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靖南王府正式推出了代金券制度,所有员工可以选择银元作为工钱也可以选择代金券。但是选择了代金券的员工,在使用代金券时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月工资,人家选择代金券的一下子便比别人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钱。虽然工人们不能确切的算出百分数,但是却知道可以占大便宜。因此,这第一次发行还算是顺利,大约两成的员工选择了代金券。只要代金券顺利的流通起来,后面这样选择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耿精忠等早已计算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银子的使用还是占了主流的,毕竟现在全国用的都是银子。耿精忠自己发明制作的银元也还是大量的被制作出来,但是在将来。银子这玩意必将慢慢的被淘汰掉,耿精忠所中意的并不是银本位,而是后世的金本位,那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再为以后实行金本位制度做铺垫而已。
关于几年前就已经大肆铸造的银币,王府银币的信用度在这几年也早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在日常市场中都在使用银币进行交易,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迫百姓们或者商家们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小心的商家拒绝接受银币,但随着银币遍布到全福建,最终还是敞开了大门接受了银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银币的诸多优点,比如重量轻、携带方便、便于计算等等,这些便利性却是大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也就越来越愿意接受使用银币了。
当时铸造银币的时候,耿精忠就曾经想到了会有人仿造银币,但是耿精忠并没有阻止别人铸造银币,但是却加强了对银币的管理,对于那些过于劣质的银币是不准流入市场的,更不许别人仿照自己的银币样式进行铸造。王府铸造的银币,工艺上是别人所学不到的,铸造出来的银币不论哪方面都是远远强于其他人铸造的银币,很好分辨,因此这些年也就慢慢的淘汰掉了其他的银币,能在福建境内继续保留的银币,都只剩下了几家成色极好的。在铸造银币的过程中,虽然其他几家铸造银币获利微薄,但是数量上来之后,却也能赚不少钱,因此才能够撑到现在。
现在的福建境内,尤其是内陆府县,基本上都已经见不到以前的银锭了,人们使用的都是一枚枚的银币,而且九成银币都是王府铸造的。而在沿海,也就是两处港口,由于外来的商人很多,因此也带来了很多的其他钱币。例如本国商人,外地来的带的都是银锭,而西洋商人用的则是各国产的银元。
对于这一件事情,耿精忠也考虑到了,因此也严令各地银行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马虎。中国的货币体系一直都比较混乱,虽然是实行银本位,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中流通的白银也一直是稂莠不齐。纹银、成色银、酒糟银、虏质银、碎银、甚致是银质物品都可以参入到流通领域中来。而各种白银的实际价值也都不一样,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种白银的性质不能全部都按实际的重量兑换银币。
银行方面同时也要防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趁机在里面营私舞弊,投机取巧的将劣质银当优质银兑换,又或者是短斤少两夸大数额等等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地。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不敢寄希望于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徳,这是新旧货币在过渡阶段最容易滋生的问题,当然对那些故意捣乱以次充优想来浑水摸鱼的人也要亳不客气的加以拒绝。事实上,这件事情也就是在两处港口的银行需要认真的去盘查,其他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外来商人。
苗全琛街道耿精忠的体醒,也便立即做好了这方面的防备。像苗全琛这样的老人做事最是一丝不苟,他同时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兑换记录,每一笔兑换交易都要落实到经办人员,兑换出多少银币兑换回多少白银、多少铜钱、各种性质白银的数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帐可查,并且总行随时都会派人到各地去复查审计,尽可能杜绝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出现问题。
鉴于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更于携带计算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实际情况是,在零售行业中银币比铜钱、白银要方便的多,比如过去要一两银子的商品现在一枚一两的银币就可以搞定,根本不用观查白银的成色、品种,对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省事。王府银币具备这所有的有点,因此,苗全琛在港口处的银行分行推出了一项业务,就是外来商人将大批的银子带来之后,可以立马就到银行去兑换成银币。
相对于本国的商人,在港口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使用银币群体,那就是来自欧州各国的商人们。因为这时欧州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货币体系,各自的国家也都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而且在欧州各国之间在长期的商业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货币兑换体系。因此,对于欧州商人来说更习惯于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中国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糸用起来十分别扭,每次到中国经商商人们只能把自己手里的银元按重量来换算成购买力。或者干脆就先买足银块然后再到中国来经商,而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又要把自己手里的剩银再换算回欧州通行的银币,要不然把银块带回欧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银块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品质、纯度等问题很是麻烦。
