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儿,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儿,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儿,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儿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儿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儿,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儿,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儿,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儿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儿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