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
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
姜还是老的辣,此时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他明确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是当前必须先解决的首要矛盾:
皇帝是生是死?
是啊,乱成了一团,把皇帝给忘了,要知道,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兵没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实皇帝死了倒也没有什么,再立一个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得先确定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把他当成死人注销了户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过两天他自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你还要脑袋不要?
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再想办法。
太后和皇后当然希望他还活着,但大臣们就不一定了。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大臣们的意见应该是:皇帝死了比活着好。
朱祁镇,你还是死了吧,反正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丢光了,你死后我们好重新立一个皇帝,简单方便,别又搞出个建文帝来,折腾几十年。
有的时候,皇帝的命也是不值钱的。
虽然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朱棣为了建文帝的消息足足等了二十一年,但朱祁镇的大臣们是幸运的,他们只等了一天。
正当大臣们盘算着这个问题时,有人前来通报,一个叫梁贵的锦衣卫(千户,随同出征)有要事禀报,也正是这个梁贵,带来了确定的答案。
皇帝陛下还活着。
人质
朱祁镇确实还活着。
在大军崩溃的时候,他的侍卫不是战死,就是早不见了踪影,人人只顾得上自己逃跑。也先士兵的喊杀声,被砍杀士兵的惨叫声汇成一片,小小的土木堡一下子变成了人间地狱。
朱祁镇虽然没有识人之明,却不是个窝囊废。
他失去了二十万大军,失去了大臣和侍卫,也失去了随身的所有财产,却保留了一样东西:
大明皇帝的尊严。
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安静地坐了下来,等待着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来临。
此刻陪伴着朱祁镇的,是一个叫喜宁的太监。
不过,他可不是个好人。
一个瓦剌士兵发现了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
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坐着的人根本就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
这位瓦剌士兵万万想不到,已经一盘散沙,只顾逃命的明军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自己手持利刃,张牙舞爪,这个人手无寸铁,却镇定自若,他顿时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刀,决定杀了这个人。
这一刀如果砍了下去,倒是省事了。
但就在此时,他的哥哥赶到了。这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看到此人有如此气度,便阻止了他,说道:“这个人举止特别,不是一般人(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他随即请朱祁镇先生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赛刊王是瓦剌的高级人物,世面也算见得多了,但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朱祁镇见到赛刊王后,也没有和他说客套话,居然先给他出了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子额森(也先)乎?伯颜帖木儿(也先之弟)乎?赛刊王(猜对了)乎?”
赛刊王大惊失色,俘虏见得多了,但这样的真没有见过,派头实在不是一般的大,胆量也确实过人,他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跑去找他的领导——也先。
也先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他认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大明的皇帝,于是便让两个见过朱祁镇的部下去看,并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想。
一场争论就此展开。
七十多年前,蒙古贵族们被赶出中原,数十万大军被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才流落到了茫茫草原大漠。也先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但他已拥立了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大汗,继承了皇室正统,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蒙古人。
虽无家恨,却有国仇。
也先首先发言,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对众人说道:“我以前不断向上天祷告,希望大元有朝一日能统一天下,现在果然应验了,明军被我打败,天子也在我手!”
此时,一个名叫乃公的人说道:“上天把仇家赐给我们,杀掉他吧!”
我查了很多史料,也不知此人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估计是个无名小卒。他说这句话可能无非是想凑个热闹,拍个马屁而已,可是这个马屁实在拍得不是地方。
要知道,高级贵族谈话,哪有小人物说话的份儿,就如同电视剧里的黑社会谈判,大哥还没有开口,小弟就先跳出来,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小弟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次也不例外。
听到这句话,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朱祁镇选择题中的第二选择伯颜帖木儿开口了,他大怒,跳出来对也先说:“这人是什么东西,哪里有他说话的份儿!”
然后他用一个字打发了这位乃公:“滚(去)!”
处理完这位小弟后,伯颜帖木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的话很长,大致意思是,打仗这么乱,大明皇帝居然没有死,这说明上天还没有抛弃他,而且大明皇帝对我们一直都还不错,如果也先大人主动把皇帝送回去,能得个好名声,岂不是更好?
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
史料记载如此,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大半是胡扯的。
伯颜帖木儿和某些蒙古贵族不愿意杀朱祁镇,自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如此描述,就有点问题了,在这场争论中,看不到真正的反对意见,满篇仁义道德,很明显夹杂着后代史官的人生理念和思想。
也先虽然文化不高,但权谋手段还是懂得一些的,他既然与大明开战,就说明双方之间没有什么情分可谈,他又不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所谓的好名声,他又怎么会在乎呢?
