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家长即使从家长会上发现孩子学习退步,不守纪律,和同学打架,甚至旷课等严重问题,回家后也不应该打骂孩子。要先和老师好好分析沟通一下,尽可能寻找出问题的缘由来。孩子不会凭空出现问题。出现问题,一定是有一些长期积淀的症结没得到解决,或是有某个外在因素使一些小问题恶化。比如一个孩子突然不想去上学了,就要考虑他和班里同学的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受到某个老师的批评而感到委屈,是否遇到了他人的威胁等,孩子的成绩一路下滑,就要考虑自己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是否得当,观察他最近情绪如何,对什么感兴趣,主要和哪些人交往,他遇到了什么打击或诱惑等。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和孩子沟通交流,首先让他信任你,能对你讲出他的困惑或困难,然后获得你的鼓励和帮助。
孩子表现不好,把他骂一顿,揍一顿——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每个家长都做得到——所以它为许多家长所钟爱。只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它也会让那些习惯于“痛快”、“容易”地解决问题的家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教子无方所带来的更多的不痛快和不容易。
而听到孩子的问题后,能冷静行事,能自我反思,和孩子真诚对话,努力去理解孩子,想尽办法激励孩子,巧妙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些做起来有些难度,需要家长付出许多理性和思考——能为孩子一生成长着想的家长,难道不可以为孩子付出这些吗——教育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此时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种种问题时处理得艺术一些,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7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电视上看到一个讨论要不要打孩子的节目。当“主打派”和“反打派”进行辩论时,我觉得,这个话题放到这里讨论,本身就是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讨论要不要一夫一妻制、女人要不要缠小脚一样——既然能成为一个观点相左的辩论话题,说明当下社会仍泛滥着对“打孩子”恶俗的麻木和容忍。
人类文明传承到今天,农业不会退回到刀耕火种,军事不会退回到弓箭斧头,医学不会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动辄退回到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他们父母教育观的不同,他们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以为孩子们整天被蜜糖腌制着,实际上我国儿童教育中家庭暴力现象非常严重。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遭受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面前表现得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有一对夫妻,都是我的老乡,两人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是真正的“白领”。我们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他们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成器。我们在一起时,他们总是叹息自己孩子成绩差,自律性差,脾气暴躁,羡慕我有个好女儿,说他们命不好。我知道他们经常很轻率地打骂孩子,总是劝他们不要那样对待孩子,并告诉他们孩子称不称心,不是抓彩票碰运气得来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他们却总是很不以为然,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一次和女老乡聊起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她说她的儿子从小不听话,很小的时候,到商场乱要东西,不给买就躺地上哭,不起来。她愤愤不平地说:“光因为这事,不知打过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过多少次”,说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孩子虽然因为这一个问题吃了很多苦头,可一直没得到一个正确的观念,没形成理性,在屈服和反抗间始终没找到出路,孩子被搞糊涂了。
儿童身上屡屡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孩子进商店乱要东西的事我也遇到过。记得圆圆在三四岁时,有一次和我去超市,她要买一种加了很多色素的饮料。可能是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喝这个,而这是我坚决反对的。我很肯定地告诉她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个。她当时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 -->>
家长即使从家长会上发现孩子学习退步,不守纪律,和同学打架,甚至旷课等严重问题,回家后也不应该打骂孩子。要先和老师好好分析沟通一下,尽可能寻找出问题的缘由来。孩子不会凭空出现问题。出现问题,一定是有一些长期积淀的症结没得到解决,或是有某个外在因素使一些小问题恶化。比如一个孩子突然不想去上学了,就要考虑他和班里同学的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受到某个老师的批评而感到委屈,是否遇到了他人的威胁等,孩子的成绩一路下滑,就要考虑自己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是否得当,观察他最近情绪如何,对什么感兴趣,主要和哪些人交往,他遇到了什么打击或诱惑等。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和孩子沟通交流,首先让他信任你,能对你讲出他的困惑或困难,然后获得你的鼓励和帮助。
孩子表现不好,把他骂一顿,揍一顿——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每个家长都做得到——所以它为许多家长所钟爱。只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它也会让那些习惯于“痛快”、“容易”地解决问题的家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品味教子无方所带来的更多的不痛快和不容易。
而听到孩子的问题后,能冷静行事,能自我反思,和孩子真诚对话,努力去理解孩子,想尽办法激励孩子,巧妙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些做起来有些难度,需要家长付出许多理性和思考——能为孩子一生成长着想的家长,难道不可以为孩子付出这些吗——教育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此时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种种问题时处理得艺术一些,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7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电视上看到一个讨论要不要打孩子的节目。当“主打派”和“反打派”进行辩论时,我觉得,这个话题放到这里讨论,本身就是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讨论要不要一夫一妻制、女人要不要缠小脚一样——既然能成为一个观点相左的辩论话题,说明当下社会仍泛滥着对“打孩子”恶俗的麻木和容忍。
人类文明传承到今天,农业不会退回到刀耕火种,军事不会退回到弓箭斧头,医学不会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动辄退回到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他们父母教育观的不同,他们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以为孩子们整天被蜜糖腌制着,实际上我国儿童教育中家庭暴力现象非常严重。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遭受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面前表现得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有一对夫妻,都是我的老乡,两人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是真正的“白领”。我们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他们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成器。我们在一起时,他们总是叹息自己孩子成绩差,自律性差,脾气暴躁,羡慕我有个好女儿,说他们命不好。我知道他们经常很轻率地打骂孩子,总是劝他们不要那样对待孩子,并告诉他们孩子称不称心,不是抓彩票碰运气得来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他们却总是很不以为然,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一次和女老乡聊起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她说她的儿子从小不听话,很小的时候,到商场乱要东西,不给买就躺地上哭,不起来。她愤愤不平地说:“光因为这事,不知打过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过多少次”,说明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孩子虽然因为这一个问题吃了很多苦头,可一直没得到一个正确的观念,没形成理性,在屈服和反抗间始终没找到出路,孩子被搞糊涂了。
儿童身上屡屡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打骂是家长们最常用且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可它也是最没效、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孩子进商店乱要东西的事我也遇到过。记得圆圆在三四岁时,有一次和我去超市,她要买一种加了很多色素的饮料。可能是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喝这个,而这是我坚决反对的。我很肯定地告诉她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个。她当时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