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齐民要术火了 (2/2)
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大唐农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夸奖了,闻言便喜笑颜开的道,“这算不得什么,孤那师妹候舒雅才叫厉害呢!不过,据说孙府有更厉害的,乘除法口诀,他们个个能倒背如流。”
“哼,那孙正明天生便是个锱铢必较的唯利之辈,专研这算学之道,有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不多读些圣贤君子之说。”李世民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句,因为打赌的事情,输了的人心情都不会好。不过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刚才说的重点,转头又看向李承乾问道,“这亩产是多少来着?”
“父皇,是四石三还多一点。”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来脾气,但好在不是冲他,顺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的上田也很难产到三石麦子,这块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产出四石三麦子,这怎么可能?
一亩田产五百来斤麦子,还是刚收割的湿重情况下,在后世,这根本不算什么成绩,同样面积的田地,在后世随便一个农夫也能种出六七百斤的干麦子,可比这产量还高三四成,但这个数据对古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以置信,李世民头一回觉得,种田这个事,居然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
“陛下,臣请将此田的种植之法张榜告知天下民众,此乃天佑我大唐盛兴之法也。”搞清楚了这个数字的意义,魏征无比激动的道。
“张榜,张榜,嗨,其实也不用怎么张榜,此种植之法,《齐民要术》上有写,朕此前竟然没有重视此书。”李世民有些懊恼道。
《齐民要术》一书对中原之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以及整田耕种之法其实已经有相当科学的记载了,几乎是达到这个时期能够达到的条件的极限水平。
不仅如此,他还有对植树,养殖家畜,家禽,酿造,烹调等所有有关农耕和民生发展的记录,非常全面。
而把这本书读透了,学全了的人,在这个时代,绝对能够轻易的发家致富,就是孙享福现在所用的种植技术,也大致都没有超越《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东西多少。
李世民现在那叫一个悔呀!要是大唐建国之初,百姓就能够按照《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耕种养殖之法生产,那大唐现在国力,起码能够翻好几倍。
而到现在,他才能解释孙享福那里来的这么多耕种的本事了,原来这家伙是把《齐民要术》学全了。
“《齐民要术》?臣回去之后,一定细细研读此书。”魏征闻言,似乎也想起了有这么一本书,不过古代读书人都有追古思想,觉得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从而对近代写成的书,反而缺少关注,这里面也有读书人瞧不起农耕书的原因,能看的懂《齐民要术》的人,证明已经有很高的学识了,怎么可能会做下地种田这种泥腿子才会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当然,还有个信息流通的问题,一本书在这个时期推广起来,可不像后世的网络和印刷普及的时代,在雕版印刷都还没有大量应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来一对一相传,这样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说也要个几十年。
《齐民要术》乃是北魏末年才写成的书,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自然还没有得到很广的普及,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事实上,到了宋朝,以《齐民要术》为范本的农书多了,它的好处才逐渐的开始发挥出来,在百姓识字率较高的宋朝普及起来,而那时的农耕事业才开始逐渐向精耕细作转变。
孙享福用实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细作的好处,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长安《齐民要术》这本书差点被卖绝版了。
没办法,在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大多数书籍还是竹简的时代,这种长篇纸质书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当大家都在求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应是非常灵敏的,他来大唐的目的就是学习各方面技术,一种专门教大家怎么提高田地产出的实用书籍是多么重要,他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现在长安疯传,按照这本书上面的记载种麦子,能将产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疯狂了,不惜白银千两,买了一本书,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会写字的人帮他抄书。
孙享福并不知道长安发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谓的才能在李世民这里打了很大的一个折扣,因为李世民觉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孙享福这样精于农耕的人才了。
丽政殿中,李世民考虑了很久,才对长孙无忧道,“观音婢,朕准备给孙正明封爵了。”
闻言,长孙无忧一愣,向李世民投去询问的目光道,“为何?”
李世民便把自己编好的理由说道,“他此番南下引进稻种功劳太大,压是压不住了,而且,朕已经找到能够代替他执掌皇庄的人才了。”
闻言,长孙无忧有些意外,继续问道,“何人?”