在我看来,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也先:现在怎么处理朱祁镇呢?
伯颜帖木儿:杀掉他可能没有什么好处吧,不如留着他。
也先:留着他干什么?
伯颜帖木儿:真笨,皇帝在手里,还怕没有好处吗?可以带着他去要赎金,还可以带着他去命令边关守军开城门,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
事实证明,这一推测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后来的数年中,也先玩的也就是这几招。
从此,俘虏朱祁镇就成为了人质,而也先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绑匪集团的头目。
根据绑匪集团的内部安排,朱祁镇由绑匪第二把手伯颜帖木儿看管,但估计这位二当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朱祁镇是个有着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镇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缘。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人,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而朱祁镇正是一个这样的人。
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虽然身为皇帝,却对身边的下人很好,对大臣们也是礼遇有加,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并不过分。
正是他的这种特质,使得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被敌人俘虏的窘境中,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大漠里,朱祁镇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即使对自己的敌人也是有礼有节,时间一长,连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军官都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其中甚至还包括二当家伯颜帖木儿。
而朱祁镇的这种能力作用还不限于此,甚至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病症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名称来源于一起抢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质一反常态,居然主动掩护抢匪逃走,阻拦警察,让很多人不解。
这个现象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人质在强大的压力和威胁下,会倾向于服从控制自己的一方,这也正是为什么人质会服从配合绑匪的原因。著名的战争影片《桂河桥》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群被日军俘虏后,积极配合日军军事行动,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
可是朱祁镇先生却开创了历史,他创造了“土木堡征候群”,在他的这种能力的影响下,绑匪竟然会主动站在人质一边!此后伯颜帖木儿不但数次要求释放朱祁镇,还主动为其争取皇位,每每看到这些记载,都让我目瞪口呆。
这真是一种可怕的能力。
忠诚与背叛
朱祁镇固然是个有亲和力的人,但很明显,他的亲和力并不是无往不胜的,至少对那位叫喜宁的太监就没有作用。
在朱祁镇被带走后,喜宁就迫不及待地抛弃了他的主人,投降了也先。现在看来,当初他守在朱祁镇身边,实在是别有企图。更为可恶的是,他还不断为也先出谋划策,并告知边关的防守情况,为蒙古军队带路,活脱脱就是一副汉奸嘴脸。
也正是这个喜宁,主动向也先提出,现在京城空虚,可以立刻进攻,必可得中原。
估计这位太监与大明有仇,或是本来就是卧底,除此之外,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动机。
也先雄心勃勃,在他看来,有了喜宁出谋划策,一统天下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由于喜宁的背叛,朱祁镇身边没有了人照顾,于是也先为大明天子另外挑选了一个仆人,这个人叫袁彬,也是在大战中被俘虏的。
也先不会想到,他的这个随意的决定却给了朱祁镇极大的支持,在后来的岁月里,袁彬用他的忠诚陪伴着朱祁镇,并最终等到了自由的那一天。
而此刻以心腹自居、得意扬扬的喜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死在这个叫袁彬的人的手里。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绑匪也先开始实行绑架的最后一个步骤:通知人质家属。
这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当年没有电话,必须要找人去报信,而且这一次绑架比较特殊,报信的人必须加快速度,如果晚了的话,可能会出现“撕票”的情况。
所以他释放了一个叫梁贵的俘虏,让他赶紧回去报信,务必在对方“撕票”之前,把消息送到。
这也算是个举世奇闻,绑匪竟然怕“撕票”?
