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回到明朝当暴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事实证明,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前看过的那一句没有谁是离了谁不行的,地球该转的还得转,太阳该升起的还得升起。
或者说那一句党内无党,帝王思想,派内无派,千奇百怪。
自从曹于汴等九十八名官员被下了诏狱,原本官员们还有些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但是,随着六部行走历练熬资历以求外放的往年进士们先有了出头的机会开始,又参着这些人的落马而让许多人获得了提升,整个大明的官场就极其迅速而又自然的分成了几派。
第一派就是以温体仁等人为首的阉党。
虽然一个九千岁倒下了,但是千千万万个九千岁站在起来。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早早的就从魏忠贤手中接过了阉党大旗。
而又由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眼看着是受到崇祯皇帝重视的,或者说一句简在帝心也不为过,再加上自从崇祯皇帝登基后一年多的时间所作所为也颇为收买了一些人心,所以温体仁等人一摇旗,立时便有一众马仔聚拢了过来。
而第二派就是原本以曹于汴等人为首的清流派。
也是崇祯皇帝最看不上的一派。
道貌岸然男盗女娼说的就是这些家伙。
与其说是清流派,倒不如说是东林余孽更为恰当一些。
这些人如果说打嘴炮,扯犊子,喷人,那本事都是一等一的。
就连崇祯皇帝都觉得,这些人放在后世,一定会是著名的大V,滚着叽歪综合症患者,键盘侯之中的代表人物。
然而一但扯到为国为民什么的事情上,“非雅事也”,这才是这些人最根本的认识。
若仅仅如此倒也罢了,不过是一些读书读到傻的蠢蛋而已。
偏偏这些家伙不干净。
清流派之中,底层的那些官员们还好一些,有不少是真的为了理想,为了“众正盈朝”而努力。
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些干净的要么被染黑,要么就消失在大明的官场之上了。
最后一派就是骑墙派。
老子老老实实的当个官混日子本来就不容易,所以咱是谁也不得罪,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务。
阉党势大咱就抱九千岁的大腿喊爷爷呗。
清流或者东林党一类的势大了怎么办?
当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摇身一变成为正人君子后,再对着魏阉喊打喊杀以证清白便是了。
这部分人也是最多的。
只是这三派官员之中,不管是哪一派,对于曹于汴等九十八人的落马,都是暗中感到高兴的——别说九十八了,一次干掉九百八才好呢。
被干掉的大佬们越多,小扑街出头的机会不就越多?
当然,表面上么,大家都是要表示表示对于这九十八人的同情的。
除了阉党的那些家伙。
阉党的一众成员,要么原本就不要脸,要么就是受崇祯皇帝的影响而变得不要脸。
所以这些人没有谁去玩什么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把戏。
所以著名经典曲目《诸葛亮吊孝》就没能完美的在崇祯二年的大明朝堂上面上演。
然而崇祯皇帝却本着打蛇不死,必受其患的精神,指使着一众办公地点在诏狱深处好吃好喝好招待却不能出去诏狱的御用文人开始炮制文章。
诸如陈默一类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这些文章很有后世的震惊部小编们的水准,比如《震惊,大明朝堂九十八名官员集体辞官,背后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还有的起的就很有知音范,比如《到底是什么让九十八名大明的高官集体辞官》。
还有的就很有些法制进行时的味道,比如《说辞官就辞官,大明律到底应该如何处置?》,《九十八名大明官员集体辞官,是心酸还是心虚?》
更一些过分的,标题干脆就更诛心了一些《集体辞官以要挟天子到底是不是为臣之道》。
诸如此类标题的文章,一篇篇在的陈默的笔下诞生,又一篇篇的经过崇祯皇帝过目之后印制成小报,然后从京城开始向周边扩散。
曹于汴等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在离着自己不远处的牢房之中,正有人这么不要脸的写文章抨击自己。
这种玩法,基本上可以说是断根的玩法,往往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而曹于汴等人设想之中的朝堂上因为近百名不同职位的高官大佬辞职而停摆,或者混乱一时的场面根本就没有发生。
借用崇祯皇帝的话说,就是大明别的不多,想要当官的人多了去了。
而历年来的进士一类的,除去进了翰林院的,剩下的哪儿去了?