“精通此书之人,皆可。”李世民抖了抖自己手中的那本《齐民要术》道。
回来之后李世民就再度拿起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越是读的认真,越是发觉此书的妙处,指导民生发展的书,比那些写做人道理的书其实也不差,他觉得此书应该是每个地方官员必读之书。
的夸奖了,闻言便喜笑颜开的道,“这算不得什么,孤那师妹候舒雅才叫厉害呢!不过,据说孙府有更厉害的,乘除法口诀,他们个个能倒背如流。”
“哼,那孙正明天生便是个锱铢必较的唯利之辈,专研这算学之道,有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不多读些圣贤君子之说。”李世民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句,因为打赌的事情,输了的人心情都不会好。不过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刚才说的重点,转头又看向李承乾问道,“这亩产是多少来着?”
“父皇,是四石三还多一点。”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来脾气,但好在不是冲他,顺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的上田也很难产到三石麦子,这块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产出四石三麦子,这怎么可能?
一亩田产五百来斤麦子,还是刚收割的湿重情况下,在后世,这根本不算什么成绩,同样面积的田地,在后世随便一个农夫也能种出六七百斤的干麦子,可比这产量还高三四成,但这个数据对古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以置信,李世民头一回觉得,种田这个事,居然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
“陛下,臣请将此田的种植之法张榜告知天下民众,此乃天佑我大唐盛兴之法也。”搞清楚了这个数字的意义,魏征无比激动的道。
“张榜,张榜,嗨,其实也不用怎么张榜,此种植之法,《齐民要术》上有写,朕此前竟然没有重视此书。”李世民有些懊恼道。
《齐民要术》一书对中原之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以及整田耕种之法其实已经有相当科学的记载了,几乎是达到这个时期能够达到的条件的极限水平。
不仅如此,他还有对植树,养殖家畜,家禽,酿造,烹调等所有有关农耕和民生发展的记录,非常全面。
而把这本书读透了,学全了的人,在这个时代,绝对能够轻易的发家致富,就是孙享福现在所用的种植技术,也大致都没有超越《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东西多少。
李世民现在那叫一个悔呀!要是大唐建国之初,百姓就能够按照《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耕种养殖之法生产,那大唐现在国力,起码能够翻好几倍。
而到现在,他才能解释孙享福那里来的这么多耕种的本事了,原来这家伙是把《齐民要术》学全了。
“《齐民要术》?臣回去之后,一定细细研读此书。”魏征闻言,似乎也想起了有这么一本书,不过古代读书人都有追古思想,觉得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从而对近代写成的书,反而缺少关注,这里面也有读书人瞧不起农耕书的原因,能看的懂《齐民要术》的人,证明已经有很高的学识了,怎么可能会做下地种田这种泥腿子才会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当然,还有个信息流通的问题,一本书在这个时期推广起来,可不像后世的网络和印刷普及的时代,在雕版印刷都还没有大量应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来一对一相传,这样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说也要个几十年。
《齐民要术》乃是北魏末年才写成的书,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自然还没有得到很广的普及,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事实上,到了宋朝,以《齐民要术》为范本的农书多了,它的好处才逐渐的开始发挥出来,在百姓识字率较高的宋朝普及起来,而那时的农耕事业才开始逐渐向精耕细作转变。
孙享福用实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细作的好处,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长安《齐民要术》这本书差点被卖绝版了。
没办法,在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大多数书籍还是竹简的时代,这种长篇纸质书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当大家都在求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应是非常灵敏的,他来大唐的目的就是学习各方面技术,一种专门教大家怎么提高田地产出的实用书籍是多么重要,他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现在长安疯传,按照这本书上面的记载种麦子,能将产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疯狂了,不惜白银千两,买了一本书,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会写字的人帮他抄书。
孙享福并不知道长安发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谓的才能在李世民这里打了很大的一个折扣,因为李世民觉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孙享福这样精于农耕的人才了。
丽政殿中,李世民考虑了很久,才对长孙无忧道,“观音婢,朕准备给孙正明封爵了。”
闻言,长孙无忧一愣,向李世民投去询问的目光道,“为何?”
李世民便把自己编好的理由说道,“他此番南下引进稻种功劳太大,压是压不住了,而且,朕已经找到能够代替他执掌皇庄的人才了。”
闻言,长孙无忧有些意外,继续问道,“何人?”
“精通此书之人,皆可。”李世民抖了抖自己手中的那本《齐民要术》道。
回来之后李世民就再度拿起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越是读的认真,越是发觉此书的妙处,指导民生发展的书,比那些写做人道理的书其实也不差,他觉得此书应该是每个地方官员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