千真万确,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还是容易立的。大明王朝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排队等皇位的人足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如果不赶紧,万一新立皇帝,手上的这个活宝就不值钱了。
于是,大明王朝的精英们就此得知:他们的好皇帝还活着。
这就麻烦了。
死了最好,死了可以重新立一个,失踪也不错,起码可以先立个皇帝,把事情解决完,等到一切走上正轨,即使前皇帝最终沿途乞讨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可是现在的情形恰恰是最差的一种,人不但活着,还做了绑匪的人质,明目张胆地找你要赎金。
参考消息
恃宠而骄
朱祁镇宠信的宦官,数起来没几个好的。王振、喜宁就不用说了,另有贪生怕死的亦失哈、通敌叛国被景帝砍了脑袋的跛儿干等。在这个问题上,朱祁镇负有很大的责任。比如镇守大同的韦力转是宦官,却喜欢做采花强盗:他仗势强奸一个军官的老婆,遭到反抗,韦力转就把这位军官杖责致死;他调戏养子的老婆,养子怒极大骂,韦力转竟然将其射杀。这样心狠手辣的宦官,若不是他胆大包天地擅用了皇家规制的金器,朱祁镇怕是不会追究的,即便如此,居然也只是关了几天就放了。朱祁镇的过度纵容,也让他自己吞下了苦果。
钱不是问题,要钱给你就是了,问题是即使给了钱,人也不一定能回来。如果让也先尝到了甜头,他可能每年过年都会来要一次,就当是压岁钱。拿钱后又不放人,你要是敢不给,就是不顾皇帝死活,舆论压力也是顶不住的。
然而这并不是最麻烦的,更大的问题在后头。
由于王振一味想靠人数压倒也先,所以他出征时带走了京城三大营的全部兵力和北方明军的精锐,此时的北京城中,所剩兵力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而且士气低落。也先击溃了明军主力,必然会借助余威攻击北京城。照目前的情况看,凭借着这点兵力是很难抵挡住对方的攻势的。
而且也先进攻的时候必然会带着他的人质朱祁镇,作用很简单——当人盾。
其实朱祁镇的真正作用不在于他是皇帝,而在于所有的守军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这个人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这一点,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队伍里,明军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万一有哪个不长眼的在乱军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灭族的罪过。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办法。
大明王朝即将陷入绝境。
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人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人送回来!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干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参考消息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土木之变,使得大明王朝遭遇重创,元气大伤,再加上之前的云南土司叛乱和浙江、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北方还有若干少数民族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乘虚而入,明朝陷入到了空前的内忧外患之中。相应的,大明的军费和安抚费用逐年增多,使得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在处理与各藩国的关系时,永乐时期那种出手阔绰的做派不见了,逐渐变得消极起来。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的本性,不过这些怕死一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性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的。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
这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 -->>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已经不堪一击。
后宫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
姜还是老的辣,此时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他明确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是当前必须先解决的首要矛盾:
皇帝是生是死?
是啊,乱成了一团,把皇帝给忘了,要知道,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兵没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实皇帝死了倒也没有什么,再立一个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得先确定朱祁镇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万一把他当成死人注销了户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过两天他自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你还要脑袋不要?
社稷为重,君为轻。和国家比起来,你朱祁镇不算啥,但问题在于你得给个准消息,死了开追悼会,活着咱们再想办法。
太后和皇后当然希望他还活着,但大臣们就不一定了。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大臣们的意见应该是:皇帝死了比活着好。
朱祁镇,你还是死了吧,反正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丢光了,你死后我们好重新立一个皇帝,简单方便,别又搞出个建文帝来,折腾几十年。
有的时候,皇帝的命也是不值钱的。
虽然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朱棣为了建文帝的消息足足等了二十一年,但朱祁镇的大臣们是幸运的,他们只等了一天。
正当大臣们盘算着这个问题时,有人前来通报,一个叫梁贵的锦衣卫(千户,随同出征)有要事禀报,也正是这个梁贵,带来了确定的答案。
皇帝陛下还活着。
人质
朱祁镇确实还活着。
在大军崩溃的时候,他的侍卫不是战死,就是早不见了踪影,人人只顾得上自己逃跑。也先士兵的喊杀声,被砍杀士兵的惨叫声汇成一片,小小的土木堡一下子变成了人间地狱。
朱祁镇虽然没有识人之明,却不是个窝囊废。
他失去了二十万大军,失去了大臣和侍卫,也失去了随身的所有财产,却保留了一样东西:
大明皇帝的尊严。
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安静地坐了下来,等待着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来临。
此刻陪伴着朱祁镇的,是一个叫喜宁的太监。
不过,他可不是个好人。
一个瓦剌士兵发现了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
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坐着的人根本就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
这位瓦剌士兵万万想不到,已经一盘散沙,只顾逃命的明军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自己手持利刃,张牙舞爪,这个人手无寸铁,却镇定自若,他顿时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刀,决定杀了这个人。
这一刀如果砍了下去,倒是省事了。
但就在此时,他的哥哥赶到了。这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看到此人有如此气度,便阻止了他,说道:“这个人举止特别,不是一般人(此非凡人,举动自别)。”
他随即请朱祁镇先生去见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赛刊王是瓦剌的高级人物,世面也算见得多了,但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还是让他吃了一惊。
朱祁镇见到赛刊王后,也没有和他说客套话,居然先给他出了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子额森(也先)乎?伯颜帖木儿(也先之弟)乎?赛刊王(猜对了)乎?”
