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分或骨干,都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余部。士兵也全是汉人,并吸收了当地百姓参加。
他们有的跟吴三桂有联系,但大多数人跟其毫无关系,他们之所以参加起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历史上在事变后,清廷官方统计,“逆臣”共有二十六人,其中二十人是明朝降将,其余六人并未在明朝作官,甚至有二人是清初进士。又据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五百多人,就是说原明朝官员、汉人成了这次事变的主要参加者和组织者。清朝入关虽二十多年,但人们对这个新主人始终存在猜忌,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当有一个有名望的人敢于率先行动,他们就会随之行动起来,而吴三桂,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他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吴三桂开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打出了复明讨清的旗号,这也是他敢起兵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是前年三月的时候。也就是吴三桂刚刚骑兵一个月时,四川巡抚罗森向康熙报告全川军心不稳,颇怀异志;康熙惟恐情况有变,随即便派了瑚里布等快速进兵,还没等援军赶到四川,已经传来四川提督郑蛟麟与四川总兵谭弘合谋叛变的消息。而这两人,恰恰是明朝降将.
应该说,从清兵入关,到吴三桂反清,不到三十年,从南明覆灭,也就十年,很多前明的遗老遗少都在,他们对明朝记忆犹新,怀有思念之情,尤其是一些与明朝共命运的人,怀念之情更深,更强烈,甚至心里仍希望恢复明室。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得参加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去.而普通的老百姓,出于汉族的自尊心,也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因此,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更有号召力,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
现在。吴三桂觉得胜券在握之时。心中所想也随即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本,他的确还是准备继续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他虽然此刻已经自号周王,但依旧是复明讨清。开始的时候,吴三桂的两大谋士之一的刘玄初就劝他应仍称明朝平西伯,同时宜应缟素待罪,以告天下,只要这样做了,那么,忠臣义士谁不倾心于复明事业!可吴三桂义旗一举,便自视为“开国”,建立新朝,这就是自己在瓦解天下人之心。这样,天下有识之人看清你志向不在复明,又有几个还能追随你呢?果然,结果就是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的响应之人,却一时间少了许多。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吴三桂也还请教了原明朝少卿李长祥,向他询问天下方略。李长祥的建议是:“赶快改定大明名号,以收拢人心,立崇祯后裔,以鼓舞忠义。”吴三桂把他的话向心腹方光琛和胡国柱征求意见,而这两人却坚决反对,他们两人的意见相同:“当年项羽立义帝为帝,后来把他杀了,反而动了天下之兵,如今天下都尽在王爷掌握之中,以后又置崇祯之后于何地?”说来说去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一代王朝。与其以后把崇祯后裔杀了成了篡逆者,不如现在就不打明朝旗号,立自己的名号,这样才名正言顺。吴三桂在这方面始终无确定性意见,处于摇摆之中,方、胡二人是他的重要智囊,他们这么一说,直接影响了吴三桂,他也就无意更改名号,李长祥一看吴三桂不为他的话所动,感到心冷,离开了吴三桂。
吴三桂无意立明为正朔,在明朝士大夫中起了非常恶劣的消极影响,纷纷离他而去。当时耿精忠还大大的嘲笑了一番吴三桂。吴三桂的这个动作,使得有不少的前明士大夫前来投靠耿精忠,这也是耿精忠能快速掌控广东、江西以及浙江南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吴三桂虽然失去了明朝士大夫的支持,但是军事优势仍在。只是他没能积极的进兵,导致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其实如果上前年开始的时候他趁各地起兵的有利形势,在清朝一片惊慌,未做准备,兵力未集时,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北度黄河,基本上就可以收揽全胜之局了。
吴三桂无意立明为正朔,在明朝士大夫中起了非常恶劣的消极影响,纷纷离他而去。当时耿精忠还大大的嘲笑了一番吴三桂,吴三桂的这个动作,使得有不少的前明士大夫前来投靠耿精忠,这也是耿精忠能快速掌控广东、江西以及浙江南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吴三桂虽然失去了明朝士大夫的支持,但是军事优势仍在。只是他没能积极的进兵,导致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其实如果上前年开始的时候他趁各地起兵的有利形势,在清朝一片惊慌,未做准备,兵力未集时,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北度黄河,基本上就可以收揽全胜之局了。
但是他却在湖南却盘桓了这么久,后世历史上记载也是如此。若不是现在发生了马尾军这个变故,他将会在湖南待上四年。那时候双方已陷入拉锯战,历史上记载,那时候的清军经过长时间准备,陆续开始反攻。这时再想过江,已经非常困难了。况且吴三桂以一隅起兵,不能支撑长时间消耗战,所以到后来,越发吃不消.及至一六七八年吴三桂建立大周,年号昭武,正式登基称帝,想借此在军事不利的情况下来安抚民心,鼓舞士气之时,可惜人心这时候已慢慢倒向清朝,军事上也越来越不利,明朝的士大夫也骂他是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没人愿意真心投靠吴三桂,加之其心情郁闷,年老多病,即位后四个多月后死去,他的孙子吴世番即位,不久退出衡州城,向后方防守.在一六八一年底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番服毒自杀,自此,这一场中原大规模的浩劫才告结束。
“诸位,咱们的机会来了!”(未完待续。。)
,都是汉人,其主要成分或骨干,都是原明朝降将、李自成、张献忠、郑成功余部及南明余部。士兵也全是汉人,并吸收了当地百姓参加。
他们有的跟吴三桂有联系,但大多数人跟其毫无关系,他们之所以参加起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历史上在事变后,清廷官方统计,“逆臣”共有二十六人,其中二十人是明朝降将,其余六人并未在明朝作官,甚至有二人是清初进士。又据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五百多人,就是说原明朝官员、汉人成了这次事变的主要参加者和组织者。清朝入关虽二十多年,但人们对这个新主人始终存在猜忌,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当有一个有名望的人敢于率先行动,他们就会随之行动起来,而吴三桂,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他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吴三桂开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打出了复明讨清的旗号,这也是他敢起兵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是前年三月的时候。也就是吴三桂刚刚骑兵一个月时,四川巡抚罗森向康熙报告全川军心不稳,颇怀异志;康熙惟恐情况有变,随即便派了瑚里布等快速进兵,还没等援军赶到四川,已经传来四川提督郑蛟麟与四川总兵谭弘合谋叛变的消息。而这两人,恰恰是明朝降将.