大部分都是在六部之中行走历练,准备外放为官的。
这些人比较早的那一批,已经是天启年间的进士了,就算是猪,在六部里跟着学了这么走,只怕也得诞生出几头有智慧的猪了罢?
这些人之中,哪些人合用,哪些人不合用,吏部尚书和左右侍郎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身为阉党巨头之一的房壮丽向来是紧跟崇祯皇帝的步伐,受到崇祯皇帝的指示之后,该换的换,该升的升,该平调的平调,根本就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用,九十八人集体辞官带来的空缺和影响就彻底平息。
所以等到崇祯皇帝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整个朝堂之上又恢复了往常的人数,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就在昨天,朝堂之上还少了九十八个官员。
暗骂一声贱皮子,崇祯皇帝这才开口道:“京察之事,还有哪位爱卿有不同意见的?”
缓缓的扫了一眼,崇祯又接着说道:“有意见,给朕当面提出来。好的,朕不会不听,没有用的,也不会受罚。
在曹于汴之前,不是没有人顶撞过朕,除了那几个混账,有谁受罚了的?
但是,谁要是再敢跟朕玩什么挂印而去辞官不做的把戏,一边儿给自己搏了清名一边儿不点明的骂朕是昏君,曹于汴那九十八人就是例子。”
看着一众躬身应是的崇祯皇帝暗自吐了一口气。
大明朝的文官果然都是些属毛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货色。
只是朝堂上的温体仁等人也在暗自吐糟。
顶撞您老人家是有不少没倒霉的,可是倒霉的更多,顶撞您老人家的倒霉才是主流好... -->>
事实证明,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前看过的那一句没有谁是离了谁不行的,地球该转的还得转,太阳该升起的还得升起。
或者说那一句党内无党,帝王思想,派内无派,千奇百怪。
自从曹于汴等九十八名官员被下了诏狱,原本官员们还有些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但是,随着六部行走历练熬资历以求外放的往年进士们先有了出头的机会开始,又参着这些人的落马而让许多人获得了提升,整个大明的官场就极其迅速而又自然的分成了几派。
第一派就是以温体仁等人为首的阉党。
虽然一个九千岁倒下了,但是千千万万个九千岁站在起来。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早早的就从魏忠贤手中接过了阉党大旗。
而又由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眼看着是受到崇祯皇帝重视的,或者说一句简在帝心也不为过,再加上自从崇祯皇帝登基后一年多的时间所作所为也颇为收买了一些人心,所以温体仁等人一摇旗,立时便有一众马仔聚拢了过来。
而第二派就是原本以曹于汴等人为首的清流派。
也是崇祯皇帝最看不上的一派。
道貌岸然男盗女娼说的就是这些家伙。
与其说是清流派,倒不如说是东林余孽更为恰当一些。
这些人如果说打嘴炮,扯犊子,喷人,那本事都是一等一的。
就连崇祯皇帝都觉得,这些人放在后世,一定会是著名的大V,滚着叽歪综合症患者,键盘侯之中的代表人物。
然而一但扯到为国为民什么的事情上,“非雅事也”,这才是这些人最根本的认识。
若仅仅如此倒也罢了,不过是一些读书读到傻的蠢蛋而已。
偏偏这些家伙不干净。
清流派之中,底层的那些官员们还好一些,有不少是真的为了理想,为了“众正盈朝”而努力。
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些干净的要么被染黑,要么就消失在大明的官场之上了。
最后一派就是骑墙派。
老子老老实实的当个官混日子本来就不容易,所以咱是谁也不得罪,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务。
阉党势大咱就抱九千岁的大腿喊爷爷呗。
清流或者东林党一类的势大了怎么办?