赛刊王大惊失色,俘虏见得多了,但这样的真没有见过,派头实在不是一般的大,胆量也确实过人,他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跑去找他的领导——也先。
也先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他认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大明的皇帝,于是便让两个见过朱祁镇的部下去看,并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想。
一场争论就此展开。
七十多年前,蒙古贵族们被赶出中原,数十万大军被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才流落到了茫茫草原大漠。也先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但他已拥立了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大汗,继承了皇室正统,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蒙古人。
虽无家恨,却有国仇。
也先首先发言,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对众人说道:“我以前不断向上天祷告,希望大元有朝一日能统一天下,现在果然应验了,明军被我打败,天子也在我手!”
此时,一个名叫乃公的人说道:“上天把仇家赐给我们,杀掉他吧!”
我查了很多史料,也不知此人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估计是个无名小卒。他说这句话可能无非是想凑个热闹,拍个马屁而已,可是这个马屁实在拍得不是地方。
要知道,高级贵族谈话,哪有小人物说话的份儿,就如同电视剧里的黑社会谈判,大哥还没有开口,小弟就先跳出来,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小弟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次也不例外。
听到这句话,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朱祁镇选择题中的第二选择伯颜帖木儿开口了,他大怒,跳出来对也先说:“这人是什么东西,哪里有他说话的份儿!”
然后他用一个字打发了这位乃公:“滚(去)!”
处理完这位小弟后,伯颜帖木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的话很长,大致意思是,打仗这么乱,大明皇帝居然没有死,这说明上天还没有抛弃他,而且大明皇帝对我们一直都还不错,如果也先大人主动把皇帝送回去,能得个好名声,岂不是更好?
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
史料记载如此,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大半是胡扯的。
伯颜帖木儿和某些蒙古贵族不愿意杀朱祁镇,自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如此描述,就有点问题了,在这场争论中,看不到真正的反对意见,满篇仁义道德,很明显夹杂着后代史官的人生理念和思想。
也先虽然文化不高,但权谋手段还是懂得一些的,他既然与大明开战,就说明双方之间没有什么情分可谈,他又不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所谓的好名声,他又怎么会在乎呢?
在我看来,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也先:现在怎么处理朱祁镇呢?
伯颜帖木儿:杀掉他可能没有什么好处吧,不如留着他。
也先:留着他干什么?
伯颜帖木儿:真笨,皇帝在手里,还怕没有好处吗?可以带着他去要赎金,还可以带着他去命令边关守军开城门,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众人纷纷点头,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
事实证明,这一推测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后来的数年中,也先玩的也就是这几招。
从此,俘虏朱祁镇就成为了人质,而也先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绑匪集团的头目。
根据绑匪集团的内部安排,朱祁镇由绑匪第二把手伯颜帖木儿看管,但估计这位二当家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朱祁镇是个有着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镇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缘。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人,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而朱祁镇正是一个这样的人。
年仅二十三岁的朱祁镇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虽然身为皇帝,却对身边的下人很好,对大臣们也是礼遇有加,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并不过分。
正是他的这种特质,使得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被敌人俘虏的窘境中,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在异国他乡的茫茫大漠里,朱祁镇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即使对自己的敌人也是有礼有节,时间一长,连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军官都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其中甚至还包括二当家伯颜帖木儿。
而朱祁镇的这种能力作用还不限于此,甚至在他回国后被弟弟关押起来时,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驱使,为他出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病症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名称来源于一起抢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质一反常态,居然主动掩护抢匪逃走,阻拦警察,让很多人不解。