应该说,从清兵入关,到吴三桂反清,不到三十年,从南明覆灭,也就十年,很多前明的遗老遗少都在,他们对明朝记忆犹新,怀有思念之情,尤其是一些与明朝共命运的人,怀念之情更深,更强烈,甚至心里仍希望恢复明室。一旦有机会,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得参加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去.而普通的老百姓,出于汉族的自尊心,也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因此,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更有号召力,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
现在。吴三桂觉得胜券在握之时。心中所想也随即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本,他的确还是准备继续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他虽然此刻已经自号周王,但依旧是复明讨清。开始的时候,吴三桂的两大谋士之一的刘玄初就劝他应仍称明朝平西伯,同时宜应缟素待罪,以告天下,只要这样做了,那么,忠臣义士谁不倾心于复明事业!可吴三桂义旗一举,便自视为“开国”,建立新朝,这就是自己在瓦解天下人之心。这样,天下有识之人看清你志向不在复明,又有几个还能追随你呢?果然,结果就是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的响应之人,却一时间少了许多。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吴三桂也还请教了原明朝少卿李长祥,向他询问天下方略。李长祥的建议是:“赶快改定大明名号,以收拢人心,立崇祯后裔,以鼓舞忠义。”吴三桂把他的话向心腹方光琛和胡国柱征求意见,而这两人却坚决反对,他们两人的意见相同:“当年项羽立义帝为帝,后来把他杀了,反而动了天下之兵,如今天下都尽在王爷掌握之中,以后又置崇祯之后于何地?”说来说去就是要建立自己的一代王朝。与其以后把崇祯后裔杀了成了篡逆者,不如现在就不打明朝旗号,立自己的名号,这样才名正言顺。吴三桂在这方面始终无确定性意见,处于摇摆之中,方、胡二人是他的重要智囊,他们这么一说,直接影响了吴三桂,他也就无意更改名号,李长祥一看吴三桂不为他的话所动,感到心冷,离开了吴三桂。
吴三桂无意立明为正朔,在明朝士大夫中起了非常恶劣的消极影响,纷纷离他而去。当时耿精忠还大大的嘲笑了一番吴三桂。吴三桂的这个动作,使得有不少的前明士大夫前来投靠耿精忠,这也是耿精忠能快速掌控广东、江西以及浙江南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吴三桂虽然失去了明朝士大夫的支持,但是军事优势仍在。只是他没能积极的进兵,导致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其实如果上前年开始的时候他趁各地起兵的有利形势,在清朝一片惊慌,未做准备,兵力未集时,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北度黄河,基本上就可以收揽全胜之局了。
吴三桂无意立明为正朔,在明朝士大夫中起了非常恶劣的消极影响,纷纷离他而去。当时耿精忠还大大的嘲笑了一番吴三桂,吴三桂的这个动作,使得有不少的前明士大夫前来投靠耿精忠,这也是耿精忠能快速掌控广东、江西以及浙江南部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吴三桂虽然失去了明朝士大夫的支持,但是军事优势仍在。只是他没能积极的进兵,导致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其实如果上前年开始的时候他趁各地起兵的有利形势,在清朝一片惊慌,未做准备,兵力未集时,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北度黄河,基本上就可以收揽全胜之局了。
但是他却在湖南却盘桓了这么久,后世历史上记载也是如此。若不是现在发生了马尾军这个变故,他将会在湖南待上四年。那时候双方已陷入拉锯战,历史上记载,那时候的清军经过长时间准备,陆续开始反攻。这时再想过江,已经非常困难了。况且吴三桂以一隅起兵,不能支撑长时间消耗战,所以到后来,越发吃不消.及至一六七八年吴三桂建立大周,年号昭武,正式登基称帝,想借此在军事不利的情况下来安抚民心,鼓舞士气之时,可惜人心这时候已慢慢倒向清朝,军事上也越来越不利,明朝的士大夫也骂他是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没人愿意真心投靠吴三桂,加之其心情郁闷,年老多病,即位后四个多月后死去,他的孙子吴世番即位,不久退出衡州城,向后方防守.在一六八一年底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番服毒自杀,自此,这一场中原大规模的浩劫才告结束。
“诸位,咱们的机会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