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www.yipinzongshi.com,妩媚的人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文:
袭人,在《红楼梦》里,虽然是个丫鬟,但她的地位,可谓丫鬟之首。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她的行为一直就很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无非是忠奸问题。其实,不论说忠的,还是说奸的,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在考虑问题,受个人好恶影响比较大。我喜欢就作品本身的文字去品味作者创作的意图,所以,细读了多遍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结论却跟前人有许多出入,但自认为更接近真实。
袭人第一次出场,作者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喜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把蕊珠更名袭人。却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见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设计每一个人物,都是很用心的,特别是书里的一些主要人物,从名字、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事,样样都写的细心周到。另外,《红楼梦》因为文字狱等原因,大量的使用了暗喻、隐喻,甚至连许多人物的名字也都用上了。
据有人统计,《红楼梦》的前80回,写到袭人的文字,就有将近3万。以红楼梦一回5000字左右计算,差不多就有近6回的篇目。所以,袭人虽然身份只是个丫头,却足可以算作书中的主角了。由此,也可看出作者是很重视这个人物的。
作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人物?设计这个人物又是基干什么考虑?作者在她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寄托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先看袭人的名字。原名蕊珠。蕊珠,也就是蕊珠宫,也叫蕊宫。指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作者给她起这样一个原名,是不是暗喻她出生于仙宫呢?也就是暗喻,她是有神仙品质的人物。这“蕊”字,有三个“心”,是不是又在暗喻她心眼多,极其聪慧?“珠”,是圆形物,是不是暗喻她处事圆通?我们看袭人的处事,确实是既心眼儿多,又圆通。
袭人跟了宝玉后,被宝玉改了名。改名的原因是,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这旧人是谁?我查了一下,找到了宋朝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
村居书喜
宋代: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隐居于秀美怡人的山林之间,过起了无人打扰的悠然生活。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他的诗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看了陆游的经历,我蓦然想到,作者给袭人如此起名,莫非暗喻袭人是爱国贤臣那一类人!纵观全书,袭人所做之事,所说之话,莫不像一个贤臣护主的样子。作者在第二十一回的回目上,又明确的说“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我们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红楼梦》其实就是一本用爱情小说为表像,罩着的一本政治小说。
这一点,从《红楼梦》刚流传,便被删改,后四十回不知所踪,都可意会。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就说,这本书是写一块补天之材的石头,想补天,而郁郁不得志,才下凡去经历。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寄托作者政治理想的书。这石头,寄托的是作者想补天的报国理想。1964年8月24日,毛泽(ze)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是矛盾的。
1954年,毛泽(ze)东在杭州对摄影记者侯波说:你要读一读《红楼梦》,这本书,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1959年,毛泽(ze)东在与水静谈话时,听到水静说读《红楼梦》至少要读三遍时,毛泽(ze)东说,“读三遍不够,至少要读五遍以上”。毛泽(ze)东自己一直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政治、历史书籍去读的,从《红楼梦》中分析中国社会变化,吸取政治营养和智慧。
毛泽(ze)东为什么不仅自己喜欢看红楼梦,而且生前还经常推荐干部们去读,还让反复的读,就因为他看到了红楼梦爱情小说表像下的政治隐喻!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红楼梦,就会在许多人物身上看到政治人物的影子。在“俏平儿”身上,我们能看到足智多谋治世能臣的影子;在司棋身上,我们能看到征战沙场忠诚良将的影子;在凤姐身上,我们能看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相的影子……
在袭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忠诚护主的谏臣的影子。
书中“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见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看那一个“谏”字,大有深意!是不是像唐朝的魏征。当初跟李密时,就忠诚直谏,一心只有李密,后归唐,对李世民,又是忠诚直谏,心中只有李世民。终至留下一代直谏名臣的佳话。
我们再看“袭人”这... -->>
正文:
袭人,在《红楼梦》里,虽然是个丫鬟,但她的地位,可谓丫鬟之首。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她的行为一直就很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无非是忠奸问题。其实,不论说忠的,还是说奸的,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在考虑问题,受个人好恶影响比较大。我喜欢就作品本身的文字去品味作者创作的意图,所以,细读了多遍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结论却跟前人有许多出入,但自认为更接近真实。
袭人第一次出场,作者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喜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把蕊珠更名袭人。却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见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设计每一个人物,都是很用心的,特别是书里的一些主要人物,从名字、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事,样样都写的细心周到。另外,《红楼梦》因为文字狱等原因,大量的使用了暗喻、隐喻,甚至连许多人物的名字也都用上了。
据有人统计,《红楼梦》的前80回,写到袭人的文字,就有将近3万。以红楼梦一回5000字左右计算,差不多就有近6回的篇目。所以,袭人虽然身份只是个丫头,却足可以算作书中的主角了。由此,也可看出作者是很重视这个人物的。
作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人物?设计这个人物又是基干什么考虑?作者在她身上又有什么样的寄托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先看袭人的名字。原名蕊珠。蕊珠,也就是蕊珠宫,也叫蕊宫。指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作者给她起这样一个原名,是不是暗喻她出生于仙宫呢?也就是暗喻,她是有神仙品质的人物。这“蕊”字,有三个“心”,是不是又在暗喻她心眼多,极其聪慧?“珠”,是圆形物,是不是暗喻她处事圆通?我们看袭人的处事,确实是既心眼儿多,又圆通。
袭人跟了宝玉后,被宝玉改了名。改名的原因是,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这旧人是谁?我查了一下,找到了宋朝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
村居书喜
宋代: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隐居于秀美怡人的山林之间,过起了无人打扰的悠然生活。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他的诗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看了陆游的经历,我蓦然想到,作者给袭人如此起名,莫非暗喻袭人是爱国贤臣那一类人!纵观全书,袭人所做之事,所说之话,莫不像一个贤臣护主的样子。作者在第二十一回的回目上,又明确的说“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我们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红楼梦》其实就是一本用爱情小说为表像,罩着的一本政治小说。
这一点,从《红楼梦》刚流传,便被删改,后四十回不知所踪,都可意会。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就说,这本书是写一块补天之材的石头,想补天,而郁郁不得志,才下凡去经历。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寄托作者政治理想的书。这石头,寄托的是作者想补天的报国理想。1964年8月24日,毛泽(ze)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是矛盾的。
1954年,毛泽(ze)东在杭州对摄影记者侯波说:你要读一读《红楼梦》,这本书,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1959年,毛泽(ze)东在与水静谈话时,听到水静说读《红楼梦》至少要读三遍时,毛泽(ze)东说,“读三遍不够,至少要读五遍以上”。毛泽(ze)东自己一直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政治、历史书籍去读的,从《红楼梦》中分析中国社会变化,吸取政治营养和智慧。
毛泽(ze)东为什么不仅自己喜欢看红楼梦,而且生前还经常推荐干部们去读,还让反复的读,就因为他看到了红楼梦爱情小说表像下的政治隐喻!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红楼梦,就会在许多人物身上看到政治人物的影子。在“俏平儿”身上,我们能看到足智多谋治世能臣的影子;在司棋身上,我们能看到征战沙场忠诚良将的影子;在凤姐身上,我们能看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相的影子……
在袭人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忠诚护主的谏臣的影子。
书中“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见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看那一个“谏”字,大有深意!是不是像唐朝的魏征。当初跟李密时,就忠诚直谏,一心只有李密,后归唐,对李世民,又是忠诚直谏,心中只有李世民。终至留下一代直谏名臣的佳话。
我们再看“袭人”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