这个现象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人质在强大的压力和威胁下,会倾向于服从控制自己的一方,这也正是为什么人质会服从配合绑匪的原因。著名的战争影片《桂河桥》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群被日军俘虏后,积极配合日军军事行动,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
可是朱祁镇先生却开创了历史,他创造了“土木堡征候群”,在他的这种能力的影响下,绑匪竟然会主动站在人质一边!此后伯颜帖木儿不但数次要求释放朱祁镇,还主动为其争取皇位,每每看到这些记载,都让我目瞪口呆。
这真是一种可怕的能力。
忠诚与背叛
朱祁镇固然是个有亲和力的人,但很明显,他的亲和力并不是无往不胜的,至少对那位叫喜宁的太监就没有作用。
在朱祁镇被带走后,喜宁就迫不及待地抛弃了他的主人,投降了也先。现在看来,当初他守在朱祁镇身边,实在是别有企图。更为可恶的是,他还不断为也先出谋划策,并告知边关的防守情况,为蒙古军队带路,活脱脱就是一副汉奸嘴脸。
也正是这个喜宁,主动向也先提出,现在京城空虚,可以立刻进攻,必可得中原。
估计这位太监与大明有仇,或是本来就是卧底,除此之外,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动机。
也先雄心勃勃,在他看来,有了喜宁出谋划策,一统天下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
由于喜宁的背叛,朱祁镇身边没有了人照顾,于是也先为大明天子另外挑选了一个仆人,这个人叫袁彬,也是在大战中被俘虏的。
也先不会想到,他的这个随意的决定却给了朱祁镇极大的支持,在后来的岁月里,袁彬用他的忠诚陪伴着朱祁镇,并最终等到了自由的那一天。
而此刻以心腹自居、得意扬扬的喜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死在这个叫袁彬的人的手里。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绑匪也先开始实行绑架的最后一个步骤:通知人质家属。
这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当年没有电话,必须要找人去报信,而且这一次绑架比较特殊,报信的人必须加快速度,如果晚了的话,可能会出现“撕票”的情况。
所以他释放了一个叫梁贵的俘虏,让他赶紧回去报信,务必在对方“撕票”之前,把消息送到。
这也算是个举世奇闻,绑匪竟然怕“撕票”?
千真万确,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还是容易立的。大明王朝的子孙繁衍速度是很快的,排队等皇位的人足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如果不赶紧,万一新立皇帝,手上的这个活宝就不值钱了。
于是,大明王朝的精英们就此得知:他们的好皇帝还活着。
这就麻烦了。
死了最好,死了可以重新立一个,失踪也不错,起码可以先立个皇帝,把事情解决完,等到一切走上正轨,即使前皇帝最终沿途乞讨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可是现在的情形恰恰是最差的一种,人不但活着,还做了绑匪的人质,明目张胆地找你要赎金。
参考消息
恃宠而骄
朱祁镇宠信的宦官,数起来没几个好的。王振、喜宁就不用说了,另有贪生怕死的亦失哈、通敌叛国被景帝砍了脑袋的跛儿干等。在这个问题上,朱祁镇负有很大的责任。比如镇守大同的韦力转是宦官,却喜欢做采花强盗:他仗势强奸一个军官的老婆,遭到反抗,韦力转就把这位军官杖责致死;他调戏养子的老婆,养子怒极大骂,韦力转竟然将其射杀。这样心狠手辣的宦官,若不是他胆大包天地擅用了皇家规制的金器,朱祁镇怕是不会追究的,即便如此,居然也只是关了几天就放了。朱祁镇的过度纵容,也让他自己吞下了苦果。
钱不是问题,要钱给你就是了,问题是即使给了钱,人也不一定能回来。如果让也先尝到了甜头,他可能每年过年都会来要一次,就当是压岁钱。拿钱后又不放人,你要是敢不给,就是不顾皇帝死活,舆论压力也是顶不住的。
然而这并不是最麻烦的,更大的问题在后头。
由于王振一味想靠人数压倒也先,所以他出征时带走了京城三大营的全部兵力和北方明军的精锐,此时的北京城中,所剩兵力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而且士气低落。也先击溃了明军主力,必然会借助余威攻击北京城。照目前的情况看,凭借着这点兵力是很难抵挡住对方的攻势的。
而且也先进攻的时候必然会带着他的人质朱祁镇,作用很简单——当人盾。
其实朱祁镇的真正作用不在于他是皇帝,而在于所有的守军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这个人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这一点,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队伍里,明军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万一有哪个不长眼的在乱军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灭族的罪过。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该怎么办呢?
在我看来,实在没有办法。
大明王朝即将陷入绝境。
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人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人送回来!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后宫干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参考消息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土木之变,使得大明王朝遭遇重创,元气大伤,再加上之前的云南土司叛乱和浙江、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北方还有若干少数民族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乘虚而入,明朝陷入到了空前的内忧外患之中。相应的,大明的军费和安抚费用逐年增多,使得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在处理与各藩国的关系时,永乐时期那种出手阔绰的做派不见了,逐渐变得消极起来。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的本性,不过这些怕死一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性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的。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
这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