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专访吴为 (2/2)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超级程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吴为道,我哪里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啊?
志勃道,我告诉你。说着用手指着一位长相挺文雅的四十来岁的年轻人,你认识他吧?
吴为道,何止认识,报社的宋长君。负责文艺版的,前两年,政协的赵老写的诗集,让我写诗评,我冒昧的写了篇诗评,就是他给发的。
宋长君点点头,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多次饭了。
吴为笑道,我写的诗评中,引用李白那篇关于月光的名篇还把床前明月光,误写成窗前明月光了。
宋长君惊讶道。是吗,我当时怎么没发现啊?
吴为笑道,你以为象这样引经据典的文字不会出错吧。我后来出书又遇到了类似问题,把道德经里的“安其居、乐其俗”,按照我们后人的习惯用法。误写成了安其居、乐其业,当时书稿已经审阅完毕交付印刷,我意识到这个地方可能出差了,马上给责编打电话,她听了道,这个地方要出差可是硬伤,答应马上修改。
志勃道。长君是咱们全市在省作协唯一的签约作家。你想写小说,就向他多多求教。
宋长君问吴为道,你写过散文吗?
吴为道,写过数百篇散文。
宋长君道,有这个基础,可以尝试写写小说。都说散文是形散神聚。你写了那么多散文,想必你对散文会有自己的体会了。
吴为道,我感受到散文里面有一种美。
宋长君鼓励道,你能说出散文的美就不简单了,说说看。散文的美美在何处。
吴为道,散文,厚重不如文物,精粹不如诗歌,叙述完整容量不如小说,生动可感不如小品相声,潇洒放纵不如歌曲,逻辑不如论文,私密和机智不如网络聊天,哲理深刻不如哲学,形象栩栩如生不如电影电视,情趣体验不如恋人的喃喃细语。但,独有它才能够从俯拾即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琐屑不堪入目的生活片段枝节中,裁取那么一点一滴,借助于想象与文字,舒展编织而成文章。它的编织却有一种“一篇文章,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的严谨,又如有人所说,透露出用“体温焐化坚冰、用手掌碾碎石块”的艰辛,又如有人所言,是经历了一番蒸煮式的煎熬,才有了那种少一点刻意、多一点从容和缓,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灵动,少一些矫揉造作、多一点皮实豁达的意境。
散文,因为它经受了一场冶炼的历程,才把本来看上去松松散散的文字,似有一种筋骨在里面牵连,有一种内在的神蕴在折射辉映,所以使它没有诗歌那样的刻板、论文那样的书卷气、小说那样的拖沓、小品那样的轻慢、文物那样的腐味。散文的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所搭建的美的意境,不象逻辑美那样隐藏着环环相扣、层层严整递进的美质,它的美是一种散淡、随意、舒展、放纵、流畅、挥洒、联想的美,仔细品味,有一种抒情舒缓透射出的奔放、炽热;状物形象逼真的栩栩如生;哲理的明快深邃而不晦涩;言志刚烈高远而不刻板;句型错落有致所散发出的人格美的韵味。散文的美境也成了人间一种独特的景致: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是说人的心灵感受通过文字展示散发出的魅力;人人眼中见,人人笔下无,则说的是外部景物的文字展现;第三层次,便是读文如临其境,如果有写尽天下美境的文字,岂不可天天荡漾在天下美境之中?当然,这只是文理上的一种假设,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天下之美是没有穷尽的,美中之外还有更美,生活本身便是创造美的富矿,所以,文字对美的采集编织自然也是无穷尽的。散文是心灵舒展的舞台,是自我开发、体验、品味、升华人生意境的方式,是心灵活动的艺术表现,是开掘美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净化心灵、摒弃罪恶的重要手段。
吴为一口气描绘出散文的美境,在座的人听得入迷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报社社长李伟道,吴老师啊,你把你写的那些散文,给我送去,我可以安排在晚报上连载,你的文章拿到我们报纸上发表,是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档次。
吴为客气道,还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教。
阿乐道,你们听听,他对散文美境的那番感悟,变成文字就是一篇美文。老吴啊,你读过钱老的论通感吗?
吴为应道,没有。
阿乐道,你上网搜一下,保证有。我看你就具有了通感。
吴为听了觉得好奇,自己曾经悟出人具有感悟万物万物性理的能力,不知是否与这个通感有关联。
席散后,吴为回到家中,马上上网查看,果然看到论通感,钱老用了所采集到的大量史料,证明通感的存在,给吴为印象最深的是,文中举出一首古诗,其中有“春意闹枝头”,他一下子理解了通感的意思,不同感觉相通可以相互为用,春意本来是视觉,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闹枝头的闹字,是听觉。吴为又进一步想象到,通感大概也有触类旁通之意。
br />
吴为道,我哪里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啊?