虽然这种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利润极高,因此大多数欧州商人也只能忍受这种不便还是趋之若鹜的到中国来经商。王府银币出现之后当然更符合欧州商人的使用习惯,尽管现在王府银币和欧州各国的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汇率换算,但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难题只要将某种交易数额量最大的商品用两种货币价格进行比对,就可以大致换算互相之间的汇率换算。原本西洋商人换银币还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场所,现在就好了,银行一开,即到即对!(未完待续。。)
,靖南王府正式推出了代金券制度,所有员工可以选择银元作为工钱也可以选择代金券。但是选择了代金券的员工,在使用代金券时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月工资,人家选择代金券的一下子便比别人多出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钱。虽然工人们不能确切的算出百分数,但是却知道可以占大便宜。因此,这第一次发行还算是顺利,大约两成的员工选择了代金券。只要代金券顺利的流通起来,后面这样选择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耿精忠等早已计算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银子的使用还是占了主流的,毕竟现在全国用的都是银子。耿精忠自己发明制作的银元也还是大量的被制作出来,但是在将来。银子这玩意必将慢慢的被淘汰掉,耿精忠所中意的并不是银本位,而是后世的金本位,那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再为以后实行金本位制度做铺垫而已。
关于几年前就已经大肆铸造的银币,王府银币的信用度在这几年也早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在日常市场中都在使用银币进行交易,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迫百姓们或者商家们使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小心的商家拒绝接受银币,但随着银币遍布到全福建,最终还是敞开了大门接受了银币。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银币的诸多优点,比如重量轻、携带方便、便于计算等等,这些便利性却是大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也就越来越愿意接受使用银币了。
当时铸造银币的时候,耿精忠就曾经想到了会有人仿造银币,但是耿精忠并没有阻止别人铸造银币,但是却加强了对银币的管理,对于那些过于劣质的银币是不准流入市场的,更不许别人仿照自己的银币样式进行铸造。王府铸造的银币,工艺上是别人所学不到的,铸造出来的银币不论哪方面都是远远强于其他人铸造的银币,很好分辨,因此这些年也就慢慢的淘汰掉了其他的银币,能在福建境内继续保留的银币,都只剩下了几家成色极好的。在铸造银币的过程中,虽然其他几家铸造银币获利微薄,但是数量上来之后,却也能赚不少钱,因此才能够撑到现在。
现在的福建境内,尤其是内陆府县,基本上都已经见不到以前的银锭了,人们使用的都是一枚枚的银币,而且九成银币都是王府铸造的。而在沿海,也就是两处港口,由于外来的商人很多,因此也带来了很多的其他钱币。例如本国商人,外地来的带的都是银锭,而西洋商人用的则是各国产的银元。
对于这一件事情,耿精忠也考虑到了,因此也严令各地银行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能马虎。中国的货币体系一直都比较混乱,虽然是实行银本位,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市场中流通的白银也一直是稂莠不齐。纹银、成色银、酒糟银、虏质银、碎银、甚致是银质物品都可以参入到流通领域中来。而各种白银的实际价值也都不一样,因此也一定要分清各种白银的性质不能全部都按实际的重量兑换银币。
银行方面同时也要防止有的银行工作人员趁机在里面营私舞弊,投机取巧的将劣质银当优质银兑换,又或者是短斤少两夸大数额等等以达到中饱私囊的目地。毕竟在利益面前谁都不敢寄希望于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徳,这是新旧货币在过渡阶段最容易滋生的问题,当然对那些故意捣乱以次充优想来浑水摸鱼的人也要亳不客气的加以拒绝。事实上,这件事情也就是在两处港口的银行需要认真的去盘查,其他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外来商人。
苗全琛街道耿精忠的体醒,也便立即做好了这方面的防备。像苗全琛这样的老人做事最是一丝不苟,他同时下令各分行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兑换记录,每一笔兑换交易都要落实到经办人员,兑换出多少银币兑换回多少白银、多少铜钱、各种性质白银的数量又有多少都要做到有帐可查,并且总行随时都会派人到各地去复查审计,尽可能杜绝在新旧货币兑换中出现问题。
鉴于在中大宗交易中,银币更于携带计算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实际情况是,在零售行业中银币比铜钱、白银要方便的多,比如过去要一两银子的商品现在一枚一两的银币就可以搞定,根本不用观查白银的成色、品种,对买卖双方来说都非常省事。王府银币具备这所有的有点,因此,苗全琛在港口处的银行分行推出了一项业务,就是外来商人将大批的银子带来之后,可以立马就到银行去兑换成银币。
相对于本国的商人,在港口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使用银币群体,那就是来自欧州各国的商人们。因为这时欧州各国都在形成自己的货币体系,各自的国家也都发行自己国家的货币。而且在欧州各国之间在长期的商业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大家都默认的货币兑换体系。因此,对于欧州商人来说更习惯于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中国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糸用起来十分别扭,每次到中国经商商人们只能把自己手里的银元按重量来换算成购买力。或者干脆就先买足银块然后再到中国来经商,而在离开中国的时候又要把自己手里的剩银再换算回欧州通行的银币,要不然把银块带回欧州或是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而使用银块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品质、纯度等问题很是麻烦。
虽然这种交易方式非常不便,但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利润极高,因此大多数欧州商人也只能忍受这种不便还是趋之若鹜的到中国来经商。王府银币出现之后当然更符合欧州商人的使用习惯,尽管现在王府银币和欧州各国的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汇率换算,但对商人来说这并不是难题只要将某种交易数额量最大的商品用两种货币价格进行比对,就可以大致换算互相之间的汇率换算。原本西洋商人换银币还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场所,现在就好了,银行一开,即到即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