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耿精忠一回到王府,便在书房里翻起了书。他的书房里,全都是关于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各方面的都有,就是没有摆放一本关于这个时代读书人必须看的书。一番寻找之后,还真就让他找到了两本关于制糖相关的书籍。第一本就是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本书他已经很熟悉了,前几次看的内容不是炼铁炼钢,就是关于制盐的内容,但是也看到了关于制糖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根本没在意。
第二本是北宋时期一个叫王灼的所撰写的《糖霜谱》,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制糖专著了。这本书够全的,讲的全都是关于糖的内容。从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直到糖业经济发展等等。不过书里面记载的也是采用牛拉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和现在并没有什么改。而《天工开物》里,虽++然没有《糖霜谱》那么精,但是总结的内容却更加的先进,尤其就是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总结了一种石灰法澄清工艺,这个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一整天的时间,耿精忠就呆在了书房里没有出来。这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很好理解,耿精忠很快就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好的方法进行改进。想要糖变得洁白,两种方法最便捷。其中之一就是现在《天工开物》里记载的这个种石灰法澄清工艺。这个很不错。根据反应原理。除了用石灰在加上二氧化碳。两者结合作为澄清剂,便能够得到洁白的砂糖。而且这个法子貌似现在也比较容易做到,不用担心受到技术跟不上的限制。
除此之外,耿精忠有想到还可以用硫酸来达到澄清的目的,但是具体的还得经过食盐的验证。这个事情可以交给实验室的那些西洋人去忙活,反正他们整天的工作就是这个。一想到这一点,耿精忠又不禁感叹起来,自己的学院学员什么时候能成长起来?对于后世的学生来说。即便不是主修化学的,他也知道,硫化物这玩意基本上都是具有吸附能力的,对很多东西都具有漂白作用,用途十分广泛,因此耿精忠也很快就想起了它!
对于甘蔗的榨汁方面,耿精忠也有个很好的办法。这个灵感的源头来自于自己前世的亲身经历。前世时期,还是他读小学与中学时期,他的家里就是加工红薯粉的,要加工红薯淀粉。就必须将洗干净的红薯放在机器里搅碎榨汁,在将红薯放入机器的时候。还要伴随充入清水,然后混合的汁水经过沉淀才能得到淀粉,而根据耿精忠看来,那个机器的构造就很简单。真要说起来,和刚发明出来不久的稻米去壳装置差不多。这将红薯搅碎榨汁和将甘蔗搅碎榨汁都一样,一根轴上安置几个刀片,将甘蔗全部搅碎,然后进入两个滚筒之间压榨,同时伴随清水,混合的汁水出来后,经过过滤网滤去杂质,这样反复进行一两次,不仅效率会大增,并且杂质的含量也会大大的减少。
自己写下详细的建议之后,整理好了然后命人送出去。自己只管下达命令,做事自有下面的人去安排,况且自己已经将内容写的很详细了,若是还做不成,那也说明手下的能力太逊了!这件事情一结束,耿精忠便呆在王府陪伴起家人,足足待了三天,才离开王府前往马尾。马尾集团的大大发展战略已经制定,近期的要事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比如,清丈田亩和商业税加上银行的事情,总的都是姚启圣与苗全琛在负责,这是属于内政。而李光地则一直关注着军队的事务以及吕宋岛的建设,整日里也是忙的不可开交。耿精忠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亲自动手,但是觉着这么闲着也不是个事情,于是便再次出来到各处巡察。一个检查各方面的进度,二来多在属下面前晃悠一下增加存在感!
这一下耿精忠来到了距离马尾不远的王庄农场中,这里自己还是在六年前来过,让王府在这里开辟了几处养殖场以供应军队日常的消耗,几年过去了,军队中的肉食供应倒是很充足,据说还能有不少的肉类贩卖到市面上去,自己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来视察过一番,有点不尽责了!
