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十三行的境况就变得动荡起来。
其中有起有落,但做生意的大环境开始没有以前那么友好了。主要问题有多个,外部环境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这个欧洲第二大市场大幅度萎缩,让行商的生意规模和利润都开始下降,许多行商开始了亏损;另一个是内部环境,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垄断贸易,尤其是到了乾隆后期,官员们的贪腐情况日益严重,对商人的勒索日复一日,造成行商经营成本连年攀升。
官员们一上任,都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苏楞额的前任盛住。
盛住上任的时候,十三行中排名第二的是源泉行,老板陈文扩,商名寿官,陈文扩去世后,他的儿子陈寿官二世不善经营,洋行大小事务都委任账房先生倪秉发。盛佳得知倪秉发擅长外贸,为了多索要一笔洋货行许可费,勒令倪秉发独立组建洋行。结果陈寿官二世便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无力再履行与外商签订的供货协议,又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和官府支持,只得宣告源泉行破产。
为了多要孝敬,强行勒令一家经营良好的商行的经理人离职,这种事也只有盛住、苏楞额这样的人物能做的出来了。
苏楞额犹有过之,历史上他向马嘎尔尼使团征税,英国人虽然没有交税,可是行商却代付了三万多银元,马嘎尔尼派人交涉,说使团船队携带的都是乾隆皇帝赏赐的礼品,不属于商品,用乾隆压苏楞额的结果就是,苏楞额退了一万元,并且坚称行商只交了这么点钱。
外部有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这样的大变局,内部有盛住、苏楞额这样的官员勒索,十三行商人的日子能好过才怪。
如果出事机敏的,或许还能够明哲保身,遇到不够灵活的,往往就会遭逢大难。
而益行就是这样,而益行是石姓兄弟经营。
而益行这些年崛起速度极快,石家兄弟做生意极为大胆,业务扩张十分迅猛。潘振承死后,官府本想让潘家继承人潘有度接任总商一职,但潘有度谦虚的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新人,强烈推荐而益行接替自己作为总商;也拒绝东印度公司按照惯例第一个跟潘家同文行谈判新一年的合同,而是将自己放在了第三位。
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广州的时候,也见过石家兄弟的做派,而且在自己的日记中有描述,“我与此间的主要洋商(经营外洋贸易的中国商人,就是十三行行商)有过一些交谈。潘启官是最有权势的行商之一,为人奸诈、狡猾。论重要性,石琼官排名居次,但比潘启官更有钱,更年轻,也更坦率。在我看来,石琼官表现得对英国十分尊重,而且毫无保留地声称,他愿意尝试任何我们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行委托他去尝试的新事物。潘启官的帽子上只有一个半透明的白顶珠,而石琼官却戴着水晶项珠帽子,这说明后者的官衔比前者高一级。但我很快就知道其中的缘故。潘启官比较审慎,而石琼官则比较爱炫耀。石琼官肯定地告诉我,潘启官还有一个蓝顶子,但只在家中与家人聚会时才戴,却绝对不在公开场合戴它,怕那些衙门里的官老爷因此找上门索贿,想当然地以为,用一万两银子的代价换来如此荣誉的阔佬当然能拿得出这点小礼物。”
琼官是而益行老板的商名,在马嘎尔尼的认识中,甚至认为石家比潘家更有钱。但其实是石家更会炫耀。历史中留下了大量西方商人对十三行商人财富的惊叹,但历史上,同样留有大量行商破产的案例,实际上这些人也只是懂得炫耀。这跟中国商人藏富的作风很相触,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希望给西方商人留下自己资本雄厚的印象,这样洋人更愿意签订订单,潘家和伍家其实也做过这种事情。
但石家在炫耀上比潘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愿意跟英国人做任何生意,这种商人往往急于扩张,也往往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他们不是不想给苏楞额孝敬,只是真的拿不出现银来。
而且他们是真的想破产,用破产来避免继续做行商这门生意,在人们印象中的巨富们,却想着逃离这个行业,当真是讽刺,但这就是事实,同文行潘家为了去掉身上的行商身份,为此花费了重金,但依然无法做到,潘有度费尽心机也只是将总商身份推了出去,让蔡世文接任而已;怡和行,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甚至还卷款潜逃过,就是因为官府的勒索实在是无法支撑。
而益行石家兄弟这次确实想借机摆脱行商身份,因此不给苏楞额任何孝敬,目的是让对方撤销他们的行商执照,在他们看来,大不了他们被整一通,而且他们已经打通了关节,是不会被整死的,所以他们有恃无恐,吃点苦头,然后换取全身而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
但俩人做法太过分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广州围城之后,为了分担交给官府的报效,而益行石家兄弟挪用了代为保管的东印度公司资金(未交付的货款),然后被东印度公司逼... -->>