志勃道,我告诉你。说着用手指着一位长相挺文雅的四十来岁的年轻人,你认识他吧?
吴为道,何止认识,报社的宋长君。负责文艺版的,前两年,政协的赵老写的诗集,让我写诗评,我冒昧的写了篇诗评,就是他给发的。
宋长君点点头,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多次饭了。
吴为笑道,我写的诗评中,引用李白那篇关于月光的名篇还把床前明月光,误写成窗前明月光了。
宋长君惊讶道。是吗,我当时怎么没发现啊?
吴为笑道,你以为象这样引经据典的文字不会出错吧。我后来出书又遇到了类似问题,把道德经里的“安其居、乐其俗”,按照我们后人的习惯用法。误写成了安其居、乐其业,当时书稿已经审阅完毕交付印刷,我意识到这个地方可能出差了,马上给责编打电话,她听了道,这个地方要出差可是硬伤,答应马上修改。
志勃道。长君是咱们全市在省作协唯一的签约作家。你想写小说,就向他多多求教。
宋长君问吴为道,你写过散文吗?
吴为道,写过数百篇散文。
宋长君道,有这个基础,可以尝试写写小说。都说散文是形散神聚。你写了那么多散文,想必你对散文会有自己的体会了。
吴为道,我感受到散文里面有一种美。
宋长君鼓励道,你能说出散文的美就不简单了,说说看。散文的美美在何处。
吴为道,散文,厚重不如文物,精粹不如诗歌,叙述完整容量不如小说,生动可感不如小品相声,潇洒放纵不如歌曲,逻辑不如论文,私密和机智不如网络聊天,哲理深刻不如哲学,形象栩栩如生不如电影电视,情趣体验不如恋人的喃喃细语。但,独有它才能够从俯拾即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琐屑不堪入目的生活片段枝节中,裁取那么一点一滴,借助于想象与文字,舒展编织而成文章。它的编织却有一种“一篇文章,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的严谨,又如有人所说,透露出用“体温焐化坚冰、用手掌碾碎石块”的艰辛,又如有人所言,是经历了一番蒸煮式的煎熬,才有了那种少一点刻意、多一点从容和缓,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灵动,少一些矫揉造作、多一点皮实豁达的意境。
散文,因为它经受了一场冶炼的历程,才把本来看上去松松散散的文字,似有一种筋骨在里面牵连,有一种内在的神蕴在折射辉映,所以使它没有诗歌那样的刻板、论文那样的书卷气、小说那样的拖沓、小品那样的轻慢、文物那样的腐味。散文的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所搭建的美的意境,不象逻辑美那样隐藏着环环相扣、层层严整递进的美质,它的美是一种散淡、随意、舒展、放纵、流畅、挥洒、联想的美,仔细品味,有一种抒情舒缓透射出的奔放、炽热;状物形象逼真的栩栩如生;哲理的明快深邃而不晦涩;言志刚烈高远而不刻板;句型错落有致所散发出的人格美的韵味。散文的美境也成了人间一种独特的景致: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是说人的心灵感受通过文字展示散发出的魅力;人人眼中见,人人笔下无,则说的是外部景物的文字展现;第三层次,便是读文如临其境,如果有写尽天下美境的文字,岂不可天天荡漾在天下美境之中?当然,这只是文理上的一种假设,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天下之美是没有穷尽的,美中之外还有更美,生活本身便是创造美的富矿,所以,文字对美的采集编织自然也是无穷尽的。散文是心灵舒展的舞台,是自我开发、体验、品味、升华人生意境的方式,是心灵活动的艺术表现,是开掘美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净化心灵、摒弃罪恶的重要手段。
吴为一口气描绘出散文的美境,在座的人听得入迷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报社社长李伟道,吴老师啊,你把你写的那些散文,给我送去,我可以安排在晚报上连载,你的文章拿到我们报纸上发表,是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档次。
吴为客气道,还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教。
阿乐道,你们听听,他对散文美境的那番感悟,变成文字就是一篇美文。老吴啊,你读过钱老的论通感吗?
吴为应道,没有。
阿乐道,你上网搜一下,保证有。我看你就具有了通感。
吴为听了觉得好奇,自己曾经悟出人具有感悟万物万物性理的能力,不知是否与这个通感有关联。
席散后,吴为回到家中,马上上网查看,果然看到论通感,钱老用了所采集到的大量史料,证明通感的存在,给吴为印象最深的是,文中举出一首古诗,其中有“春意闹枝头”,他一下子理解了通感的意思,不同感觉相通可以相互为用,春意本来是视觉,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闹枝头的闹字,是听觉。吴为又进一步想象到,通感大概也有触类旁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