话说民以食为天,军队战士更是如此,军队的训练本就重,平时的消耗量也要比寻常百姓要多上不少,尤其不能缺少的就是肉食,没有油水的饭菜,战士们吃了,也提供不了充足的体力来参加训练,因此,这些个农场是十分必要的。耿精忠现在到达的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农场,这里处于马尾和福州城中间但是更靠近马尾军营。这里的村庄叫做龙门村,农场就在龙门村的最北边的山谷中,这里的一条河直通闽江,同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回水区围绕起几座山头,在山脚下形成一大片的浅滩,有大量的芦苇。山脚下的谷地土地平坦,取水也方便,正是做养殖场的好地方。
这里这座农场,标号为十三,是王府旗下建立的第十三个农场,也分为了家畜、家禽二个区域。这十三号农场中包含了土地一平方公里也就是一千五百亩,另外在北边还包含了十一座小山头。其中这十一座小山头有八座都是养殖家禽的,只有三座是放养的猪牛羊。
这会子耿精忠最先参观的就是家禽区域,第一站是孵坊。眼前这座大型的孵坊是三年前刚修建的,可以一次孵化两万只鸡苗或者是其他家禽苗。人工孵蛋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早前明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普及。不算什么全新的穿越科技。土法的人工孵蛋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北方的炕孵法和华东的缸孵法。耿精忠不是学养殖出身。没有给过什么好的建议。但是下面的人早就高薪招来了这方面的高手,这里采用的就是炕孵法。
北方的炕孵法方法设备简单,孵化量大,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养殖需求。技术熟练的话,孵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之间,和现代化的电孵法不相上下。一个普通的七火洞炕孵法作坊,一次可以入鸡蛋二千六百枚,每月可以孵化鸡蛋一万五千只之多。即使要扩建也相当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现代化设备和物资,这比起烧制砖土坯砖的保温性更适合孵坊使用。
要是在以前,说不定农场的管事还会发愁去哪儿找那么多的鸡蛋,但是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几年的发展,鸡与蛋早已经形成了循环,源源不绝。更加上这里靠近猴屿港,来往的商人,码头的工人。加上开发区的几万工人,对事务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周边在这两年早已经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链,养殖场、屠宰场一个连着一个,就算这处农场缺鸡苗了,在别的地方也能轻易的收购到。
“朱管事,这农场里现在家禽家畜的总数是多少?”耿精忠对身边小心陪同着的农场管事问道。
朱管事早就等着耿精忠发... -->>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耿精忠一回到王府,便在书房里翻起了书。他的书房里,全都是关于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各方面的都有,就是没有摆放一本关于这个时代读书人必须看的书。一番寻找之后,还真就让他找到了两本关于制糖相关的书籍。第一本就是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本书他已经很熟悉了,前几次看的内容不是炼铁炼钢,就是关于制盐的内容,但是也看到了关于制糖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根本没在意。
第二本是北宋时期一个叫王灼的所撰写的《糖霜谱》,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制糖专著了。这本书够全的,讲的全都是关于糖的内容。从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直到糖业经济发展等等。不过书里面记载的也是采用牛拉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和现在并没有什么改。而《天工开物》里,虽++然没有《糖霜谱》那么精,但是总结的内容却更加的先进,尤其就是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总结了一种石灰法澄清工艺,这个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一整天的时间,耿精忠就呆在了书房里没有出来。这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很好理解,耿精忠很快就能举一反三,想出更好的方法进行改进。想要糖变得洁白,两种方法最便捷。其中之一就是现在《天工开物》里记载的这个种石灰法澄清工艺。这个很不错。根据反应原理。除了用石灰在加上二氧化碳。两者结合作为澄清剂,便能够得到洁白的砂糖。而且这个法子貌似现在也比较容易做到,不用担心受到技术跟不上的限制。
除此之外,耿精忠有想到还可以用硫酸来达到澄清的目的,但是具体的还得经过食盐的验证。这个事情可以交给实验室的那些西洋人去忙活,反正他们整天的工作就是这个。一想到这一点,耿精忠又不禁感叹起来,自己的学院学员什么时候能成长起来?对于后世的学生来说。即便不是主修化学的,他也知道,硫化物这玩意基本上都是具有吸附能力的,对很多东西都具有漂白作用,用途十分广泛,因此耿精忠也很快就想起了它!