自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十三行的境况就变得动荡起来。
其中有起有落,但做生意的大环境开始没有以前那么友好了。主要问题有多个,外部环境是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这个欧洲第二大市场大幅度萎缩,让行商的生意规模和利润都开始下降,许多行商开始了亏损;另一个是内部环境,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垄断贸易,尤其是到了乾隆后期,官员们的贪腐情况日益严重,对商人的勒索日复一日,造成行商经营成本连年攀升。
官员们一上任,都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苏楞额的前任盛住。
盛住上任的时候,十三行中排名第二的是源泉行,老板陈文扩,商名寿官,陈文扩去世后,他的儿子陈寿官二世不善经营,洋行大小事务都委任账房先生倪秉发。盛佳得知倪秉发擅长外贸,为了多索要一笔洋货行许可费,勒令倪秉发独立组建洋行。结果陈寿官二世便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无力再履行与外商签订的供货协议,又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和官府支持,只得宣告源泉行破产。
为了多要孝敬,强行勒令一家经营良好的商行的经理人离职,这种事也只有盛住、苏楞额这样的人物能做的出来了。
苏楞额犹有过之,历史上他向马嘎尔尼使团征税,英国人虽然没有交税,可是行商却代付了三万多银元,马嘎尔尼派人交涉,说使团船队携带的都是乾隆皇帝赏赐的礼品,不属于商品,用乾隆压苏楞额的结果就是,苏楞额退了一万元,并且坚称行商只交了这么点钱。
外部有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这样的大变局,内部有盛住、苏楞额这样的官员勒索,十三行商人的日子能好过才怪。
如果出事机敏的,或许还能够明哲保身,遇到不够灵活的,往往就会遭逢大难。
而益行就是这样,而益行是石姓兄弟经营。
而益行这些年崛起速度极快,石家兄弟做生意极为大胆,业务扩张十分迅猛。潘振承死后,官府本想让潘家继承人潘有度接任总商一职,但潘有度谦虚的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新人,强烈推荐而益行接替自己作为总商;也拒绝东印度公司按照惯例第一个跟潘家同文行谈判新一年的合同,而是将自己放在了第三位。
马嘎尔尼使团抵达广州的时候,也见过石家兄弟的做派,而且在自己的日记中有描述,“我与此间的主要洋商(经营外洋贸易的中国商人,就是十三行行商)有过一些交谈。潘启官是最有权势的行商之一,为人奸诈、狡猾。论重要性,石琼官排名居次,但比潘启官更有钱,更年轻,也更坦率。在我看来,石琼官表现得对英国十分尊重,而且毫无保留地声称,他愿意尝试任何我们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行委托他去尝试的新事物。潘启官的帽子上只有一个半透明的白顶珠,而石琼官却戴着水晶项珠帽子,这说明后者的官衔比前者高一级。但我很快就知道其中的缘故。潘启官比较审慎,而石琼官则比较爱炫耀。石琼官肯定地告诉我,潘启官还有一个蓝顶子,但只在家中与家人聚会时才戴,却绝对不在公开场合戴它,怕那些衙门里的官老爷因此找上门索贿,想当然地以为,用一万两银子的代价换来如此荣誉的阔佬当然能拿得出这点小礼物。”
琼官是而益行老板的商名,在马嘎尔尼的认识中,甚至认为石家比潘家更有钱。但其实是石家更会炫耀。历史中留下了大量西方商人对十三行商人财富的惊叹,但历史上,同样留有大量行商破产的案例,实际上这些人也只是懂得炫耀。这跟中国商人藏富的作风很相触,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希望给西方商人留下自己资本雄厚的印象,这样洋人更愿意签订订单,潘家和伍家其实也做过这种事情。
但石家在炫耀上比潘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愿意跟英国人做任何生意,这种商人往往急于扩张,也往往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他们不是不想给苏楞额孝敬,只是真的拿不出现银来。
而且他们是真的想破产,用破产来避免继续做行商这门生意,在人们印象中的巨富们,却想着逃离这个行业,当真是讽刺,但这就是事实,同文行潘家为了去掉身上的行商身份,为此花费了重金,但依然无法做到,潘有度费尽心机也只是将总商身份推了出去,让蔡世文接任而已;怡和行,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甚至还卷款潜逃过,就是因为官府的勒索实在是无法支撑。
而益行石家兄弟这次确实想借机摆脱行商身份,因此不给苏楞额任何孝敬,目的是让对方撤销他们的行商执照,在他们看来,大不了他们被整一通,而且他们已经打通了关节,是不会被整死的,所以他们有恃无恐,吃点苦头,然后换取全身而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
但俩人做法太过分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广州围城之后,为了分担交给官府的报效,而益行石家兄弟挪用了代为保管的东印度公司资金(未交付的货款),然后被东印度公司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