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狩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金陵顺江而下,赵匡胤看着浩瀚的江面上,一艘低矮的渤海商船从官船边上安静地顺流而下。
他叹了一口气,问:“江南之好,希甫以为如何?”
王承衍,是镇海节度王审琦的儿子,也只有十八岁,是大周稍有的几个喜欢音律诗文的少年一代。
“江南富庶,但容易折损心气。”
王承衍有些意气风发,因为通行的人中,也只有他被正式任命为副使。
其实船上的人大多数都是功勋子弟。
年纪最大的是范旻,是逃到肃州的前丞相范质的儿子,汴京之乱的时候,他出使邕州,有功。但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只是被任命了一个著作佐郎。年近三十的他本来应该是副使。现在却默默地站在自己身后。
另外一个是石宝吉,他的父亲是驻守楚州的楚雄节度使石守信。他到了楚州就不走了,最关键的是他是个武将。也适合出使。现在他蹲在船头和那个铁锚较劲。
候延广就没有那么幼稚,他算是赵匡胤的近身护卫。
和范旻默默站在一起的是赵延美。他应该是被逼到扬州去相亲的,没有官职。
自己坐在船舱里面,捧着一本书死读的是赵普的儿子赵承宗,他只有十二岁。是被父亲赶出来长见识的。不过看样子不到地方不会放下书。
船舱里还有两个文吏只是不知名的小吏。
赵匡胤笑着点头,转头问范旻:“贵参是随着先帝南征就到了江南吧?”
“是。”
因为父亲的事情,范旻寡言了很多。要知道范质才气高,但是喜欢怼人,很少给人留面子。到了范旻这里,大概是起了逆反心理,为人就谦虚谨慎,比较推崇渤海之学,为人务实。他已经被赵普看中,准备让他管度支。只是因为父亲贬官问责的事情刚出,就放下了而已。
范旻熟悉渤海之学,是这次出使最重要的参谋。赵匡胤不能不重视。
“江南多财货,楚国曾经富甲一时。越国凭借苏杭就能与伪唐对抗多年。伪唐起于扬州,文治武功都不差,如果人心齐,我朝要攻下金陵,并不容易。”
赵匡胤点头:“你们对燕国公怎么看?”
话语一出,现场就变得很沉默。见无人回答,王承衍恭敬地拱手道:“燕国公,君子也。”
赵匡胤看向范旻。范旻道:“附议。”
王承衍继续道:“燕国公并高丽倭国,隋唐以来,无人能及。如称国,天下无人敢议。”
赵匡胤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是却不能说王承衍说错了。
“当年太祖代汉,世宗未知生死,把冀亲王托付渤海。冀亲王生性敦厚,渤海求学,才有如今的心胸与手段。世宗孤注一掷,急袭蜀国,皆渤海平边策之功,也有仰仗渤海为根基之意。皇上继位,太后和皇上都曾在北京,燕国公如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易如反掌。”
赵匡胤叹了口气:“希甫所言至诚。汴京之乱,冀亲王疑为燕国公之谋,也算是割袍断义。但如今燕国公任不赢余力,支持西征。说燕国公是君子,所言不差。然如今渤海与大周形同两国,此次出使,各位有何见解?”
王承衍道:“那要看朝廷所求为何。以朝廷为宗,岁贡,通商等等,我想都会十分顺利。”
“不顺利的为何?”
“律法政治,这恐怕不可谈。”王承衍如实以对。
赵匡胤转向范旻。
范旻才徐徐地道:“渤海不可谈的,恐怕还有世家侯国之封。”
王承衍补充道:“也不是完全不能谈。去年有大秦景教与回纥摩尼师与燕国公会谈,燕国公说了四条原则,刊载在渤海报上。... -->>
从金陵顺江而下,赵匡胤看着浩瀚的江面上,一艘低矮的渤海商船从官船边上安静地顺流而下。
他叹了一口气,问:“江南之好,希甫以为如何?”
王承衍,是镇海节度王审琦的儿子,也只有十八岁,是大周稍有的几个喜欢音律诗文的少年一代。
“江南富庶,但容易折损心气。”
王承衍有些意气风发,因为通行的人中,也只有他被正式任命为副使。
其实船上的人大多数都是功勋子弟。
年纪最大的是范旻,是逃到肃州的前丞相范质的儿子,汴京之乱的时候,他出使邕州,有功。但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只是被任命了一个著作佐郎。年近三十的他本来应该是副使。现在却默默地站在自己身后。
另外一个是石宝吉,他的父亲是驻守楚州的楚雄节度使石守信。他到了楚州就不走了,最关键的是他是个武将。也适合出使。现在他蹲在船头和那个铁锚较劲。
候延广就没有那么幼稚,他算是赵匡胤的近身护卫。
和范旻默默站在一起的是赵延美。他应该是被逼到扬州去相亲的,没有官职。
自己坐在船舱里面,捧着一本书死读的是赵普的儿子赵承宗,他只有十二岁。是被父亲赶出来长见识的。不过看样子不到地方不会放下书。
船舱里还有两个文吏只是不知名的小吏。
赵匡胤笑着点头,转头问范旻:“贵参是随着先帝南征就到了江南吧?”
“是。”
因为父亲的事情,范旻寡言了很多。要知道范质才气高,但是喜欢怼人,很少给人留面子。到了范旻这里,大概是起了逆反心理,为人就谦虚谨慎,比较推崇渤海之学,为人务实。他已经被赵普看中,准备让他管度支。只是因为父亲贬官问责的事情刚出,就放下了而已。
范旻熟悉渤海之学,是这次出使最重要的参谋。赵匡胤不能不重视。
“江南多财货,楚国曾经富甲一时。越国凭借苏杭就能与伪唐对抗多年。伪唐起于扬州,文治武功都不差,如果人心齐,我朝要攻下金陵,并不容易。”
赵匡胤点头:“你们对燕国公怎么看?”
话语一出,现场就变得很沉默。见无人回答,王承衍恭敬地拱手道:“燕国公,君子也。”
赵匡胤看向范旻。范旻道:“附议。”
王承衍继续道:“燕国公并高丽倭国,隋唐以来,无人能及。如称国,天下无人敢议。”
赵匡胤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是却不能说王承衍说错了。
“当年太祖代汉,世宗未知生死,把冀亲王托付渤海。冀亲王生性敦厚,渤海求学,才有如今的心胸与手段。世宗孤注一掷,急袭蜀国,皆渤海平边策之功,也有仰仗渤海为根基之意。皇上继位,太后和皇上都曾在北京,燕国公如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易如反掌。”
赵匡胤叹了口气:“希甫所言至诚。汴京之乱,冀亲王疑为燕国公之谋,也算是割袍断义。但如今燕国公任不赢余力,支持西征。说燕国公是君子,所言不差。然如今渤海与大周形同两国,此次出使,各位有何见解?”
王承衍道:“那要看朝廷所求为何。以朝廷为宗,岁贡,通商等等,我想都会十分顺利。”
“不顺利的为何?”
“律法政治,这恐怕不可谈。”王承衍如实以对。
赵匡胤转向范旻。
范旻才徐徐地道:“渤海不可谈的,恐怕还有世家侯国之封。”
王承衍补充道:“也不是完全不能谈。去年有大秦景教与回纥摩尼师与燕国公会谈,燕国公说了四条原则,刊载在渤海报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