对于甘蔗的榨汁方面,耿精忠也有个很好的办法。这个灵感的源头来自于自己前世的亲身经历。前世时期,还是他读小学与中学时期,他的家里就是加工红薯粉的,要加工红薯淀粉。就必须将洗干净的红薯放在机器里搅碎榨汁,在将红薯放入机器的时候。还要伴随充入清水,然后混合的汁水经过沉淀才能得到淀粉,而根据耿精忠看来,那个机器的构造就很简单。真要说起来,和刚发明出来不久的稻米去壳装置差不多。这将红薯搅碎榨汁和将甘蔗搅碎榨汁都一样,一根轴上安置几个刀片,将甘蔗全部搅碎,然后进入两个滚筒之间压榨,同时伴随清水,混合的汁水出来后,经过过滤网滤去杂质,这样反复进行一两次,不仅效率会大增,并且杂质的含量也会大大的减少。
自己写下详细的建议之后,整理好了然后命人送出去。自己只管下达命令,做事自有下面的人去安排,况且自己已经将内容写的很详细了,若是还做不成,那也说明手下的能力太逊了!这件事情一结束,耿精忠便呆在王府陪伴起家人,足足待了三天,才离开王府前往马尾。马尾集团的大大发展战略已经制定,近期的要事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比如,清丈田亩和商业税加上银行的事情,总的都是姚启圣与苗全琛在负责,这是属于内政。而李光地则一直关注着军队的事务以及吕宋岛的建设,整日里也是忙的不可开交。耿精忠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亲自动手,但是觉着这么闲着也不是个事情,于是便再次出来到各处巡察。一个检查各方面的进度,二来多在属下面前晃悠一下增加存在感!
这一下耿精忠来到了距离马尾不远的王庄农场中,这里自己还是在六年前来过,让王府在这里开辟了几处养殖场以供应军队日常的消耗,几年过去了,军队中的肉食供应倒是很充足,据说还能有不少的肉类贩卖到市面上去,自己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来视察过一番,有点不尽责了!
话说民以食为天,军队战士更是如此,军队的训练本就重,平时的消耗量也要比寻常百姓要多上不少,尤其不能缺少的就是肉食,没有油水的饭菜,战士们吃了,也提供不了充足的体力来参加训练,因此,这些个农场是十分必要的。耿精忠现在到达的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农场,这里处于马尾和福州城中间但是更靠近马尾军营。这里的村庄叫做龙门村,农场就在龙门村的最北边的山谷中,这里的一条河直通闽江,同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回水区围绕起几座山头,在山脚下形成一大片的浅滩,有大量的芦苇。山脚下的谷地土地平坦,取水也方便,正是做养殖场的好地方。
这里这座农场,标号为十三,是王府旗下建立的第十三个农场,也分为了家畜、家禽二个区域。这十三号农场中包含了土地一平方公里也就是一千五百亩,另外在北边还包含了十一座小山头。其中这十一座小山头有八座都是养殖家禽的,只有三座是放养的猪牛羊。
这会子耿精忠最先参观的就是家禽区域,第一站是孵坊。眼前这座大型的孵坊是三年前刚修建的,可以一次孵化两万只鸡苗或者是其他家禽苗。人工孵蛋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早前明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普及。不算什么全新的穿越科技。土法的人工孵蛋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北方的炕孵法和华东的缸孵法。耿精忠不是学养殖出身。没有给过什么好的建议。但是下面的人早就高薪招来了这方面的高手,这里采用的就是炕孵法。
北方的炕孵法方法设备简单,孵化量大,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养殖需求。技术熟练的话,孵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之间,和现代化的电孵法不相上下。一个普通的七火洞炕孵法作坊,一次可以入鸡蛋二千六百枚,每月可以孵化鸡蛋一万五千只之多。即使要扩建也相当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现代化设备和物资,这比起烧制砖土坯砖的保温性更适合孵坊使用。
要是在以前,说不定农场的管事还会发愁去哪儿找那么多的鸡蛋,但是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几年的发展,鸡与蛋早已经形成了循环,源源不绝。更加上这里靠近猴屿港,来往的商人,码头的工人。加上开发区的几万工人,对事务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周边在这两年早已经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链,养殖场、屠宰场一个连着一个,就算这处农场缺鸡苗了,在别的地方也能轻易的收购到。
“朱管事,这农场里现在家禽家畜的总数是多少?”耿精忠对身边小心陪同着的农场管事问道。
朱管事早就等着耿精忠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