不会要了表面上是提倡儒家仁厚,内在却是以开拓征服为主的军国主義的大汉的命,但却会让大汉中央朝廷越来越难以制衡各地的世族豪强,最终间接要了大汉的命。
这一点,历史上的党锢,和之后党人士人的诸多对抗汉室的行为,便是明证。
虽说光武中兴后,各方面都是顶级能力的光武帝刘秀,厚待功臣,但并没有说让那些功臣所出身的世族豪强多加优待,没有任何皇帝会看不出这些地方豪族坐大的危害,其实都在想方设法制衡他们,保证中央威信。
而且,在悄无声息的用各种政策制衡各地豪族时,刘秀又大力提倡儒学气节,这里面除了刘秀本就是太学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缘故,同样也有刘秀深知儒学对于控制思想的好处,他要在思想上最大程度控制限制世族豪强。
当世族豪强子弟,都去学习去儒学,以儒学中忠君爱民,不失气节为己任时,这些对于中央王朝来说是大敌的世族豪强,明显在威胁上下降了好几个档次,如此的话,中央王朝在控制限制制衡他们的力度上,就要小的多了。
然而,时代都会变的,刘秀考虑到了思想进化,最大限度避免再出现前汉王莽的事情,但背不住人是聪明的,是会随时代而变化的。
人都是贪婪的,在世族豪强子弟为主的士人之中,衣食无忧的他们明显想要的更多,而愈发感到朝廷制衡,不满于现状的他们,自然想要更多的权利。再加上汉代一直流传的“大汉国祚四百年之期”的谶纬言语,士人心中因此多有想法,他们和朋友互相结伴同盟,也就慢慢形成了那些一身清正,要和贪官污吏斗争,还大汉政治一片清明的党人集团。
然而,除了少数党人是真的想要做实事以外,大多数党人其实只不过把成为党人,当作他们日后在政治上的保护伞,只是希望对自己仕途有利,他们做一个政治投机者,仅此而已。
当然,其实士人结党倒也没什么,毕竟他们也就是一个政治联盟的团体而已,关键是随着他们政治集团的扩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政治权势,要获取更大的权利,这可就严重影响了封建王朝的皇权统治。
随着党人势力越来越大,针对皇权越多,自然引起皇帝猜忌,而且他们因为出身士人,天生就在舆论上有优势,这不断刺激着皇帝的神经,到了某一个点,也就是汉桓帝刘志时,皇帝彻底忍不住了,终于爆发出来了。
原本在后汉外戚与皇权相互争斗,而悄悄发展壮大,并且结党的党人,连番用谶纬言语,挑衅皇权,争夺权利,导致了刘志眼见党人势大,开启党锢,总算压制住了第一次对抗的团结无比党人。恐怕,这是刘秀怎么也想不到的,他用文化和思想来制衡世族豪强,结果却培养出一个更加团结牢靠的组织。
不过,这也不能怪刘秀,毕竟,提倡儒学弘扬气节,其实也就是一个尝试而已。刘秀可不是穿越者,想到那么多政治上的伎俩,他的出发点和策略都是好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因为刘秀只注意到控制个人思想,却没有注意到控制社会民间的整体舆论。
所谓三人成虎,完全诠释了舆论的重要性,党一些心思不轨者,掌控了舆论,并且用舆论团结了一大批仕途不如意者,也就不难想像这个团体的内在本质和结党的初衷了。
而他们的内在本质,自然就是成官,保证各自仕途,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