当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摇身一变成为正人君子后,再对着魏阉喊打喊杀以证清白便是了。
这部分人也是最多的。
只是这三派官员之中,不管是哪一派,对于曹于汴等九十八人的落马,都是暗中感到高兴的——别说九十八了,一次干掉九百八才好呢。
被干掉的大佬们越多,小扑街出头的机会不就越多?
当然,表面上么,大家都是要表示表示对于这九十八人的同情的。
除了阉党的那些家伙。
阉党的一众成员,要么原本就不要脸,要么就是受崇祯皇帝的影响而变得不要脸。
所以这些人没有谁去玩什么猫哭耗子假慈悲的把戏。
所以著名经典曲目《诸葛亮吊孝》就没能完美的在崇祯二年的大明朝堂上面上演。
然而崇祯皇帝却本着打蛇不死,必受其患的精神,指使着一众办公地点在诏狱深处好吃好喝好招待却不能出去诏狱的御用文人开始炮制文章。
诸如陈默一类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这些文章很有后世的震惊部小编们的水准,比如《震惊,大明朝堂九十八名官员集体辞官,背后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还有的起的就很有知音范,比如《到底是什么让九十八名大明的高官集体辞官》。
还有的就很有些法制进行时的味道,比如《说辞官就辞官,大明律到底应该如何处置?》,《九十八名大明官员集体辞官,是心酸还是心虚?》
更一些过分的,标题干脆就更诛心了一些《集体辞官以要挟天子到底是不是为臣之道》。
诸如此类标题的文章,一篇篇在的陈默的笔下诞生,又一篇篇的经过崇祯皇帝过目之后印制成小报,然后从京城开始向周边扩散。
曹于汴等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在离着自己不远处的牢房之中,正有人这么不要脸的写文章抨击自己。
这种玩法,基本上可以说是断根的玩法,往往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而曹于汴等人设想之中的朝堂上因为近百名不同职位的高官大佬辞职而停摆,或者混乱一时的场面根本就没有发生。
借用崇祯皇帝的话说,就是大明别的不多,想要当官的人多了去了。
而历年来的进士一类的,除去进了翰林院的,剩下的哪儿去了?
大部分都是在六部之中行走历练,准备外放为官的。
这些人比较早的那一批,已经是天启年间的进士了,就算是猪,在六部里跟着学了这么走,只怕也得诞生出几头有智慧的猪了罢?
这些人之中,哪些人合用,哪些人不合用,吏部尚书和左右侍郎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身为阉党巨头之一的房壮丽向来是紧跟崇祯皇帝的步伐,受到崇祯皇帝的指示之后,该换的换,该升的升,该平调的平调,根本就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用,九十八人集体辞官带来的空缺和影响就彻底平息。
所以等到崇祯皇帝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整个朝堂之上又恢复了往常的人数,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就在昨天,朝堂之上还少了九十八个官员。
暗骂一声贱皮子,崇祯皇帝这才开口道:“京察之事,还有哪位爱卿有不同意见的?”
缓缓的扫了一眼,崇祯又接着说道:“有意见,给朕当面提出来。好的,朕不会不听,没有用的,也不会受罚。
在曹于汴之前,不是没有人顶撞过朕,除了那几个混账,有谁受罚了的?
但是,谁要是再敢跟朕玩什么挂印而去辞官不做的把戏,一边儿给自己搏了清名一边儿不点明的骂朕是昏君,曹于汴那九十八人就是例子。”
看着一众躬身应是的崇祯皇帝暗自吐了一口气。
大明朝的文官果然都是些属毛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货色。
只是朝堂上的温体仁等人也在暗自吐糟。
顶撞您老人家是有不少没倒霉的,可是倒霉的更多,顶撞您老人家的倒霉才是主流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