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蓝玉案始末
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吧?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过查找分析,答案如下: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地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
参考消息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
明朝建立之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坚持他的立嫡立长的原则,且记载入家法《皇明祖训》。朱允是老二,生来仪表有缺陷,头盖骨偏歪,小时候为朱元璋所不喜。待朱允年岁稍长,发现他很聪明,书读得好,且善于举一反三。朱元璋这才另眼相看。至立为储君(年方十六),朱元璋更亲自监督上学,教导政事。
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
朱元璋没有说话,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
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他:
“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荣,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必要出个场。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他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
“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是比较狠的,大致的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参考消息
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
朱元璋以一平民起事,与刘邦相同。朱元璋大戮功臣也与刘邦相同。据清人赵翼猜测,除了当时朱元璋年纪太大,生怕后代不能维持这些老臣外,效仿刘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而他的见识,似乎也很卓越,所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懂得这一点,估计还能多撑几年。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朱标,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对这位仁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参考消息
巡抚的由来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命太子朱标视察(巡抚)陕西,观风俗、访民情,十一月还京,朱标献《陕西地图》。这就是官称中“巡抚”的由来,但这时还没有成为正式官名。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所以还是分析分析。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力,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参考消息
明朝皇氏辈分表
在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孙们筹划的众多事情中,甚至还包括了儿孙们的名字。朱元璋设计的辈分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规律:一、姓名的第一个字默认为“朱”,凭此可领取长期饭票一张,活腻了的话可以改;二、姓名的第二个字,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二十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原则上不能改;三、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循环使用。[详见书后附表]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些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蓝玉案始末
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吧?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过查找分析,答案如下: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地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
参考消息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
明朝建立之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朱元璋坚持他的立嫡立长的原则,且记载入家法《皇明祖训》。朱允是老二,生来仪表有缺陷,头盖骨偏歪,小时候为朱元璋所不喜。待朱允年岁稍长,发现他很聪明,书读得好,且善于举一反三。朱元璋这才另眼相看。至立为储君(年方十六),朱元璋更亲自监督上学,教导政事。
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
朱元璋没有说话,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
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他:
“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荣,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必要出个场。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他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
“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是比较狠的,大致的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参考消息
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
朱元璋以一平民起事,与刘邦相同。朱元璋大戮功臣也与刘邦相同。据清人赵翼猜测,除了当时朱元璋年纪太大,生怕后代不能维持这些老臣外,效仿刘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而他的见识,似乎也很卓越,所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懂得这一点,估计还能多撑几年。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朱标,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对这位仁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参考消息
巡抚的由来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命太子朱标视察(巡抚)陕西,观风俗、访民情,十一月还京,朱标献《陕西地图》。这就是官称中“巡抚”的由来,但这时还没有成为正式官名。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所以还是分析分析。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力,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参考消息
明朝皇氏辈分表
在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孙们筹划的众多事情中,甚至还包括了儿孙们的名字。朱元璋设计的辈分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规律:一、姓名的第一个字默认为“朱”,凭此可领取长期饭票一张,活腻了的话可以改;二、姓名的第二个字,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二十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原则上不能改;三、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循环使用。[详见书后附表]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些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